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仲根 《植物保护》1987,13(6):33-33
近年小麦吸浆虫回升,本站在调查实践中设计了一种取土器。使用方便、工效较高,现推荐给同行参考。 材料 ①长354.4mm,宽135.3mm,厚2mm的长方形钢板1块。②厚2mm,φ116.8mm和φ112.5mm圆形钢板各1块。③φ20mm,长250mm和700mm钢管各1根。  相似文献   

2.
林瑞山 《植物保护》1983,9(2):37-38
二化螟造成早稻和一季中、晚稻苗期枯鞘。枯鞘率在山区一般年份为10%~15‰,严重年份可达30%~40%。局部高达70%~80%。由于二化螟有群集和转株为害习性,大部分枯鞘並不发展成枯心,成为枯心株的一般仅占枯鞘数的14~1.3左右。长期以来人们对二化螟为害损失,都比较注意枯心、白穗所致损失,而很少注意枯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少考虑将防治桔鞘作为防治环节。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集指标法测得防治适期二化螟枯鞘株的田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经频次分布检验,基本符合核心分却和嵌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田间取样对比结果表明:Z字形样行式和分行取样式比五点、单对角线、棋盘式取样误差率小。  相似文献   

4.
林禹成 《植物保护》1964,2(4):158-159
查清二化螟田间虫口密度、发育进度、为害损失率,是预测一个地区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以及制定治螟方案和验证防治效果的可靠依据。二化螟的生存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环境因子影晌,常常变化很大,因此,调查时除掌握一般的调查技术外,对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加以考虑分析。下面就作者十年来在调查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来同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第一代二化螟造成的枯鞘对水稻有效分蘖、水稻根的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导出了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率(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7506+0.9793x,相关系数为0.9938。根据该方程及湖南省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新的化学防治指标,即枯鞘株率为3.10%。  相似文献   

6.
双重取样技术在病虫测报调查中的应用宁仲根(福建省宁化县植保站365400)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大面积调查被害株密度(或虫口密度),以确定防治对象田。但由于时间性强,面积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简便实用快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双重PCR技术快速检测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细菌性谷枯病ITS和gyrB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PCR检测引物,建立了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和其它植物源性细菌进行双重PCR扩增及灵敏度测试,并对采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样本进行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检测。结果显示,双重PCR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出8株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可从含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浓度为102cfu/mL的菌液中检测出该病菌;采用该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稻材料进行检测,并未发现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重PCR-DHPLC技术检测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应用双重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检测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方法。根据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ITS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和gyrB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PCR检测引物,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株和非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株分别进行PCR-DHPLC及双重PCR-DHPLC检测,同时进行检测灵敏度及阳性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CR-DHPLC检测的特异性强,灵敏度为菌浓度4×102cfu/mL,7株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PCR产物同源性一致。该方法能简便、灵敏、高特异性地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进行高通量的自动化检测。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施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化螟在浙西南山区主要危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二化螟钻进稻株内部,防治难度大,要求高。为提高防治效果,近年来,笔考在药剂防治技术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曾宪顺 《植物保护》1986,12(3):21-22
荻Miscanthus saccharilorus(Ma-xim.)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之一。湖北苇医蛀入荻心或茎秆中为害的主要害虫有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stramineellus Caradja等,尤以荻蛀茎夜蛾、棘禾草螟的第一代害荻最重。春季大量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研究的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等农药防治二化螟枯心,适宜在卵孵高峰后5d施药,防治3代白穗应在水稻破口5%~10%时施药。施药方法,以手动喷雾和泼浇的效果最好,施药时要适当加大用水量,田间应保持水层。  相似文献   

12.
江苏淮北地区二化螟防治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伦  马嵘 《植物保护》1991,17(4):44-44
江苏淮北地区在70年代前期,单季晚粳面积占一半左右,到70年代中后期其比重逐步缩小,80年代则形成了以杂交稻和常规中籼稻并重的布局。致使三化螟种群衰落,二化螟则上升为主要害虫,且一、二代均大发生。阜宁县调查,整个70年代,二化螟仅有3年大发生,而80年代有8年大发生。二代自然螟害率平均为19.03%,较70年代后期增高3.89%。针对本地区水稻害虫以二化螟为主的实际情况,我们近年来在阜宁、滨海、响水、灌云、灌南、涟水等县的防治技术上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昌县常年种植水稻2.1万hm^2左右.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6.51%.为主栽品种,水稻上的重大虫害主要是二化螟。为了有效防治二化螟的为害.减少农药残留量和环境污染,净化水域环境.保护水生动物.最大限度扩大水稻的绿色成分,笔者研究探索了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找准防治的最佳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示范“稻鸭共育控螟”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改进一代二化螟测报技术的研究朱才荣(浙江省桐乡市农林局植保站314500)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而为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又是二化螟。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从60年代初开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从90年代开始又处单双季混栽局面,品种上高秆改矮秆,...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和分析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工作中的试虫准备、试剂配制,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防治水稻二化螟施药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等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枯心,适宜在卵孵高峰后5d施药,防治第3代造成的白穗应在水稻破口5%~10%时施药。施药方法,以常规喷雾和泼浇的效果较好,施药时要适当加大用水量,田间应保持水层。  相似文献   

17.
1 水稻二化螟上升的原因(1)暖冬效应。近 10a十冬九暖 ,导致越冬代二化螟死亡率低 ,每年均在 10 %以下 ,加之本身二化螟抗药性强 ,导致二化螟种群密度不断上升。(2 )留茬高度过度 ,板田越冬面积大 ,有利于二化螟越冬。(3)作物布局复杂 ,寄主范围广。早、中、晚混杂 ,桥梁田增多 ,导致螟虫食物链不间断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由 1代多发生逐渐变成完全 2代。(4 )杂交稻高秆作物推广 ,播期不统一 ,施肥水平提高 ,有利于二化螟为害。(5 )忽视综合防治技术 ,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用药量 ,用药次数增加 ,特别是高毒有机磷复配剂导致二化螟抗性上升 ;…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以一代危害最重最广。而且由于一代防治的好差,即残留虫量的多寡,又直接影响二、三代的发生轻重。因此,正确预测一代无疑是争取全年主动防治的关键。然而,自发现部分越冬幼虫,有重新迁入新寄主的规律后,为摸清越冬后的虫口和发育时间,不仅为此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且情况复杂难以查清。具体表现以下三方面:一,调查对象多。年前晚稻收割后,幼虫主要在稻桩和稻草内,而稻桩内的大约一半虫量  相似文献   

19.
一代二化螟发生期测报技术探讨陈洪新季月芹朱国家(江苏省响水县植保站224600)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临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稻区。自70年代末期以来,二化螟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为害水稻的最主要害虫。根据1994~1996年的虫情调查分析,笔者认...  相似文献   

20.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多年系统调查和应用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其诱蛾量与测报灯的诱蛾效果相当或略高,且诱蛾量受环境影响较小。诱测结果能够反映出二化螟在1年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可在实际测报中应用。性诱、灯诱、田间虫量剥查结合,将明显提高水稻二化螟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