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协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催生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发展途径。云南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还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实际探索中,推进云南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两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有助于云南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背景,而特色小镇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本研究在回溯国家层面特色小镇发展思路沿革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据此提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分析其特色温泉资源与周边乡村各类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着眼于区域乡村振兴的巢湖半汤温泉小镇规划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为相关类型的特色小镇发展提供规划思维和建设路径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25-22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小镇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用特色小镇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本文以江陵县三湖农场打造黄桃特色小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宏观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二者虽在概念、目标和要求方面不同,但在背景和本质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在把握、坚持发展和弘扬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共建,对提升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回顾并总结了我国农村建设政策的经验和路径,对比分析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内涵与模式,并对二者的协同机制进行剖析,最后依据上述分析与结论提出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同建共兴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形势下,为了更好的贯彻精神,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桥梁的特色小镇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追捧。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特色小镇概念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邯郸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形式。自特色小镇概念提出以来,以其特有的发展属性逐渐形成了产业融合、文化再造和生态宜居等发展模式。但由于我国特色小镇起步较晚,现阶段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本文总结了特色小镇伟大实践重要意义,对其发展特色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和载体,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资源整合角度出发,分析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三者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从而为实现特色小镇加强多种产业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与黄河生态战略都被确立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自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后,发展势头迅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关键时期,本文旨在以“特色小镇”与“生态环境建设”为落脚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理念,结合文旅融合等相关政策,探寻黄河流域特色小镇“更实用、更高效、更便捷”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渔业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路径,对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余杭区三白潭村为例,对三白潭村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渔业产业发展、渔业文化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三阶段渔业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台州市各界积极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创建工作,效果斐然。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选取黄岩智能模具特色小镇、仙居神仙氧吧小镇和天台和合小镇,概括出台州市特色小镇开发模式3类:工业+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同时,分析台州市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和重构合理的小镇开发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色小镇建设在带动了地方特色旅游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异化现象,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一旦不良开发介入,就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特色小镇的建设恰恰可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立足于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总结出了新的五种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当前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制约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一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是产教融合新形式,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针对性、提升特色小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推动特色小镇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彰显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产业经济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性。基于此,课题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探析,旨在为产教融合提供新路径,进而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随后各地乡村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热度也持续升高,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河北省曲周县相公庄苹果特色农业旅游小镇,也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壮大起来的,依托于20世纪末开展的苹果种植产业,打造出了一条“种植-观赏-采摘-深加工”的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为“三农”问题提供了更契合本地特点更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道路。通过PEST-SWOT复合矩阵对相公庄苹果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分析,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产业选择提供一些启示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有效促进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农业特色小镇开发模式分析,结合已有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出23个影响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概括。研究表明:影响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归纳为产业驱动因子、人才驱动因子、制度驱动因子及生态驱动因子四个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创意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依托。以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玫瑰镇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对"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对接小镇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BSC模式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导入该模式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对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对接特色小镇建设、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对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探讨影响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将有助于提升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针对商洛市特色小镇旅游功能特点,用德尔菲法对旅游特色小镇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支持4个方面探讨影响旅游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最后针对商洛市旅游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基于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的资源禀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及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是创新推动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陕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剖析,探究陕西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对展现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特色小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为景德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平台、提供新动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禅修理念引领发展,特色小镇展开画卷,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安徽省青阳县禅修小镇的建设投资情况与创新策略,为同类型小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