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密刺苦草Vallisneriadenseserru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和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 4种沉水植物构建了11种组合,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环境,研究不同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不同组合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较明显。以C_1(密刺苦草+金鱼藻+黑藻+伊乐藻)组合的植物长势最好,其最终净增生物量为3.89g。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的净化效果最好的是B4(密刺苦草+黑藻+伊乐藻)和C_1,去除率分别为86.14%,83.52%和85.59%,81.26%。各沉水植物组合对铵态氮(NH_4~+-N)的去除率均在70%以上,其中以C_1和B_1(密刺苦草+金鱼藻+黑藻)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7.78%和96.89%。对水体中有机物(COD_(Mn))去除效果最好的组合为C_1和B_2(密刺苦草+金鱼藻+伊乐藻),去除率分别达89.63%和88.96%。综合分析表明,B_4和C_1的综合去污能力得分均在9分以上,可作为最优植物组合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氮素形态和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选择了覆盖11、3、5 a和不覆盖(CK)4种处理的雷竹林,测定0 20 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采用气压过程分离系统(BaPS)测定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试验雷竹林0 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覆盖雷竹林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倒"N"型变化,覆盖3 a雷竹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土壤铵硝比递增,覆盖3 a后显著提高,覆盖5 a后铵态氮是雷竹林土壤无机氮库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总硝化速率呈下降趋势,总体上与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铵硝比相关性不显著,且相关性强度随覆盖经营年限的增加而减弱。土壤反硝化速率在覆盖3 a及以下年限时基本为0,覆盖5 a时显著提高,达69.53 μg·kg-1·h-1。研究表明,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氮素形态及组分比例的影响较明显,削弱了土壤硝化作用,土壤氮素不是限制硝化作用进行的主要因子,长期覆盖经营会显著提高土壤反硝化作用,增大土壤氮素的损失。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休闲式覆盖方式,连续覆盖时间不超过3 a。  相似文献   

3.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林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是衡量土壤氮素循环生化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探讨短期氮沉降中不同氮素形态的沉降量对土壤中可培养固氮菌、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以及初期的变化趋势对森林氮素调控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研究氮沉降对杉木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5月,在杉木幼龄林内建立30个1 m ×1 m的样方,进行5种氮沉降量[N0(对照)、N1(20 kg· hm -2a -1)、N2(40 kg·hm -2a -1)、N3(60 kg·hm -2a -1)、N4(80 kg·hm -2a -1)]和2种氮形态(I铵态氮、II硝态氮)的模拟沉降试验。分别于2013年6,8,10月从0~10 cm和10~20 cm 土层取样测定微生物数量。固氮菌数量测定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硝酸和亚硝酸细菌数量采用 MPN-Griess 比色法,反硝化细菌(厌氧)采用酚二磺比色法。【结果】各处理的0~10 cm土层中固氮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 土层;随着氮沉降量增加,可培养固氮菌数量先升高后降低。低于60 kg·hm -2 a -1铵态氮处理有利于固氮菌生长。0~10 cm 土层亚硝酸细菌数量,随铵态氮沉降量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最后趋于平缓,在 N1或 N2处理达到最大值;施硝态氮时,菌落数量先降低再升高最终趋于平稳。在6月,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氮沉降量相同,但0~10 cm 土层中的亚硝酸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8月和10月的硝酸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随氮沉降量增加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且在相同氮素沉降量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反硝化细菌的时间变化与其他菌落不同,施铵态氮时二土层的变化趋势相反,施加硝态氮时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变化较平缓,NO3--N的 N4处理有轻微抑制作用。【结论】0~10 cm土层的固氮菌数量大于10~20 cm土层,0~60 kg·hm -2 a -1铵态氮和0~80 kg·hm -2 a -1硝态氮均可促进固氮菌的生长。亚硝酸细菌在2种氮形态处理时的变化趋势相反,低铵态氮处理可促进亚硝酸细菌的生长,低硝态氮处理抑制其生长。氮形态对硝酸细菌数量影响不显著,低氮处理促进硝酸细菌数量的增长,而中氮处理开始出现抑制作用。氮沉降量对反硝化细菌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陈永亮 《林业科学》2012,48(3):51-57
用根垫-冰冻切片法研究不同氮源对石灰性潮土中黑松幼苗根-土界面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NH4+-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明显降低,而硝态氮(NO3--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升高,不同氮源引起的幼苗根-土界面pH值变动的幅度取决于氮源的质量分数。铵态氮处理明显降低了幼苗根-土界面Ca2-P,Fe-P和Al-P质量分数,100,200和400mg·kg-1的铵态氮处理后,距根表0~1mm处Ca2-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37.1%,45.9%和57.7%,Fe-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23.4%,29.1%和38.2%,Al-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25.1%,28.0%和33.2%;硝态氮处理增加了幼苗根-土界面Ca2-P,Fe-P和Al-P质量分数,但不显著。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Ca8-P的亏缺程度较对照分别加大或降低,但不明显。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Ca10-P和O-P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变化很小。铵态氮引起的黑松幼苗根-土界面pH值的降低,促进了幼苗根-土界面处无机磷的形态转化,提高了根-土界面无机磷的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了根系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对20种普通胶园土壤实验室培养的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有机态氮产生硝态氮的矿化作用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模式。由Batu Anam、Segamat、Jerangau、Bungor、Durian、Malacca、Briah和Selangor八种土系组成的土组中,当土壤培养延长至12周,从土壤天然有机态氮中释放出的矿质氮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很少,甚至没有。其余试验的土壤,开起时产生铵态氮,这些累积的铵态氮逐渐转化成硝态氮。可以认为,这些土壤由于缺乏自养硝化细菌,氮的硝化作用主要由异养微生物实现的。 土壤经培养12周之后,每克土壤矿化20—100微克氮,占全氮的2.9—6.4%。天然土壤有机态氮的矿化量,与土壤含沙百分率、全氮矿化百分率和有机碳显著相关,而与全磷、粘土和全氮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4年生寒富苹果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施用不同形态氮肥,测定对苹果根系活力、根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根际微生物活性、根际土壤酶活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对苹果的作用相对一致,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根系活力动态变化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酰胺态氮则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明显地提高了苹果根系NR的活性,而铵态氮则降低了NR的活性,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的动态变化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处理间根际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都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根际脲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各处理间根际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以及速效钾含量动态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总之,三种氮肥对苹果根系和土壤的作用效果表现为NO_3~--NCO(NH_2)_2-NNH_4~+-N。  相似文献   

7.
将沉水植物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低能耗、高效率、易管理、且具有良好景观价值的新方法,而基于工程应用的沉水植物功能研究却鲜见报道。为对比研究6种沉水植物的耐污与去污抑藻能力,本研究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种植于富营养化水体中。通过测定植物生物量、株高、根系长度与数量、耐性生理酶指标(脯氨酸、MDA)和检测种植水TN、TP、COD、SS、NH3-N和叶绿素a等污染指标,结果表明:苦草、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在污水中生长状态良好,耐污与去污能力较强,抑制水体中浮游藻类效应最为明显且稳定,在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沉水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等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沉水植物-金鱼藻、苦草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以贵州省铜仁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河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原位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苦草对于营养盐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所差别。种植金鱼藻的区域,在试验结束后,水体中TN,TP,氨氮,BOD_5和COD分别下降约57.8%,27.3%,63.6%,29.1%和47.8%;在苦草种植区,水体中各指标在结束时分别降低约50.9%,20.8%,62.4%,36.8%和55.3%。实验显示,苦草和金鱼藻对污染水体具有良好修复效果,为此类沉水植物运用于污水处理提了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娅  孙帅 《绿色科技》2020,(6):187-188,191
以浮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条件对浮萍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浮萍对氮浓度的变化需要一定的适应期,高浓度的铵态氮会对浮萍的生长造成毒害作用,进而对浮萍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越高浓度的硝态氮越能促进浮萍的生长;硝态氮能够提高浮萍的耐受铵态氮毒害的能力,能够促进浮萍对铵态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大兴安岭地区主要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根际土壤氮素的富集程度和差异性,选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其全氮、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个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含量5—10月波动在1.22~5.43 g·kg-1之间,最大值均在5月;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波动在22.41~53.75 mg·kg-1和0.79~2.06 mg·kg-1之间,含量均在7、8月较低,且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月平均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为最高。2)研究区无机氮素以铵态氮为主,占95%以上;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P <0.05)高于非根际土壤,分别高出101.77%、29.26%和9.07%;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全氮富集率达101.25%,铵态氮、硝态氮富集率均最高为39.37%和15.34%;樟子松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富集率分别为95.98%、34.86%和7.84%;白桦全氮的富集率最高为125.73%,铵态氮、硝态氮富集率为30.30%和7.31%;山杨根际土壤氮素富集率最小。3)根际土壤铵态氮与全氮、硝态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全氮与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显著。4)4个树种根际土壤对氮素养分含量均具有明显的正根际效应,其中针叶树种对无机氮素的富集能力强于阔叶树种,且兴安落叶松对氮素的富集能力最强。因此,在森林经营和调整林分结构时可适当调整兴安落叶松树种比例,以提高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庞泉沟河岸带落叶松林的土壤氮素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了解河岸带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储量以及氮素的空间格局,为河岸带对河流氮素的净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氮素含量较高,土壤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异质性明显,并且氮素在土壤层之间、高地连续体上存在不规则的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2)在高地连续体上,河岸带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r=0.613),全氮与铵态氮呈正相关(r=0.114),全氮与与河岸带宽度呈负相关(r=-0.075),铵态氮与硝态氮呈负相关(r=-0.004)。土壤氮素格局受多因素影响,氮素的形态与含量主要受地形、林分、降水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选取5种典型水生植物菖蒲、千屈菜、旱伞草、水葫芦、黑藻,研究各单种植物单元对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5种水生植物均能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正常生长,对水体中的氮、磷均有一定的净化效果.5种植物去氮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水葫芦>黑藻>旱伞草>菖蒲>千屈菜,5种植物去磷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水葫芦>旱伞草>黑藻>菖蒲>千屈菜;5种植物对氮的累积率为10.49%—60.73%,对磷的累积率为13.45%—43.55%;5种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61.65%—75.93%,45.66%—68.81%.试验证明,5种植物均可有效应用于城市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净化.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反硝化作用是水体去除氮素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水生植物茎叶表面的附着层为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微环境和物质基础。用微宇宙培养法分析了夏季水生植物附植生物的反硝化作用,结果表明:水体营养状态对金鱼藻附植生物的反硝化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水体中附植生物的反硝化作用速率较高,贡献较大;水生植物附植生物反硝化作用能力存在差异,挺水植物芦苇的最高,苦草的最低,与植物形态和生理特征有关。说明在夏季水生植物丰富、生物量大的季节,水生植物附植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在水生态系统反硝化脱氮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用于提高水环境质量,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氮沉降增高仍然很突出。为明晰氮沉降类型及其强度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多水平氮添加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排放及土壤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NH_4~+-N添加低、中、高3种水平每年土壤碳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3.81、17.15和5.69 g C·m~(-2); NO_3~--N添加低、中氮两种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3.37和111.06 g C·m~(-2),而高氮水平减少了47.14 g C·m~(-2)。两种形态氮素添加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微小,而硝态氮含量则在逐年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出升高的规律。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形态对土壤铵态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氮添加水平仅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PLFA方法分析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本研究选择磷脂脂肪酸法( PLFA)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短期氮沉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氮沉降后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的变化趋势,为氮饱和条件下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微生物参数和指标,对氮沉降的即时调控和实时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方法】2013年5月,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约1 hm2的杉木幼龄林中建立30个1 m ×1 m 的样方,在30个样方中进行5种氮沉降量[N0(对照)、N1(20 kg·hm -2a -1)、N2(40 kg·hm -2a -1)、N3(60 kg·hm -2a -1)、N4(80 kg·hm -2a -1)]和2种氮形态(NH4+-N,I和 NO3--N,II)的模拟沉降试验,沉降1年后用土钻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磷脂脂肪酸提取方法为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甲酯化法,以十九烷酸为内标,采用 Agilent 6850N 测定,用Sherlock MIS4.5系统分析PLFA图谱,脂肪酸含量换算成每克干土中的含量( nmol)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PLFAs 72种,其中特征脂肪酸36种。分析特征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可知:各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以原核微生物为主,不同氮处理样地中以磷脂脂肪酸总量表征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范围20~44 nmol·g -1。沉降铵态氮时,土壤中 PLFA总量、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最后再升高,NH4+-N N4处理土壤微生物 PLFAs的数量最多,NH4+-N N2处理土壤微生物 PLFAs的丰度值和多样性值最高;沉降硝态氮时,土壤中 PLFA 总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PLFAs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 NO3--N N2处理达到最大值。细菌和放线菌的标记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NO3--N N2处理微生物脂肪酸量最多,NO3--N N4浓度下微生物 PLFAs多样性值最高。根据典型性相关分析,得出铵态氮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土壤中硝态氮和含水量对细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结论】当氮沉降量小于80 kg·hm -2 a -1时,铵氮和硝态氮处理均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但增长幅度不同。铵态氮的最高氮处理和硝态氮的中氮处理,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增长,铵态氮的中氮处理和硝态氮的最高氮处理,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铵态氮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土壤中硝态氮和含水量对细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针阔混交林中木荷和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光合特性、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等指标,对两种树种在不同N素形态和配比下的响应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树种对铵硝态氮的响应存在差异。对于杉木而言,适量增施铵态氮可促进光合作用和地上部生长,但过高的铵态N浓度可能导致根冠比降低。而木荷则对较高硝态N浓度的处理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地上部生长。因此,最佳的铵硝态氮配比可能因树种而异。在实际N施肥中,应考虑土壤中N素含量和比例,以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小RNAs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硝态氮或铵态氮处理下,对杨树根尖差异表达miRNAs及其靶基因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描述了杨树根尖生长和形态特征的规律,为进一步筛选和鉴定硝态氮或铵态氮吸收利用效率高的林木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 ]以灰杨水培苗根尖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小RNA文库构建,获得miRNAs表达谱,鉴定差异表达miRNAs,同时利用降解组测序技术鉴定miRNAs靶基因,并对差异表达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及代谢通路富集等分析。最后通过联合分析,阐明不同氮形态处理下,灰杨根尖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从2种不同氮形态处理杨树根尖miRNAs文库中鉴定出523个已知miRNAs和42个新miRNAs,其中,有96个miRNAs显著差异表达。与硝态氮处理相比,铵态氮处理下有44个miRNAs上调表达,52个下调表达,其中,vvi-MIR399d-p3_1ss13GA上调倍数最大,新的miRNA PC-5p-35885_222下调最显著。对miRNAs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部分显著差异表达靶基因参与杨树根尖氮响应,从而影响杨树根尖生长发育和形态特征。利用RT-qPCR对7组随机挑选的miRNA-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测序数据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 ]miRNAs及其靶基因在不同氮形态处理后对杨树根尖氮响应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使硝态氮处理下的灰杨根长比铵态氮处理的几乎长1倍。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浆用慈竹笋生长发育的适宜氮肥形态,对提高竹笋发笋量、生长量以及促进次生细胞壁的增厚和减少林田的氮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为慈竹的合理调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设置4个处理,对照组(CK)仅施入磷肥和钾肥,T_1施入酰胺态氮及磷肥和钾肥,T_2施入硝态氮及磷肥和钾肥,T_3施加铵态氮及磷肥和钾肥,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对慈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处理的竹笋发笋量的动态变化都呈现出"S"型曲线。酰胺态氮处理的累计日均发笋量最高,是未施入氮肥处理的1.23倍,其次为硝态氮处理,是未施入氮肥处理的119%,铵态氮处理最低。酰胺态氮肥处理竹笋的发笋量最多,而不施氮处理的最小。铵态氮肥处理的竹笋木质化要早于酰胺态氮和硝态氮处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学者对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了随着设施栽培年限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垂直剖面上从表层向下总体呈减少趋势。影响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因素主要有水热条件、施肥状况、耕作制度等。硝态氮累积是引发设施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滴灌施肥等水肥管理措施,多种作物轮作的耕作制度,覆膜、覆草或施用微生物菌肥和碳调理剂等方法减少设施土壤硝态氮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