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延安市2005~2011年的降雹资料统计、降雹日500 h Pa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研究延安市降雹天气气候特征以及降雹天气出现的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年平均降雹日数为17 d左右;延安市降雹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是降雹最频繁的时期,7、8月次之,10月最少;延安降雹日的500 h Pa环流形势可以分为西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蒙古冷涡型和阶梯槽型4种类型。分析08:00高空环境场和延安测站探空资料得出,当对流中下层湿层较厚时,且河套上游500 h Pa有干冷平流,一般伴有强降水;对流层中上层冷空气的入侵容易出现降雹天气,延安出现降雹天气其上空一般-20℃层高度在8 000~7 000 m,0℃层高度各月表现不一;中低层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存在,一般500 h Pa以下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2.
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影响闽北的雹云回波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该次降雹属于南支槽型中的低空切变降雹。500 h Pa中高纬地区的一槽一脊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该次降雹过程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低层有逆温层,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之间呈向上开口喇叭状的下湿上干配置有利于产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雹云A是影响闽北最强的一块雹云回波,具有回波强度强、强回波区面积大、维持时间长、并出现"三体散射"现象、逐体扫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跃增"及速度"逆风区"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EC 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3月30-31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伴有10级大风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中高层的低涡、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降雹区域大气低层的湿热能条件好,在雷暴发生前中层有干冷空气向下入侵,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强,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1°×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MICAPS预报场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运用,从动力、不稳定能量条件、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9年6月固原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降雹类型主要为冷槽型。对流回波强度基本维持在55 d Bz以上,有明显的弓形回波出现,对流单体移速较快,整体条件有利于冰雹大风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闽北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分析表明,低层西南急流控制下,低空强烈的减压、增温、增湿有利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上升运动增强和维持,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中气旋降雹过程,其组合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中心的最大值可达65 d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图像上,降雹前降雹强单体对应的VIL都出现了明显的“跃增”现象,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提高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以及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3年7月23日伊犁河谷昭苏地区发生的局地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低涡、地面冷锋和地面雷暴小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属于低涡冷锋型;地面冷锋、高空低涡为强对流发生的触发机制;降雹当日探空图反映不明显,没有大的不稳定能量,但存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降雹主要是由孤立发展的强对流单体造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骤增和大值的维持与降雹强度及降雹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晓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56-13957
通过对1960 ~ 2000年影响聊城市降雹天气系统的分析,将降雹前500 hPa的天气系统进行分型;用降雹因子和单站要素因子建立历史降雹样本因子库,用相似离度方法制作了聊城市冰雹强对流天气精细化概率预报方法;并根据合成的4种环流型,计算实况资料分析场与历史观测场的相似离度,判定历史相似个例,实现冰雹预报精细化客观预报.  相似文献   

8.
潘志玲  王丹平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117-118,1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20—21日福建省三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属于暖区降水,降雹类型为暖平流强迫型。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水汽、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系统对强对流触发和维持有重要指示作用。对流云团回波特征明显,出现钩状回波、“V”型缺口和三体散射长钉。此次风暴单体强质心位于0℃与-20℃高度,利于雹胚发展,但对大冰雹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9.
<正>通过气象探空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利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诊断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是发生降雹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雷达回波强度、有界弱回波区、风暴顶辐散等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1天气条件从天气条件分析,黑龙江省地区发生雷雨天气的频率较大,且气温下降快。影响气候变化的天气因素为西风槽,此时云层在较高的环境中流动性强。西风槽中出现空缺,随后冷空气会填充其中,但其流动性会随西风  相似文献   

10.
张剑侠  王桂平  安英玉 《农技服务》2012,29(2):222-223,237
利用气象探空资料和物理量场资料并结合天气学原理和诊断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1次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SI指数、K指数、比湿、垂直风切变、假相当位温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蒙自站探空资料、文山雷达站资料、普洱雷达站资料、NECP 2.5°×2.5°再分析资料、EC 0.75°×0.75°再分析资料、中央气象台高空实况资料,对红河州2019年春季3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次冰雹过程均为高空急流,配合南支槽东移引起的强对流天气;3次过程均构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且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于降雹;降雹前,红河州地区0℃层高度在4.5 km左右,-20℃层高度则分布在7~8 km;雷达图上,出现小冰雹的雷达回波也会出现回波顶偏移、弱回波区、“假尖顶”等回波特征,2 km以下会出现50 dBZ以上强回波中心,基本速度图上会伴随广阔的大风区。  相似文献   

12.
付琼  张辉  何依遥  李林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16-7817,7860
2011年5月1日由于受冷空气及中低层切变影响,黔西南州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作业指挥员利用多普勒雷达的跟踪观测资料来分析冰雹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得出可能降雹的区域和地点,提前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降低冰雹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6月4—5日丽江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西北气流维持,高层有明显冷空气,暖低压控制地面以下,形成上层高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500 h Pa以下分布有强盛西南水汽输送带,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转移;强对流出现前,丽江市上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潜力,再加上中尺度能量锋,有利于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有垂直速度负值大值中心,且中心值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14.
安英玉  张剑侠  陆英状 《农技服务》2011,28(12):1705-1706
利用气象探空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学原理和诊断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雷达回波强度、有界弱回波区、风暴顶辐散等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文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16-3020
利用NEC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2011年7月12日焦作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的辐合上升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均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能够提前预警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铜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1°×1°)资料等,分析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2015年5月8日的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5月8日石阡县冰雹大风天气是发生在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环流背景下,下湿上干的形势和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显示为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回波强度超过55 d BZ,强回波区伸展高度达-20℃层以上,冰雹、大风天气产生在回波最强的弓形顶部;同时具有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悬垂回波、回波墙、深厚的强中气旋和逆风区等冰雹天气典型雷达回波特征。降雹过程有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骤增骤降现象。  相似文献   

17.
塔额盆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华  曾伟  毛力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17-16119
利用塔城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的探测资料以及Micaps系统提供的欧洲数值预报中心、T213物理量场资料、塔城站高空探测实况资料,对2010年6月10日发生在塔额盆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天气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启动机制;高空有强的冷平流,中低层为暖平流,上冷下暖,且高低空温差达33℃;水汽呈上干下湿型分布,中低层湿度明显好于高层,K指数高达30℃以上,沙氏指数降至负值,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条件。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冰雹云属于多单体雹云,降雹强度为软雹型,且过程持续时间长,期间共有4个对流系统分为4个阶段过境,并以4条路径分别影响塔额盆地。山区是塔额盆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区、频发区,也是人工防雹重点区域。经实际工作验证塔额盆地人工防雹作业的雷达回波指标为云体回波强度达到或超过40 dBz、雹云回波顶高达到或超过6000 m、40 dBz强中心回波突破-6℃层高度。  相似文献   

18.
刘臣亮 《北京农业》2013,(6):128-129
根据2005年6月26日发生在奎玛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防雹指挥作业分析,比较准确地分析了此次强对流云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从而抓住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有利时机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成功地抵御了这次降雹概率较大的强对流天气。对防雹作业条件的分析和作业时机的把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21年6月10日至11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GFS再分析资料进行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6月10日傍晚至夜间海东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强对流过程以冰雹天气为主,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的特点,前期以降雹为主,后期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对流层和地面均有干冷空气入侵,这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地层的地面辐合线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抬升机制;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回波有列车效应,在冰雹发生时段内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较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多且在强回波发展地区存在逆风区,说明维持时间较长且冰雹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9年6月5日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空呈前倾槽形势且高低空具有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强大东北冷涡后部,贝湖阻高崩溃带来强冷空气南下;850100 h Pa呈一致的西北偏北干冷气流,河套东部上空925 h Pa存在切变线;地面能量积累明显且有2条明显复合线。高低空完美配合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危害大。山东、江苏境内海风锋导致的地面复合线对强对流可能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前期东北冷涡活跃和华东持续高温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分析合肥站雷达图发现,0.5°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上阵风锋出现时间与经过区域对应地面大风发生时间和发生地区有很好的指示,能提前2030min发布大风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