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的要点,从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植物配置特点及其使用的方法及景观营造的要点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到地质的条件是否优良、湿地公园的湿地水深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等。在对昭通市的湿地公园进行植物配置与建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湿地公园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以改善优化湿地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湿地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多重复杂性。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的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和改建中的植物景观规划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的改建措施和项目建设的特色,对改建项目中的植物景观如何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同类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承载了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湿地文化科普教育以及休闲游憩活动等多重作用的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本文以江北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次的现场考察,提出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江北地区生境状况和不同区块特质,从丰富湿地生态多样性、重现自然优美的湿地景观的原则出发,对江北湿地公园提出了植物配置方案,以期在满足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和地域特质的同时极大地展现湿地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植物景观,能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作者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人性化处理技术,以期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典型景观的集合.规划建设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统一的湿地景观,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新内容.本文以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为案例,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在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出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种植模式、乡土化植物材料选择、因地制宜的植物空间布局和精细的施工技术等修复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恢复学、园林美学中植物造景理论为基础,对重庆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湿地公园植物种类、常见的配置方式、景观效果等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分别不同湿地公园总结湿地景观植物配置中的优缺点,分别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给出重庆市主城区湿地公园常用湿地植物种类,指出调查中发现的水生植物配置过于拥挤,缺乏养护和后期管理,植物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并从设计的角度提出更加完善、科学合理的湿地景观植物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7.
白衣庵溪湿地公园植被恢复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津市毛里湖流域的白衣庵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为例,立足湿地公园自然条件,提出湿地植被恢复应从湿地地形地貌改造、湿地植被群落修复、植物配置优化、植物种植管理、观赏性植物应用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被恢复的原则、有效措施和科学方法,为今后湿地修复建设,营造优美湿地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介绍了湿地景观植物的作用、配置模式、配置原则及营造方法,针对目前湿地景观植物配置中存在的营造方式单一、实用性缺乏,季相变化缺失等问题,结合自身设计经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够为湿地景观植物配置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植物景观不仅要满足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休闲游览等功能,还应体现河流蜿蜒曲折的形态特点。文中以构建具有河流特色的植物景观为目的,将其分为3个带:湿地植物景观带、生态防护林带和休闲森林景观带。其中,湿地植物景观带以水生、湿生植物沿河岸连续片植为主,目的是构建色彩丰富、开闭变化的滨水线性景观;生态防护林观带以耐水湿乔木沿堤坝群植的形式组建自然、和谐的绿色线性空间;休闲森林景观带以植物组团的形式营造多线相连的网状景观空间。以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其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探索科学、合理、具有河流特色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湿地公园是供游人观赏和休憩的场所,其景观的营造应该从围绕最具特色的湿地进行,合理进行功能区划研究,使其能将生态性及艺术性完美结合。本文以南昌市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例,对其湿地景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珠江公园不同环境中植物造景的主要特征,分析了该公园植物构成的点、线、面空间形态在景观塑造中的作用,指出公园植物造景应从空间塑造和游人感受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使塑造的植物景观符合环境的空间特性并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选取川渝地区不同类型的6个湿地公园,使用案例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作为研究依据。针对川渝地区湿地公园不同层次(陆地、驳岸、水体)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进行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保育的生态功能,在设计工程中通常会保留较大区域的原有植物群落。(2)湿地公园的陆地植物配置多为大乔+小乔+灌木+禾草+花草的复合型模式;驳岸植物配置多为耐水湿灌木+大型水生禾草+耐水湿草花的模式;水体植物配置为临水多年生挺水植物+浮水沉水的复合植物模式。(3)6个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占比陆生植物最高,水生植物最低;水生植物占比最高的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数量最为丰富,具有最高的植物多样性,自然维护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应用及川渝地区其它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海绵城市理念是在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将海绵城市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科学开展植物景观配置至关重要。鉴于此,简要概述了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从城市湿地公园、城市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3个角度出发,详细探讨了各类植物景观配置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途径,以期为更好地发挥植物景观配置在海绵城市中的观赏及实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景点入口是公园景观序列中比较关键的节点。对游人来说起着标识、指示和视线引导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广州天河公园、兰圃和越秀公园等8个公园景点入口的植物配置情况进行调查,运用植物配置的一般原则。通过实景图和植物配置图,探索分析各景点入口的植物配置方法,归纳出景点入口的植物造景规律以及常用的配置模式,以期为日后的公园建设和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在当前的园林建造过程中,人们对于微地形的研究已经愈发深入,对植物景观与微地形搭配的方式却略显不足,以此来使人们对于微地形的营造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促进眼下微地形营造整体质量的提升。结合微地形的作用以及微地形在营造过程中的具体原则,对微地形营造过程中不同空间的植物配置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微地形与植物空间的配置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现阶段的微地形植物配置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湿地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湿地景观建设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湿地植物的配置方式。文章介绍了湿地的相关概念和海南湿地的概况,并且从生态方面对湿地植物的研究动态及配置原则进行了分析。文章着重于植物的生态位特征、生态功能,以及环境中的水位和水质状况,并对湿地中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配置提出了优化,使湿地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生态效益,达到环境修复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黄龙湿地公园作为一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种植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景观特征。提出了设计时应对场地进行充分地了解,对园区进行植物景观定位,在植物群落营造和种植形式方面做充分的研究,通过植物分区规划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制订了湿地生态恢复方案设计。通过功能分区确定整体布局,提出从水岸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营造等几个方面进行湿地生态恢复设计,注重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设计思路。通过探索当前湿地生态恢复的可实施性,以及如何将湿地生态建设与旅游景观建设互相融合、共同发展,以期为今后湿地公园的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湖南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和建设的现状,遵循植物配置原则,对不同功能区域和不同立地类型,给出了优化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建议,并统计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植物种类,以期对会同渠水湿地公园优化植物配置和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保护都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实地考察,对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所蕴含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法进行系统性地分析,阐述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构成中的作用及其空间构成的类型,以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将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园路、水体和小品五个不同要素相结合的植物景观空间分析,指出其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空间层次单调、缺乏植物色彩空间等问题,并提出增加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季相变化,加强养护管理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