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主要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1缺素僵苗缺素僵苗是由于水田土壤缺少一种或几种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或一些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引起秧苗生长停滞、插后不发棵的现象,以缺钾、缺磷、缺锌表现突出,其中尤以缺磷  相似文献   

2.
水稻烂秧是种子、幼芽或幼苗 在秧田期发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 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 类:生理性烂秧主要是低温和秧田 管理措施失误或不善所致;传染性 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 要有稻绵腐病、稻腐败病和稻立枯 病。秧田期秧苗生长障碍因素及防 治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稻烂秧是在秧苗期发生的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类.生理性烂秧主要是低温和秧田管理措施失误或不善所致;传染性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稻绵腐病、稻腐败病和稻立枯病.  相似文献   

4.
僵苗又叫坐蔸,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稻丛簇立,叶片僵缩,根系生长受阻,僵苗的产生会造成水稻植株分蘖迟而少,穗小,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5.
水稻烂秧病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长江以南各稻区的早稻育秧发生普遍,严重时可造成秧苗不足,打乱品种布局,延误农时,以致影响当季和下季产量。水稻烂秧是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死亡(即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大类。生理性烂秧是指纯属不良环境条件所造成,传染性烂秧则多指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绵霉菌、镰刀菌。丝核菌等弱性寄生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统称。播种后种子不发芽而逐渐发黑腐烂称烂种;扎根以前,幼芽跷脚,黑头黑根,以致腐烂死亡,称烂芽;幼苗在二三叶期死亡称死苗。近年来,水稻烂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低温阴雨年份尤其严重。1.发生原因根据发生机理,水稻烂秧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两类。生理性烂秧是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导致生理失调引起的,传  相似文献   

7.
水稻烂秧是在秧苗期发生的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类。生理性烂秧主要是低温和秧田管理措施失误或不善所致;传染性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稻绵腐病、稻腐败病和稻立枯病。按照症状的不同,传染性烂秧可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青枯型死苗,心叶突  相似文献   

8.
秧苗从秧田移栽到本田以后,稻株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常会出现迟迟不返青、生长停滞的现象——僵苗,俗称“坐蔸”、“坐襟”、“赤枯”、“矾麻斑”。稻区一般年份发生率在5%-10名,严重年份发生率高达20%,轻者影响分蘖成穗,延迟生长季节,降低产量;重者造成毁苗重栽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9.
水稻烂秧的现象,根据其发生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烂芽和死苗两种类型。烂芽是指播种后至秧苗现青前的烂秧现象,其特点是这时死亡的秧苗,—般都未扎根扶针;而死苗则发生较晚,是在秧苗已经出现真叶、不定根和苗色现青以后。因此湖南农民称烂芽是睡起死的,死苗是站起死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烂秧是在秧苗期发生的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水稻烂秧,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类。生理性烂秧主要是低温和秧田管理措施失误或不善所致;传染性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有稻绵腐病、稻腐败病和稻立枯病。按照症状的不同,传染性烂秧可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青枯型死苗,心叶突然萎蔫,卷成筒状,随后下部叶片很快失水萎蔫卷筒,直至全株呈污绿色而枯死,病株根系是暗色,根毛稀少;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片开始,由叶尖向叶  相似文献   

11.
杨冬牌微量元素水稻肥是常德市农科所实验厂研制开发的微量元素叶面肥新产品。该产品主要含锌、硼等微量元素和多种活化剂、抗菌剂、抗寒剂。该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我省早稻和中稻育苗期气温低、烂秧严重,以及部分缺锌稻田早稻和中稻返青期易出现翻秧或僵苗不发的问题,在产品中以锌和抗寒剂、活化剂、抗菌剂为主要原料,达到提高秧苗的抗寒性和抗涝性的目的,培育壮秧,防止烂秧,提高成秧率。在早稻、中稻返青分蘖期施用,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秧苗因缺锌而引起的翻秋、僵苗不发和青枯病、赤枯病。能促进禾苗提早分蘖,生长旺盛。该产品已于2002年…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移栽后,有的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的生长缓慢并逐渐萎缩,这种停滞生长的现象,生产上称为僵苗或坐蔸,发生僵苗后的秧苗有效分蘖少,无效分蘖多,穗少,粒少,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可达50%以上。因此,防止僵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水稻烂秧是水稻秧苗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根据天气预报,今年春季雨水偏多,有利于早稻烂秧的发生,如果不加强防治,将会严重影响早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移栽后,有的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的生长缓慢并逐渐萎缩,这种停滞生长的现象,生产上称为僵苗或坐蔸,发生僵苗后的秧苗有效分蘖少,无效分蘖多,穗少,粒少,减产3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尤溪县地处闽中山区,界于北纬25.8°—26.4°之间,稻田分布海拔50—1060米,因地形复杂多样,春播季节气温较低,每年因倒春寒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烂种烂秧,严重时可造成秧苗不足,打乱品种布局,延误农时,影响当季和下季产量。水稻烂秧是种子的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死亡(即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  相似文献   

16.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丘陵区,年均温13~24℃,日均太阳辐射量大于13小时,年有效日照数1200小时,年总有效积温大于5000℃。水稻移栽后的5月中下旬常年雨水均较多,气温偏低,水稻坐蔸较为严重,全县水稻坐蔸面积通常高达30%。一、缺素引起坐蔸我县部分农户喜欢偏施氮肥,在水稻上只施用碳铵和尿素,造成水稻缺磷、缺钾;另一部分农户只施用碳铵、过磷酸钙,造成水稻缺钾。缺磷的田块秧苗新生根较少、叶片呈暗褐色,尤其少数田块多年不施用磷肥,造成严重缺磷,导致秧苗根本就不分蘖。缺钾的田块秧苗根系生长弱,叶片短小且呈暗绿色,老叶上面有赤褐色斑点。缺锌的田块,秧苗心叶卷曲,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叶片发红。自推广杂交水稻以来,  相似文献   

17.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等,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 僵苗的原因从僵苗发生程度来看,轻度者表现为出叶与分蘖缓慢,中度者表现为生长停滞,重者则植株矮缩,甚至死亡.僵苗的内因是品种抗逆性能差,秧苗素质低;外因是土壤环境不良,栽培措施不当,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中毒发僵大多是由于施肥不当造成.未腐熟有机肥用量过多,或绿肥翻耕过迟.有机物分解时,产生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如硫化氢、甲烷等.此外,土壤质地结构不良造成通透性差,长期积水,引起还原物质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一、症状水稻赤枯病,农民称之为"坐蔸病"。水稻移栽田块秧苗发黄、发红、发僵的症状大多属此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温、光、水、肥、气等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秧苗在移栽半月后,常表现发黄、久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逐渐萎缩,生长停滞,严重时稻叶发红成焦枯状,下部叶片枯死,全田翻黄,植株矮小,不发蔸,远看如火烧状。拔起病株,可见根部白根少或无新根,多混有黑根或烂根,并有臭皮蛋气味。二、发病原因秧苗产生坐蔸的原因很多,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水稻坐蔸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红毛丛”、“稻锈头”、“化棵” ,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一般栽秧后 15天左右发病。如栽秧后遇寒潮、冬水田、冷浸田、烂泥田、深水田 ,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偏施单质化肥、缺钾、缺磷、缺锌的田块及栽秧过深的田块易出现水稻坐蔸。究其原因 ,主要是水稻栽秧后气温下降 ,水温和泥温低 ,水稻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根系停止生长 ;使稻根变黑腐烂 ,影响水稻吸收氮、磷、钾、硅、锌等营养物质 ,引起水稻营养和生理机能失调 ,直接影响了稻苗呼吸及光合作用 ,导致生长停滞 ,从而出现坐蔸。防治水稻坐蔸 ,应…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秧苗坐蔸的原因很多。除了过多地施用过磷酸钙造成泥土飘浮,引起坐蔸外,一般都是缺锌或缺钾。根据田间调查分析,近年来施用过硫酸锌的田块,倘若还出现秧苗坐蔸,则是缺钾所致。缺钾秧苗的主要症状是:秧苗老叶尖端和边缘开始发黄,当扩展到叶面中部和茎部时,叶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