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调控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光信号(光强、光质、光周期及昼夜节律中光暗变化)对叶绿素含量及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影响。重点归纳了光信号途径中主要转录因子对叶绿素合成基因的调控机制,强调了表观遗传修饰在光调控叶绿素合成中的重要作用,以期探索光调控叶绿素积累的有效途径及靶标分子,为利用基因工程和环境调控手段定向调控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叶绿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光质及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不仅可以为植物各阶段的生长提供能量,植物还可以通过体内光受体感应不同的光质及光周期条件下产生的光信号,并借助自身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对光信号作出反应,进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植物防御反应及其光信号调控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峰 《北方园艺》2015,(17):179-182
植物防御反应主要包括对草食性动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和对邻近植物竞争的防御反应。该研究介绍了植物对草食性动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信号识别及其防御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的信号转导途径,概述了光在响应邻近植物竞争防御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光受体光敏色素B、隐花色素和UVR8,并讨论了防御反应中的光信号R∶FR、光受体和防御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之间的关系。指出光受体对竞争信号的感受可抑制对草食性动物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其主要原因是低R∶FR导致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受到抑制,还可导致光敏色素B失活,从而改变DELLA蛋白和茉莉酸ZIM结构域蛋白之间的平衡,进而抑制茉莉酸信号反应。  相似文献   

4.
以光叶珙桐(Davidiainvolucratavar.vilmoriniana)为研究对象,分离了62株珙桐内生真菌,并根据菌株形态学方法,对分离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种属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2株珙桐内生真菌分属于6个属,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52。  相似文献   

5.
《蔬菜》2018,(6):31-31
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研究组发现了光信号与温度信号整合的新因子SEU,揭示了SEU通过与PIF4互作形成转录调控复合物,对生长素合成与信号相关的靶基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植物体生长素的含量和信号过程,实现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光-温环境。林荣呈等科研人员长期开展光信号转导与叶绿体发育的相关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挖掘和研究光信号转导的新因子。研究人员前期研究克隆了拟南芥EPP1基因,该基因编码的染色质重塑因子PKL  相似文献   

6.
杜鹃花类菌根对越橘属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现对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菌根菌产细胞壁降解酶、漆酶及侵入动态、定殖影响因子、共生信号分子、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及二者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在共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综合国内外进展,建议从共生信号分子、定位共生基因、筛选优良菌根菌菌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质、光强、光照时间和光照方向等方面。以光质为出发点,通过描述光信号转导途径及不同光质下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激素含量及其它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过程的变化,探讨了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早钟6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Zaozhong 6’)实生苗为试材,研究了3种水分梯度(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分别接种3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对实生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植株具有更高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3种AM真菌均可增加枇杷苗氮、钾、磷、钙、镁、铜的吸收。说明接种AM真菌增强了枇杷苗的养分吸收能力,提高了其抗旱性,促进了枇杷苗生长。在3种AM真菌中苏格兰球囊霉是枇杷苗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地区的光柄菇属(Pluteus)真菌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采集、整理,共收集到14个种:狮黄光柄菇,灰光柄菇,粒盖光柄菇,白光柄菇,灰顶光柄菇,皱盖光柄菇,波扎里光柄菇,粉褐光柄菇,裂盖光柄菇,柳生光柄菇,帽盖光柄菇,鼠灰光柄菇,硬毛光柄菇,长条纹光柄菇。分布于浙江省8个市、县、区。光柄菇是铁皮石斛的共生菌,富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蔬菜》2022,(3)
番茄是低剂量紫外光的UV-B作为一种环境信号被植物光受体UVR8蛋白感知,通过光信号转导,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和对环境逆境的适应性;而强UV-B能够破坏植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大分子,引起逆境胁迫反应.光受体U V R8介导的光信号通路对于植物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U V R8通过调控大量基因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11.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真菌。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竹荪的生态调查和栽培试验,培育出子实体。我们也于1982年人工培育出竹荪子实体(见照片)。在培养过程中,发现菌丝见光后会变红色,生长速度也有所不同。现将不同波长的光对菌丝生长影响的初步观察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光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保护地番茄育苗正值冬季,低温引起的氧化胁迫是导致番茄幼苗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会产生一定量的自由基,植物体自身形成了一系列清除自由基的体系,如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类〔1〕。光在植物生长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除了作为一种能源控制着光合作用,还作为一种触发信号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光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2〕、光合特性〔3〕、产量、品质、抗逆和衰老〔4〕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但对光质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了解较少。本试验采用5种不同光质作为调控因子,探讨其对番茄幼苗的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马作浩 《花卉》2015,(9X):59-60
本文主要是对森林虫生真菌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介绍,分析了虫生真菌的作用,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就虫生真菌的致病机理及其毒力、菌株选育、制剂研究自然发生与流行规律、作为杀虫剂适用的引入定殖、流行病的诱发与调整等进行研究,主要对虫生真菌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森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蔬菜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和农业意义的微生物,它与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后,能够显著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近年来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蔬菜作物后还能明显改善蔬菜品质,其作用受到共生体系的种类、土壤理化特性和农艺措施的影响,其机制主要是蔬菜作物接种菌根真菌后,菌根真菌能改善宿主植物的养分状况,改变宿主植物的碳营养状况,影响宿主植物的酶代谢,改变植物的激素代谢及菌根真菌本身的异源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发病部位感染的真菌菌丝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2个菌株中,11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1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引起红托竹荪腐烂病后期侵染导致二次病害的真菌主要是木霉属真菌,也是腐烂病发生后红托竹荪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主要原因。因此,红托竹荪腐烂病防治措施中需针对木霉属真菌的生长特性,加强对木霉属真菌侵染的防治,降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后的二次病害。  相似文献   

16.
张永平 《北方园艺》2010,(23):153-154
在我国北方,东方百合常常种植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中,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由于多年连作,土传病害(主要是真菌病害)流行,对东方百合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基于此原因,现对经常发作的几种真菌病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东方百合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病原真菌对葡萄采后果粒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从采后落粒的葡萄果实上分离的7属病原真菌, 分别回接健康果实的方法, 比较分析了各种病原真菌对果粒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链格孢菌(Alternaria ssp. ) 和镰刀菌(Fusarium sp. ) 是引发葡萄果实采后落粒的主要病原。通过田间与采后的防菌措施对葡萄采后脱落进行了控制处理, 进一步证明了病原真菌在葡萄采后果粒脱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对设施‘红地球’葡萄冬芽萌发的影响。【方法】以8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不同光质补光(红蓝光2∶1、蓝光、红光、白光)处理‘红地球’冬芽,以不补光为对照,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红蓝光2∶1处理下芽萌发最快,其展叶率及可溶性糖、总蛋白和H_2O_2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利用FPKM计算基因表达量,以差异表达倍数|log_2fold changes|≥1、P-adjust 0.05为筛选条件,共获得142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309个,下调基因1114个,其中红蓝光2∶1、蓝光、红光、白光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1051、880、836和325个;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涉及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结合和催化活性等。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与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质网蛋白加工、植物MAPK信号通路等途径;其中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酯和茉莉酸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红蓝光2∶1处理下表达显著。根据富集结果随机选取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不同光质补光均加快了葡萄芽的萌发,红蓝光2∶1可作为葡萄芽萌发的理想光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SAUR、A-ARR、GID1、PYR/PYL、PP2C基因的差异表达,是各处理葡萄芽萌发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糙皮侧耳中克隆了蓝光受体Po.WC-1全长c DNA序列(Gene Bank登录号KY348758),其长度为1956 bp,编码65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2 k D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o.WC-1属于真菌蓝光受体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真菌蓝光受体保守的PAS结构域和Zn F结构域。Po.WC-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明成功克隆得到其完整ORF,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300 lx蓝光或白光条件,短时间光照下Po.WC-1的表达量明显上调,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表达量逐渐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糙皮侧耳蓝光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为生长发育奠定一定基础,从而为实际生产中的光信号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杨倩  赵京 《中国果树》2023,(4):42-48+55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处理(AM)、印度梨形孢真菌(PI)及其复合接种处理(AM+PI)对正常水分(WW)和干旱胁迫(DS)下垂丝海棠生长、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常水分还是干旱胁迫条件下,与不施菌剂处理相比,丛枝菌根真菌处理、印度梨形孢真菌处理和丛枝菌根真菌+印度梨形孢真菌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垂丝海棠的生长,改善了植株光合生理,激活了抗氧化系统,提高了植株水分利用效率;丛枝菌根真菌处理在缓解干旱胁迫相关的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方面更为有效,而印度梨形孢真菌在促进内部生理代谢方面表现更佳。整体而言,干旱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印度梨形孢真菌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叶片相对含水量比正常水分条件下对照提高了4.4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6.92%。综上,在干旱环境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印度梨形孢真菌均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及相关生理代谢,前者主要通过表型改善缓解干旱胁迫,后者主要通过调节内在生理代谢实现,以复合接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