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转Bt基因棉田与常规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消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抗性,棉铃虫在转Bt基因棉田的落卵量与常规棉田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田间幼虫存活虫量差异显著;田间越冬蛹基数差异极显著;田间蚜量转Bt基因棉田略高于常规棉田;田间优势天敌存量相当.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室内鉴定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年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转 Bt基因棉抗虫性室内鉴定及评价方法。并提出以幼虫校正死亡率和 3龄以上幼虫比率为指标 ,评判转 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抗性 ,比以往单纯以幼虫死亡率为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参试材料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棉花新品种(系)抗棉铃虫鉴定与综合量化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苗期棉叶接幼虫与田间蕾铃期罩笼接蛾试验 ,对江苏省区试棉花新品种 (系 )进行抗棉铃虫鉴定。根据对棉铃虫幼虫存活、幼虫发育进度、叶片与蕾铃受害程度影响的测定结果 ,应用综合抗性值方法进行抗性综合量化评估。结果表明 ,南抗 7号对棉铃虫具高抗程度的综合抗性水平 ,TK9988、30、泗抗 1号、1 0 9B对棉铃虫接近高抗 ,GK31、盐抗1号、盐抗 1 1 0 7为中抗 ,KC2 36、新 71 8为低抗 ,而泗棉 3号则对棉铃虫无抗性 ,为利用抗虫棉花新品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玉米螟及小地老虎的抗生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室内组织生测法测定了转Bt基因棉品系R93─4对棉田三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抗生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三种鳞翅目害虫均具明显的抗性;但不同虫种间有差异,转Bt基因棉对玉米螟和棉铃虫的抗性极高,其幼虫的存活、生长及发育各指标间均达极显著差异,且幼虫致死率为100%;对小地老虎的抗性则明显较低,某些指标未达显著水平,且幼虫致死率仅56%,与亲本对照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美棉33B和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33B、GK-12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1%,对照TM-1、泗棉33号、苏棉12号三个常规品种(系)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9%、13.9%、9.2%。美棉33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836.68纳克、682.56纳克。饲喂美棉33B、GK-12与常规品种(系)杂种一代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4.1%、77.2%,两个转Bt基因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系)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820.58纳克、683.77纳克。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其生化基础与转Bt基因棉非常接近,杂种二代群体抗、感虫植抹的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世代BC1群体抗、感虫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转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Bt基因与NPTⅡ基因是紧密连馈或完全连锁的。段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性基因的表达方式在转Bt基因棉杂交后代中进行传递。不存在基因的剂量效应。三种鉴定方法都能对玫基因进行有效的追踪检测,且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对国产转Bt基因棉GK-12的抗虫性不及美棉33B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 ,用 Bt肯尼亚变种乳剂 10 0、2 0 0倍液 ,处理抗性棉铃虫 1~ 3龄及 5龄幼虫 ,96小时调查 ,1~ 3龄幼虫死亡率均为 10 0 % ;5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6%和 73.3%。 1994年 ,在三代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情况下 ,大面积采用 Bt肯尼亚变种乳剂 10 0倍液喷雾防治 ,虫口减退率为 81.0 %~ 92 .3% ,控制了棉铃虫为害 ,并使生防田内天敌量较化防田高 3.5~ 6.0倍  相似文献   

7.
1主要害虫发生特点1.1棉铃虫。和常规棉相比,二、三、四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91.4%、90.6%、73.7%,差异极显著;棉田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中棉所30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抗性,棉铃虫不再是主要的害虫。1.2非目标害虫。和常规棉相比,棉苗...  相似文献   

8.
对苏杂208在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以及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的抗虫性表现、抗虫株率以及植株器官Bt毒蛋白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次鉴定苏杂208叶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56.75%、66.39%、58.09%和65.82%,与对照苏棉9号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苏杂208对棉铃虫具有显著抗性且全生育期抗性特征稳定。(2)抗虫株率为97%,抗性纯合度高。(3)苏杂208在不同时期叶片中Bt毒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蕾期达到最高619.76ng·g-1,盛蕾期幼蕾、盛花期幼铃分别为417.85ng·g-1、141.69ng·g-1。  相似文献   

9.
棉花研究与发展公司资助 CSIRO研究棉铃虫是否对 Bt产生抗性 ,研究者了解到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小菜蛾已对喷洒的 Bt农药产生了很强的抗性。随后的研究表明 ,多于 2 6种害虫对 Bt蛋白产生了稳定的抗性。建立了来自田间和实验室棉铃虫群体的一个实验室群体 ,新孵化的幼虫取食Cry1 Ac蛋白晶体和 Bt孢子 ,选择 1 6代后 ,大多数快速生长的棉铃虫对晶体和孢子混合物已产生了抗性。 2 1代对 Cry1 Ac的抗性是 1~ 1 2代的 5 0多倍 ,是实验室敏感群体的 30 0多倍。当把一龄幼虫放到长大的抗虫棉棉株上 ,它们可以取食并完成幼虫的发育 ,而来自敏感…  相似文献   

10.
赵冬晓  刘标 《玉米科学》2016,24(5):167-170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Bt玉米的重要靶标害虫之一。规避行为可以减少害虫与Bt玉米的接触而降低生理抗性选择压力。通过比较棉铃虫对Bt玉米与常规玉米的行为反应评估棉铃虫对Bt玉米的行为规避能力,产卵选择结果显示,棉铃虫成虫在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无选择条件下,仍然出现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的现象。幼虫实验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在Bt玉米植株上的居留时间显著短于在常规玉米上的居留时间。研究结果证明,棉铃虫对Bt玉米具有一定的行为规避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包衣是一项省工节本,防病治虫保苗效果好的新技术。针对我省沿江棉区生态条件和苗期病虫发生的特点,筛选适用的剂型。在本试验中以福美双7%,多菌灵5%、呋喃丹8%三者组配复制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长绒棉研究与生产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剑峰 《江西棉花》2008,30(3):8-11
该文采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简述了世界长绒棉主要生产国的研究与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中国长绒棉育种研究和发展简史及进展,还对中国长绒棉育种研究水平与其它国家进行了粗略比较,并根据育种家们的研究列出了近期中国长绒棉育种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盐碱棉区棉花抗盐研究及植棉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棉花抗盐机理、棉花耐盐性遗传方式及耐盐性检测方法、分级标准等研究现状作一描述,同时提出了培育和使用抗盐棉花品种在江苏沿海盐碱地区植棉中的关键作用和提高棉花抗盐性的有效途径,并介绍了在盐碱地区获取棉花高产、优质的合理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棉花柱头生活力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柱头生活力对棉花育性起着重要作用。盛花期不同天气条件对柱头生活力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棉花柱头生活力退步降低至消失。且不利天气条件下生活力降低更快。但在一定时间内柱头仍留有活力,可完成受精过程。  相似文献   

15.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野生棉的优良性状转育到陆地棉遗传背景中,创造陆地棉新种质并加以育种利用,至今已取得显著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在抗虫、抗病、高产、纤维品质和腺体缓发等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及其应用前景。针对棉花基因工程研究面临着功能基因严重缺乏的状况。以及棉花新品种选育迫切需要的特异种质如高抗黄萎病资源匮乏的窘境,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将出现新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16.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预测方法和亲本组配的现状,并提出今后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005年我国棉花市场发展动态以及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沿江棉区选用棉花品种值得注意的有关问题,并介绍了沿江棉区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唐杰波 《江西棉花》2001,23(3):15-17
文中回顾了我国植棉业技术的进步和棉花产业在新疆的支柱地位,阐述了加入WTO对新疆棉花生产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5点加入WTO后发展新疆棉花生产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棉花区域试验中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根据棉花区域试验工作的实际需要,介绍了直线回归分析法,shukla互作方差分解法、AMMI模型法三种方法对作物区试中品种稳定性分析,提出先按shukla方法分析。其它方法作补充和参考,同时结合各品种在各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作出更具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主要产棉国家对彩色棉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林昕 《江西棉花》2000,22(1):1-10
文中阐述了彩色棉的特点,并介绍美国、埃及、秘鲁、法国、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希腊,独联体等国家对彩色棉的研究与开发的成果与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