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什么是中蜂乱蜂团? 中蜂乱蜂团的产生是由于一群中蜂飞跑引起多群中蜂群飞逃,严重的有十几群及几十群飞逃.逃亡群会聚集在树上及建筑物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蜂团,称为乱蜂团.  相似文献   

2.
梁以升 《蜜蜂杂志》2008,28(3):24-24
1 什么是中蜂乱蜂团? 中蜂乱蜂团的产生是由于一群中蜂飞跑引起多群中蜂群飞逃,严重的有十几群及几十群飞逃.逃亡群会聚集在树上及建筑物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蜂团,称为乱蜂团.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我用膏蜡封堵蜂箱缝,非常方便快捷,既环保卫生又能即堵即用还可防巢虫。2013年9月的一天,1群中蜂突然意外分蜂,我将装有分蜂团的收蜂笼挂在箱位附近的树枝上,立即用膏蜡堵箱缝,堵完后便将分蜂团放进箱内,不影响有缝蜂箱的使用。1膏蜡的制作所谓膏蜡就是用市面上出售的石膏粉与蜂蜡的融合物,我采用最多的配方是按1∶1的体积比例,将熔化的蜂蜡倒入盛石膏粉的容器内,如碗。由于两者亲和力很强,稍加搅拌后趁未凝固不烫手时搓成手指粗的膏蜡条即成。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与蜜蜂结缘有50多年。记得在1962年春末夏初,笔者去寻野菜,在一田埂下面一株荆条枝下见到一群已结团的野生中锋,就脱下长裤,将两只裤脚打结,然后用裤头套住蜂团,慢慢一拉,蜂团全落在裤内。回家后,找来一只烂木桶,将蜂抖于木桶内,蜜蜂慢慢地结团于桶内一角,然后将其吊于屋檐下。几个月后,蜂群发展到大半桶,当年立冬时节,我割了蜜还分了3群蜂。1964年,有一安化过来的"四清"干部对我说,  相似文献   

5.
孙群 《中国蜂业》2014,(6):40-40
我地有位蜂友,养了几十群中蜂,去年秋末,有十多群蜂相继逃亡。他是用土法饲养,随便打开蜂箱一看,几乎脾上贮满了蜜,蜜脾大小平均约30厘米宽,30厘米长,共有9张,从这种迹象看,应该是群强蜜足,且无病。我又看了几群,都是蜜脾多,应该是蜂多群强,然而蜂却不多,实为弱群。上午看的蜂,下午1点多看到这几群蜂相继出逃。这是因为春、夏的群势强贮蜜多,后来因干旱,蜂王老化或有其他原因使蜂群渐弱。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前,我在滇西保山县一个半山区的农村生产队插队落户。房东老伯是一位极厚道的老农。有一次,院子里突然起了一阵嗡嗡声,满院子不知从哪里飞来那么多蜜蜂。抬头一望,一个大蜂团飞滚着落到院子里的一棵树上。房东老大爹对我说,快,接下这窝蜜蜂。说着,他连忙从厨房拿来一个木箱,洒了一些蜜糖水在里面,又用一个爪篱(农村滤米用的那种竹漏子)也洒些糖水,然后登梯上树,就把蜂团收进木箱。后来,大爹又把蜂群过到一个用空心树制成的蜂筒里,这群蜂便在院子里安下了家。过了几个月,我就吃到了大爹家的蜂蜜茶。想起看大爹收蜂到掏蜜,我觉得养蜜蜂不用花多少本钱,不需要什么饲料,而且收入并不低——一年能  相似文献   

7.
中蜂原生态群改活框的最佳方法 中蜂改活框饲养能大大提高养蜂的效益,那么怎样才能改呢? 箱内一侧放3个空框架,将蜂团抖入其内.用手电的红光照亮此巢箱(灯头用红纸或者红布包住),看蜂是否在框架下边结团,若没有,可用蜂扫扫蜂于空框架下.当天夜里用1:1的糖浆奖饲. 在已经有蜂而原生态群内无任何幼虫时,即没有子的时候(我们这里在大寒左右),在10℃以上的夜晚,将蜂直接抖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箱内(按上述方法布巢),当夜进行奖饲.  相似文献   

8.
怎样收失散的乱蜂外地来我县放蜂的较多,他们走后总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无家可归的外勤蜂,这些失散的乱蜂弃之可惜,那么怎样才能收回这些乱蜂呢?一、用一弱群将此群的蜂王扣住,把蜂箱放到散乱蜂之间的空地上,乱蜂自然会投入。二、找一洁净的巢箱,内放几个带有少量蜜...  相似文献   

9.
江名甫  江勇 《蜜蜂杂志》2003,(11):10-10
蜂群越冬是养蜂周年过程中一大难关。在我地 ,越冬蜂死亡率往往在 30 %~5 0 % ,有的蜂群甚至“全军覆没”。这些非正常死亡的状况及原因 ,一般是冻死、饿死、病死、受害致死等。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观察和浅见。1 冻死a.箱内受冻致死的蜜蜂 ,一种是散挂在箱壁或蜂团以外脾面上 ,在暖包装群中死蜂数量多 ,这可能是蜂团散团的次数多、时间长 ,离团的蜜蜂回不到蜂团上 ;弱群比强群死蜂数量多。二是蜂团外“剥皮”死亡 ,常见的是外侧脾外面的一撮蜂及弱群 (4脾蜂以下 )。强群或蜂团间蜂路小于 1cm的群则多能存活。脾间“剥皮”死亡多见于弱群 ,…  相似文献   

10.
沈育初 《蜜蜂杂志》2012,32(2):16-17
1春繁1群蜂应喂多少糖、粉1.1春繁1群蜂喂多少花粉每年春繁总有很多蜂友打电话问我:油菜已现初花,但他的蜂离加继箱还有十天半个月。我问他已经喂掉多少粉,得到的回答是,每群0.5~1.5 kg。我说我地蜂友多在4~5 kg/群,也有喂6 kg/群的蜂场。  相似文献   

11.
一怪:2019年2月15日当地中蜂还处在越冬后期,笔者饲养的5群蜂中有1群竟然分蜂了,这比正常年份分蜂提前了1个半月。由于连日阴天气温低分蜂前无任何将要分蜂的迹象。我是在听到嗡嗡声后出屋才发现的,分出的蜂团已在箱的上空盘旋并缓慢移动,箱门口周围爬满了工蜂但始终未飞。分蜂后开箱检查看到有4个王台其中3个已正常出王,但因蜂多天又冷没有仔细找王。  相似文献   

12.
初学饲养中蜂的几点小经验1制止盗蜂我用红花油效果最好,其方法是:发现盗蜂及时用卫生纸涂上红花油,塞在被盗群的巢门口(占巢门的1/2),盗蜂就不敢再进被盗群。如果巢门外的地下发生盗蜂,可多涂几团红花油扔在成堆的蜂团中间,很快就能驱散蜂团,剩下的是死蜂,...  相似文献   

13.
分蜂团落在高处 ,比如大树的顶梢 ,距地面十余米 ,只用举脾收蜂的办法是不行的 ;如果有 3级以上的风更收不下来 ,原因是脾举得太高 ,不容易固定巢脾位置。1 999年 5月上旬正值洋槐流蜜 ,一初学养蜂朋友的分蜂团飞在树上收不下来 ,他爱人前来求我帮忙。我停下取蜜的活计 ,急忙骑车到了朋友家。只见我那蜂友与他弟弟在平房上合举 1根十余米长的粗竹竿 ,上面的脾怎么也不能稳靠蜂团 ,二人累得通身流汗。我叫二人放下竹竿 ,解下巢脾 ,在竹竿头上拴牢一铁钩子 ,举起竹竿使铁钩勾牢有蜂团的树枝 ,让他二人上下反复拉动竹竿。使蜂团落散 ,蜂群不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中蜂改活框饲养能大大提高养蜂的效益,那么怎样才能改呢?箱内一侧放3个空框架,将蜂团抖入其内。用手电的红光照亮此巢箱(灯头用红纸或者红布包住),看蜂是否在框架下边结团,若没有,可用蜂扫扫蜂于空框架下。当天夜里用1∶1的糖浆奖饲。在已经有蜂而原生态群内无任何幼虫时,即没有子的时候(我们这里在大寒左右),在10℃以上的夜晚,  相似文献   

15.
在养蜂生产中 ,自然分蜂是经常发生的 ,一箱两箱 ,检查容易 ,十箱八箱也不算难 ;对于 1个一两百群蜂的蜂场 ,若不知分蜂群是从哪群飞出的 ,查找起来就麻烦一些。众所周知 ,虽然蜂群分蜂的时间和结成蜂团的地方是由工蜂所决定 ,但结团后必须以蜂王为核心。如果蜂王不在 ,工蜂即使结成团 ,一段时间后还会散开各自飞回原群。根据这一特性 ,可在收捕回的分蜂群中寻找蜂王 ,找到后装入笼中 ,十几分钟后工蜂发现无王 ,便纷纷飞回原群 ,并有部分工蜂在巢门口发出信号。这时我们可根据工蜂飞去的方向观察 ,即可找到是哪群发生的自然分蜂怎样查找分蜂…  相似文献   

16.
我用以下方法进行中蜂分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一、利用蜂群自然分蜂的积极性进行分蜂。当蜂群中出现大批成熟雄蜂子脾时,将蜂王一侧前翅剪去三分之二。自然分蜂后,即可在箱前地面上找到蜂王,待分蜂开始结团,将蜂王放入蜂团,从原群中提出一张脱蜂的虫卵脾,将其靠近分蜂团,并仔细观察蜂团上脾情况。蜂王上脾后,即可装入预先准备好的空蜂箱中,并视蜂团的大小,加足巢础框,将蜂箱放置在面向蜂团附近的平地上,驱散剩余蜂团,盖好箱盖,分蜂便会很快进入蜂箱。分蜂进箱后,即可将蜂箱搬往预先选好的地方。原群选留一个粗壮正直的较好王台,将其余王台全部摘除。如群势仍较强,可适当提出部分老熟子脾,脱蜂后补给其它弱蜂。  相似文献   

17.
蜂群进入越冬期后 ,蜜蜂多在蜂脾前方靠巢门处结团 ,然后由巢脾的下方慢慢向上移动 ,但向后移动却很有限。在整个越冬期 ,即使是三九寒天 ,也会出现一些好天气 ,一旦天气晴暖 ,中午前后受光线的刺激 ,蜂团散开 ,工蜂纷纷出巢飞翔 ,既浪费饲料 ,又消耗工蜂体力。又因蜂团靠巢门 ,空气流通 ,到了越冬后期 ,如遇寒流 ,温度下降 ,蜂团紧缩 ,会出现部分工蜂饥饿而死 ,甚至有时会全群覆灭。如果让蜂团在巢脾的后方 ,就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几年来我让越冬蜂团在箱后结团的做法是 :我地“霜降”前后 ( 1 0月下旬 ) ,夜间气温最低下降到 4℃左右时…  相似文献   

18.
纪天祥 《蜜蜂杂志》1998,(11):12-13
二、东北黑蜂与意蜂对比试验同时用2群东北黑蜂和2群意蜂组成双王群,每群蜂的蜂团中间放1支温度计(图3)。于11月中旬蜂群做好外包装之后,夜间气温下降到-5~6℃、白天气温上升到7~8℃时,东北黑蜂蜂团中间温度维持在21~22℃,意蜂蜂团中间温度维持在...  相似文献   

19.
王远兴 《蜜蜂杂志》2020,40(3):32-33
我是2017年12月参加第十三期全国养蜂提高班学习的学员,湖北省兴山县的王远兴。家住在桃花盛开的地方,以种桃为主业,业余养有几十群中蜂和1群意蜂。1初试“金三法”龚凫羌老师在提高班上讲的意蜂幼群与成群概念,使我耳目一新,真是闻所未闻,顿时令我对意蜂“金三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还有所怀疑:只是用巢脾的调整与特殊布巢方法,就能产生奇效?  相似文献   

20.
养蜂群数较多的人,每年夏末秋初难免有数群会发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飞逃的蜜蜂中有老王带蜂分出,也有处女王带蜂分出。一般新分群在蜂场附近的树枝上或灌木丛中结团,结团超过3米高的蜂团就不好收了。下面介绍我历年来收捕自然分蜂团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