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分密度对油松中龄林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顺县和太原东山25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研究林分密度对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特征的影响,以及生长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树高无显著影响,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冠幅、胸径均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950株/hm2时,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林分密度为3 05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冠幅、冠幅与枝下高显著相关;林分密度为5 6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冠幅、枝下高,树高与冠幅、枝下高及冠幅与枝下高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研究45年生闽楠人工林生长、干形形质与不同坡位、坡向及混交树种的关系,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闽楠生长、干形的影响显著,对枝下高和树干通直度影响很小。地处南坡的闽楠人工林其胸径生长量最大,且干形圆满。北坡土壤水湿条件有利于闽楠的树高生长,能促进闽楠自然整枝。在不同坡位中,下坡的闽楠胸径生长最快,分别为中坡和上坡的1.05倍和1.38倍,且干形通直圆满。除闽楠胸径和树干圆满度外,其它生长和形质性状皆存在极显著的坡向×坡位互作效应,说明人工造林时需综合考虑坡向和坡位。闽楠与杉木混交可明显促进闽楠的胸径和树高生长,且对冠幅、树干通直度和圆满度无明显不利影响,杉木可作为闽楠的优选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影响闽楠生长的关键因子,提高闽楠造林成效,对不同地形条件下闽楠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坡位方面,闽楠在冠幅、枝下高、最大分枝基径、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指标上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在不同坡位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坡向方面,林龄4.5年的闽楠,在平均胸径指标上,东北坡向为4.78cm,东南坡向为4.77cm,均极显著高于西北坡向的3.55cm;在平均树高指标上,西北坡6.23m,东北坡6.19m,均显著低于东南坡向的6.70m;冠幅生长的情况与胸径较为相似,东北坡向的闽楠在冠幅生长上略高于东南坡向,明显大于西北坡向的1.51m;枝下高则是西北坡向(1.79m)大于东南坡向(1.69m)和东北坡向(1.28m)。在地形方面,在平均树高指标上,山谷极显著高于山脊;其他指标在两种地形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特有乡土树种.对参试的44个马尾松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无明显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力较高,分别为40.61%、39.53%和32.79%,枝下高和冠幅较低;聚类分析研究将马尾松种源分为极速生、速生和中等3种类型;综合评定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符,确定了40号种源为最佳种源和33个可供采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36年生福建柏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楠适合在福建柏成熟林林下套种,在套种前,需对福建柏进行择伐并修枝;福建柏择伐后保留密度对套种的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保留密度300株/hm2的闽楠生长最好,平均胸径4.3cm,平均树高5.4m,胸径、树高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3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在相同保留密度下福建柏修枝对林下套种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修枝高度6米的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5.5m;闽楠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依次是福建柏修枝高度6m﹥4m﹥不修枝。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5年生的21个地理种源闽楠试验林的林分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闽楠不同地理种源间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受到极强遗传力控制。以15年生单株材积为指标,选出福建永安、明溪沙溪、福建尤溪、江西泰和、江西宜丰等5个优良地理种源,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值分别为8. 68 m、8. 16 cm和0. 026 5 m~3,遗传增益分别为49. 20%、58. 11%和170. 45%。这些优良种源可选择用于闽楠珍贵用材林造林。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福建沙县进行杉木林下套种闽楠试验,分析生境与容器苗选择对闽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较林冠下生境能显著促进闽楠幼树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的生长,显著增加闽楠幼树的一级侧枝数量、一级侧枝长度、抽梢一级侧枝数量、抽梢一级侧枝密度,树冠圆满度显著变小;采用2年生容器大苗造林较常规1年生容器苗造林可显著提高闽楠幼树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增加闽楠幼树的一级侧枝数量、一级侧枝密度、一级侧枝均长、抽梢一级侧枝数量、抽梢一级侧枝密度,但树冠圆满度变小;容器苗因素在闽楠幼树生长和树冠特征因子方面影响作用大于生境因素,两个因素仅在抽梢1级侧枝数量方面存在着极显著性交互作用。应用容器大苗造林法,创造林窗生境和在林窗生境栽植是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培育成效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 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将1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和闽楠P.bournei无纺布袋苗种植于浙江省缙云县,进行村道路旁种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采伐迹地造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补植3种造林方式的比较试验。2013年10月和2015年2月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当年成活率和3 a保存率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以迹地造林的平均地径和平均树高生长最低;浙江楠的当年存活率、3 a保存率以及平均地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均是迹地造林最低,林下补植最高;闽楠当年存活率和3 a保存率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3 a保存率以及平均地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均以迹地造林最低,路旁种植最高。试验结果表明,3种珍贵树种均不适合迹地造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有利于火力楠早期生长的合理种植密度,以达到较佳的人工林生长效益,选用6个造林密度对火力楠进行密度试验。根据3.5年生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造林早期1.5~2.5年时,不同造林密度对火力楠树木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到第3.5年起,不同密度间树高生长呈显著差异,但胸径大小尚未见有显著差异。所以火力楠早期生长宜采用较密的种植方式(株行距2 m×2 m、3 m×2 m和3 m×3 m),以便林木在树高和胸径生长快速,以及形成较好树木干形,不宜采用株行距4 m×4 m和5 m×4 m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1.
以8年生闽楠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调查43个家系(含2个对照)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计算其遗传变异系数、家系遗传力、表型变异系数,对家系进行初选。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树高、胸径和冠幅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异系数都大于7. 5%,总体上优树子代生长表现较好。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89. 04%、79. 20%和1. 19%,树高和胸径性状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冠幅受到较弱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3. 66%、12. 5%、0. 74%,树高和胸径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潜力,为选育优良家系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综合评价,选择了14个生长表现好的家系,平均树高6. 88 m,平均遗传增益14. 64%;平均胸径8. 88 cm,平均遗传增益为47. 83%。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适宜杉木与闽楠的混交造林模式,分别设置标准地调查8 a林龄、N(杉木)︰N(楠木)分别为1︰1、1︰2、1︰3的杉楠混交林的树高、胸径,并研究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N(杉木)︰N(楠木)=1︰3是杉楠混交造林较适宜的模式,杉楠混交幼林期杉木种内竞争大于杉楠种间竞争,且随闽楠比例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德昌杉无性系种子园为研究材料,对38年生30个无性系870个分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进行生长量统计分析,以及从异速生长指数上分析不同无性系间生长量上的差异。30个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28.24 cm、19.18 m和5.18 m,其变异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29、0.19和0.24;胸径-树高、胸径-冠幅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显示德昌杉的在胸径生长量上分配的速率明显高于树高和冠幅,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异速生长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胸径-冠幅和胸径-树高之间的SMA斜率在不同无性系间,无相同的SMA斜率,除16和28号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外,差异均显著(P0.05),30个无性系间没有一致的生长量分配速率。无性系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生长量分配模式进一步体现了环境对各构件生长的生态可塑性和无性系间生长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为德昌杉优良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造林地类型对闽楠幼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闽楠在不同类型造林地的生长规律,以为闽楠的林下套种提供技术支撑。在国外松近熟林下、杉木近熟林下和采伐迹地3种不同类型的造林地,以2年生闽楠轻基质容器苗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国外松近熟林下与杉木近熟林下套种的闽楠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高于采伐迹地的;国外松近熟林下与杉木近熟林下有利于闽楠树高和地径生长,在国外松近熟林下种植的闽楠树高和地径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15.
峦大杉适宜在闽西生长,早期生长比杉木缓慢,但生长后劲优势明显,7年生峦大杉的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均明显超过杉木,分别超出5.5%、4.5%、3.8%、14.6%、9.5%。峦大杉在闽西栽植合理密度为1.8m×1.8m。  相似文献   

16.
七溪岭林场闽楠1年生苗与3年生苗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闽楠造林苗木年龄与造林效果的关系,以江西永新县七溪岭林场相同立地条件下,裸地栽植1年生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和裸地栽植3年生闽楠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造林3 a、4 a后林木树高、直径、鲜物质总质量等因子的分析,研究2种培育模式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发现,栽植3年生闽楠苗与栽植1年生苗具有显著差异。因此,3年生闽楠容器苗造林具有较大的生长优势和显著的培育效果,优势苗木直接影响闽楠的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关帝山国有林场3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因子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树高有微弱增大的趋势,而冠幅、胸径均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2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冠幅显著相关,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725株/hm2时,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各生长因子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1 4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极显著相关,胸径与冠幅,胸径与枝下高,树高与冠幅、枝下高,枝下高与冠幅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坡位对6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坡位对杉木闽楠人工混交林生长的影响,对中亚热带6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中杉木和闽楠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不同坡位上杉木和闽楠的最大及最小单株生长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来看,杉木和闽楠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不同坡位的最大及最小单株生长量来看,杉木和闽楠也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且在不同坡位杉木生长量都大于闽楠生长量。  相似文献   

19.
早期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早期在杉木伴生下的28年生的闽楠人工林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闽楠人工林,无论是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都明显高于闽楠纯林,28年生时平均木的单株材积达到0.24628 m3,比闽楠纯林增加100.9%。其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8~10年生时,峰值为1.02 cm.a-1,连年生长量在0.8 cm.a-1以上的年份有14a;树高连年生长量在10~12年生时最大,峰值为1.07 m.a-1,4~16年生时生长量都保持在0.8 m.a-1以上。闽楠纯林树高总生长量只有15.89 m,连年生长量在8~10年生时最大,峰值为0.95 m.a-1,比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闽楠要小。  相似文献   

20.
对广东省乐昌市山地营造的5 a生闽楠福建种源、家系联合选择实验林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该林分胸径、树高和单位面积蓄积分别为2.21 cm、2.60 m和2.06 m~3/hm~2,该指标符合我国林业行业标准"楠木培育技术规程"中一般栽培区的闽楠生长指标,支持该标准将广东省北部划为闽楠的一般栽培区的栽培区划。种源水平上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和区组间的胸径、树高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种源和坡位对闽楠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多重比较,以与最低值有显著差异的作为入选条件和项目考核指标,选出的优良种源有福建永安、政和、尤溪等3个种源,其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均超过3.00 m~3/hm~2。通过种源-家系联合选择方式、以高于入选种源材积平均值为入选条件,从福建永安、政和、尤溪3个种源中共选择出优良家系1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