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明河北省农村人口与环境系统的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消费4方面对河北省农村人口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农村人口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大幅下降,两系统协调系数的波动性较大,系统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要实现河北农村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加非农就业、带动周边农村的土地及物业升值等机制影响农民增收,以广东近30年的发展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约1.23%。指出广东应继续推进和优化农村人口城镇化战略,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从根本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夏支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4):439-442,508
农村人口的贫困化、农村农业劳动力老化与断层、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和农村养老保障危机是当前农村人口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需要城市与农村相互协调,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朝阳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民身份市民化,其间农村人口的流动包括户籍转变和农民居住空间从分散的自然村转向城镇的流动。采用社会网络的方法分别从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三个角度来分析南磨房乡村民的关系网络,找出网络中存在的派系和核心人物,通过指标的测度,分析解决农村人口流动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结构不合理和受教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安徽省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安徽省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必经之路,举措有三:一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力度;二是着力办好农村成人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贯彻到农村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城乡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民社会化,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分析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混乱。提出了规范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防范城乡人口流动有可能导致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的基础性、战略陛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遵循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客观规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事关全局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性别比例失衡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城乡分布不够合理、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而新疆兵团第一师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人口因素在新疆的稳定团结和发展的宏观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兵团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此解决人口结构问题,探究人口结构变化具有深远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贾立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97-12299
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口流动现状和趋势,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方面阐述了人口流动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资源与环境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空心化: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25-22726,22747
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资源配置、农村有效投入、农村规模发展及农村技术人才4个方面分析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可能给农村发展造成人口空心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最后,基于土地流转、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云南省人口结构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云南省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评价云南省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云南省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相适应,但非农业人口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均GDP、GDP与人口结构系统发展适应性差.通过综合评价,提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制定在职人员培训政策,提高人口教育结构;调整产业,优化人口产业结构;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优化人口收入结构等建议,从而优化云南省人口社会经济结构,推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我国长期工农分割、城乡分割。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民问题是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农民问题的形成和演变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与城市长期分离;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减缓了农村城市化步伐;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城市化失衡发展。要改变或者削弱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统筹不仅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还要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城乡统筹能促使城乡市场的接轨,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契机,因此必须在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下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生态学内涵进行了研究.从生态学角度,对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建议.可制定具有老龄人口红利战略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树立吻合现代民生的养老理念,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包容性增长,统筹考虑农村老人和孩子照料问题,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政府及时做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但由于农村基础弱、人口多等历史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十分突出.哈尔滨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很明显.本研究分析了哈尔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借鉴成都经验,提出适应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承包土地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双柏县在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好农民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进城不愿落户、不愿转为城镇居民问题还很突出,其原因还是对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及各种强农惠农政策不愿放弃,特别是承包土地问题加重了城乡户籍"二元"结构,成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大制约。本人通过对双柏县农转城工作的深入调查了解,对农转城后居民承包地的管理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呈现出的新特征:即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农村人口和家庭结构分化、乡村治理方式变化、农村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分化。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既包括城镇化和人口转移,还包括资金、技术、土地、管理等社会物质性要素和心理、意识、文化、制度等社会精神性要素的统筹配置与双向融汇。并以重庆城乡统筹农村发展实践为例,提出了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实施集群战略为核心,以中心镇建设为动力,以土地流转为关键,以民族旅游为抓手,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林下经济和农村文化旅游经济,农村发展实施错位战略与差别化发展模式,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和社会的诸多领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却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建设仍然严重失衡。为此,本文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当前城乡文化发展失衡的种种表现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政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