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其它植物。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因为立体间套的茶园能增加地表覆盖,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 实践证明,以下几种立体间套模式适于广大茶区采用:①茶园中间种杜仲,茶厢中种马铃薯;②茶园中种山楂,茶厢中间种蘑芋;③茶园中间种厚朴,茶厢中种黄豆或红苕;④茶园中间种乌柏,茶厢中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高效立体种植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内首次提出立体种植理论模式的概念,意义在于可将生产中纷杂的间套复种类型和方式通过理论模式给予归纳和提高,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和应用推广,便于不同地区相互交流和因地制宜参考借鉴。文内还对山东省的小麦套种粮油、以粮为主间套复种菜瓜油饲、以棉花为主间套复种粮菜瓜、以菜瓜为主间套复种粮棉作物等高效立体种植类型进行了理论模式的分析,介绍了典型。  相似文献   

3.
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蒜苗/玉米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显著,可作为河西地区粮、经间套作最优模式;小麦/玉米模式在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上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粮、粮间套作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4.
立体农业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具有高产出、低投入、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益的高产高效特性,主要生产模式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三大类型。由于它是两种以上农业生物构成的多层次种群结构,因而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发挥了物种间的互补与契合效应,提高了质能转化效率,构成了集约化生产体系,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立体农业的高产高效特性及其理论基础,并结合各地实践,提出了其主要生产模式和综合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大量蔬菜进入粮田,和小麦、玉米构成的间套立体种植模式,是烟台市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种植方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类模式类型多,田间配置、管理技术多种多样,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西瓜-辣椒-秋冬菜高效立体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大棚西瓜、菜、辣椒间套立体种植模式.试验表明:采用立体栽培,有利于瓜、菜、粮共同增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北方,已经形成了以地膜覆盖为重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和塑料大棚十养猪十厕所十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块土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起了生物种群多、食物链结构较长、物质能量循环较快的生态系统,达到了农业清洁生产、农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8.
棉田间作套种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熟立体问套复种制是以提高棉田整体效益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体系,改革棉田耕作制度,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具有战略意义.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可以解决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矛盾.根据我国棉花生产实际及其有利条件,归纳总结了当前棉田间套制度的主要技术模式,提出了未来棉田间套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北方,已经形成了以地膜覆盖为重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和塑料大棚十养猪十厕所十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块土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起了生物种群多、食物链结构较长、物质能量循环较快的生态系统,达到了农业清洁生产、农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0.
吴新文 《农技服务》2009,26(5):156-157
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棉田多熟立体间套复种的必要性、主要模式、发展前景及对策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袁冬梅 《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47-147,149
小麦—玉米—辣根间套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季节,提高复种指数,从而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为此,特介绍了小麦—玉米—辣根立体高效栽培模式配套栽培技术,以供生产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无为县近年来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棉菜间套、瓜菜连作和粮经结合多熟立体高效种植模式,提出了各种多熟模式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与应用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植其它植物。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因为立体间套的茶园能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茶田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14.
《河南农业》2004,(4):14
生态种植模式是指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管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高效生产的一种模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间套轮”种植模式“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在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5.
温室多种经营是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介绍了蔬菜—果树立体栽培、蔬菜—西甜瓜间套作、蔬菜—食用菌轮作等3种温室经营模式,为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宽厢立体间套种植技术是玉米与其他矮秆作物进行立体间套种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玉米秸秆高的优势,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土地复种指数。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进行间套种,效益十分显著。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株高中等、抗逆性强的玉米高产品种。对于玉米与马铃薯间套种,宜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对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间套种,宜选用中熟偏早玉米品种、中晚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棉花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扩大了棉田增产潜力,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是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棉花与西瓜间套栽培模式在南宫试验、示范较早,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8.
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开发立体农业可以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巧妙地利用空间和时间,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缓解人地矛盾和食物供需矛盾,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富裕的劳力资源增加劳动积累。本文论述了立体农业的概念、特点,并分析了发展立体农业的意义、建构立体农业模式的原则、应用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生态农业成效显著丹江口市以实施标准化生态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柑橘标准化育苗、柑橘无公害培育、茶叶有机化管理、粮油优质化生产,大力推广生物药、有机肥、测土配方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先后在全市推广了立体间套、旱作节水、节本增效、"果-草-鸡"、"果-草-羊"等一批生态模式。目前,生态农业已初见成效,如在市良种场、园艺场、柞蚕场和习家店铧厂洼果园场建有5个无公害种植业生产基地,在银洞山、凤凰山建有2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与农林生物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中药材与农林生物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及效益,包括中药材与大田作物组成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中药材与果树组成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中药材与林木组成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等3个方面的内容及效益,以期为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生产、提高中药材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