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远山的思念     
王秀英 《新农业》2014,(4):58-59
<正>父亲离开的时候是在金秋九月,那时的老家是最美的。记得清晨送父亲离家的时候,我眼前就有一片火红火红的高粱。长长的送行车队拥着那紫红的棺椁在红高梁的背景中消失在村口,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那年父亲57岁。自从我有了记忆,父亲就是乐观的。贫穷的环境和嗷嗷待哺的儿女并没有让父亲向生活低头。他不  相似文献   

2.
<正>问:我父亲年初过世,之前奶奶一直是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而爷爷早年已经过世了。现在我母亲想让奶奶随我两个叔叔生活,因为家中现在只有母亲一人,无力独自照顾奶奶,但两个叔叔都不愿意照顾奶奶。奶奶在他们的怂恿下起诉了我母亲,一是要求继承房产,二是要求居住权。请问我的两个叔叔是否应当赡养我奶奶?奶奶是否应当跟随我的两个叔叔居住?答: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  相似文献   

3.
正从我的奶奶定居新疆兵团算起到我这一代,我家属于典型的兵团农垦三代。第一代兵团人就是我的奶奶。听奶奶说,我家祖籍是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奶奶从福建老家出发,带着我的母亲和我年幼的大哥,千里迢迢来到新疆,与1953年参军进疆的我的父亲团聚。奶奶与母亲落户在了父亲的所在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四团。落户后的奶奶不但善于勤俭持家,还积极参加团场劳动,与父亲母亲一起参加团场的开发建设。奶奶初来新疆,很不适应新疆的气候,冬天的白雪飘飘,虽然是难得的风景,可是奶  相似文献   

4.
爱的玄机     
<正>爷爷和奶奶都80多岁了,有时神志不清,连儿孙也认不分明了。好几次他们互指对方发问:"这是谁呢?一直呆在我身边……"过一会儿,似乎又清醒了,奶奶便翕动干瘪的嘴巴开了口:"你呀,老头子,那一次你送我的羊皮,我用来做一件夹袄,穿了这么多年还没见烂哩!"也不知爷爷到底听清没有,接过话茬就说:"还说呢,老婆子那天你给我的两个青杏,我吃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陈孝荣 《新农村》2009,(11):42-42
小学和初中一直在村里就读,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离开家到几十里地外的渔峡口九中。那天是父亲送的我,我背了吃食和学习用品,父亲挑了被子和箱子。离家前的几天,母亲就一直在我的耳朵絮絮叮嘱,说先把苞谷面放饭盒里,然后再放上洋芋泡,炖熟了再端回来和着腌菜吃。还说洗衣服的时候把领口和袖口多打点肥皂,多清洗几遍。我和父亲离去的时候,母亲又说,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哩,别弄得不像个人。在母亲眼里我总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其实那时我已经是14岁的少年,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了。  相似文献   

6.
父亲有一条很重要的生活宗旨:不给儿女找麻烦。上次父亲来我家,下午要坐公交车回去。我对他说:"爸,您别着急,等我把事情安排一下,开车送您回去。城乡班车很长时间才一辆,天又冷,您就别坐班车了……"我的话还没说完,父亲就开始摇头:"不用麻烦,你除了上班还有那么多事。我还不太老,坐班车回家对我来说太简单了,这点小事还麻烦你干吗!"我对父亲的固执深有了解,但还是不停地劝他:"自己的闺女,还说什么麻烦不麻烦。  相似文献   

7.
正1979年的隆冬季节,大雪飘扬,我刚刚9岁。父亲、爹爹、奶奶、姑姑我们这个近30人的大家庭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不断升温争吵的"家庭硝烟"后,终于分开单过。我们兄妹四人和父亲、母亲,分得几斤麦子、三间烂房、一辆破拉车。为家庭的生计所迫,父亲随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到平顶山一矿挖煤来养家糊口,每月能挣70多元。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每年暑假、寒假和春节期间能去平顶山玩儿天。  相似文献   

8.
正来军,是我的小时候的玩伴。我家在中院,他家在西院,中间隔了一道用土坯垒起来的墙。他大我一岁,但很巧竟然和我是同一天生日。小时候过生日的时候,也不知道我们俩谁大,是后来才知道他比我大一岁。一来军一家是个很奇特的组合。他爷爷早期是一位国民党的军官,后来不知怎么的辗转跑到了我们村子里生活。后来又划成了贫农,把本来属于我们家族的西院给分去了。他奶奶我印象不是很深了,记忆中是一位小脚老太太,冬天经常在村子里的空场上晒太阳。他父亲叫小牛。听上辈的人说,他父亲出生时只有不到20厘米大,天生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  相似文献   

9.
<正>"梅啊,还是你妈送你去车站,我是不会送你的。"伴着父亲低沉的话语,我拎着行李,走出了家门。3年前,我不顾父亲的劝阻,执意要从天津嫁到呼伦贝尔垦区。出嫁那天父亲没有送我,我第一次回娘家的时候父亲还是没有送我,只有母亲一路哭着把我送到了车站。临别时母亲再三叮嘱:"别怪你爸,你一直以来都是他的骄傲,可在这人生大事上,你爸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你别怪他啊。"  相似文献   

10.
肖国清 《农家参谋》2008,(10):37-37
编辑同志:我今年15岁,家在农村,去年父母离婚,我和父亲生活。父亲整日不务正业,对我的生活、学习漠不关心,从来没有尽过抚养义务,动辄还对我打骂。最近,我想上技校学门技术,向父亲要学费时,父亲以没钱供我上学为由拒绝。于是,我写了诉状要求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请问,这一请求法院会支持吗?高严  相似文献   

11.
刘辉  力万国 《农家科技》2011,(11):86-87
吃玉米糊、睡猪圈、常年服侍70多岁的奶奶和犯有精神病的父亲……近日,重庆市彭水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教导员李洪从网络上看到这个消息,他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去看一看这位生活困难小男孩高川路一家。  相似文献   

12.
<正>父亲今年八十有三,身子骨依然硬朗得很。他一生跟车有缘,闲时常拉着小辈们讲他人生各个阶段拥有的爱车。父亲共有兄弟九人,他幼年时爷爷、奶奶相继离世。父亲现在仍能清楚地记得70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日,9岁的他被兄长们抱上独轮车,开始了流浪乞讨的生活。在10多年的颠沛流离中,父亲先后失去了三位兄长。30年代初,兄弟六人终于在黄海  相似文献   

13.
测障仪     
<正>一、创意来源我的奶奶是个视力很差的老人。奶奶非常爱我,一有空就拉着我的小手出去玩耍。可是自从她的眼睛失明以后,奶奶就很少陪我外出活动了,偶尔出去一次也只能是我搀着奶奶的大手了。自从我知道汽车上有了倒车雷达就可以帮驾驶员安全驻车后,我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奶奶的拐棍上安装一个雷达,这样奶奶走在  相似文献   

14.
正编辑同志:4年前,我的父母离婚时,法院判决我随父亲生活,母亲承担一定的抚养费用。现在,父亲由于生意接连失败等原因,导致精神颓废,我们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近日,父亲想让我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强行让14岁的我辍学。无奈之下,我向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母亲求助。母亲同意接受我与她一起生活,但父亲就是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从小我就喜欢读书。这个习惯,得益于父亲对我的培养。木匠出身的父亲每天除了和斧子、凿子这些家伙什打交道之外,闲暇时喜欢读书。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没钱买书,父亲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借书来读,或捧着新华字典看得津津有味。年幼时我喜欢围着父亲转,岳母刺字、愚公移山……这些经典故事是父亲留给我最难忘的记忆。在我7岁那年,父亲调到学校后勤工作,作为员工,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这让父亲欣喜不已。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和父亲去借书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父子行     
父亲是严肃的。小时候,喜欢坐纺车前听奶奶讲故事,当时心里总是纳闷:我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但是看到父亲一脸严肃,到嘴边的话也不敢问。父亲是匆忙的。每次天不亮,生产队的大钟会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就会有父亲的声音:社员请注意,趁着太阳还没出来,都到东地把自留田白薯地的秧给翻一遍,  相似文献   

17.
母爱的天空     
<正>每当我想起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母爱是我随身携带的一把伞,伞下永远是晴朗的天空。我的孩提时代,充满着苦涩艰辛。记得小时候,家境很贫寒,母亲靠拼命挣工分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还要照顾七十多岁的奶奶。那时生活不好,吃的是玉米面,偶尔有白面馒头,母亲也总是留给奶奶吃。生活的艰难使我们过早懂事了,我们学习非常刻苦,在校做完了作业,晚上还聚在煤油灯下用功。母亲则默默地在  相似文献   

18.
父亲·家风     
正"我不和你计较!"这是父亲专门用来拦截母亲无理的唠叨。几字吐出,母亲嘴里最多再蹦出几个不好听的字眼。从小到大,我没有为家庭失和苦恼过,因为我有个"不计较"的父亲。说真的,有时挺心疼父亲的,为他打抱不平,却被回:"你妈也是为我好。"祖父早逝,那年父亲才12岁,他撑起一个家,对寡居的母亲和奶奶、多病的弟弟,担起重责,解放前两年,父亲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虽在后方,生生死死的事情想必也是见多了,之后又遇忍饥挨饿的自然灾害还有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半辈子的沧  相似文献   

19.
黄献军是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办事处仓屋榜村二组的青年农民,全家5口人,上有80多岁的奶奶和65岁的父亲,下有上初中的儿子,四世同堂,去年全家仅种柑橘一项就创收33万元,劳平11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温馨、和睦、幸福,其乐融融。黄献军家所在地仓屋榜村盛产柑橘,他父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尝试种柑橘,  相似文献   

20.
冰棍的记忆     
小时候,我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奶奶的身上总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炎热的夏天里,奶奶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总会走街串巷地卖冰棍。我太小离不开奶奶,于是也跟着去卖冰棍。奶奶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