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系统分析双季稻生产碳足迹构成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固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基于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分析其构成因素,解析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肥料、灌溉投入以及碳足迹与水稻产量的关系。【内容】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67 kg/kg、0.35 kg/kg和0.27 kg/元,随着产量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CH4排放、柴油、肥料为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双季稻生产碳足迹的66.2%、13.1%和10.9%。早稻和晚稻生产分别有22.4%和36.7%的地块氮肥投入过量,28.4%和33.5%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小规模双季稻种植相比,大规模早稻和晚稻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37.2%。这项研究表明,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可能受到农场规模、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管理实践的影响。结论 因此,适当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并发展水稻节肥节水及免耕技术,构建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长江流域双季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我国各省、区之首,湖南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者的收益稳定性及生产积极性都很重要。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择了42个湖南省水稻生产优势县(市/区),利用非参数信息扩散模型对优势县早稻、中稻及一季晚稻、晚稻的减产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早稻生产中,13个考察县(市/区)水稻产量减产超过1%以上的概率小于50%;在中稻及一季晚稻生产中,16个考察县(市/区)水稻产量减产超过1%以上的概率小于50%;在晚稻生产中,7个考察县(市/区)水稻产量减产超过1%以上的概率小于50%。另一方面,以在田农作物产量损失达10%以上为农作物受灾标准,在早稻生产中,19个考察县(市/区)水稻生产受灾的概率几乎为零,可以忽略;在中稻及一季晚稻生产中,17个考察县(市/区)水稻生产受灾的概率可以忽略;在晚稻生产中,27个考察县(市/区)水稻生产受灾的概率可以忽略。以上结果充分说明湖南省水稻生产优势县的水稻生产所面临的生产风险处于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3.
邓文  杨玉 《作物研究》2012,26(2):122-126
以播种面积集中度指数、波动指数为主要指标,对湖南近10年优质稻生产集聚与波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播种面积的集中度指数、波动指数排序分别为优质晚稻>优质早稻>优质中稻及一季优质晚稻、优质中稻及一季优质晚稻>优质晚稻>优质早稻.明确了湖南优质稻播种面积稳定区、相对稳定区、波动区,并提出了湖南优质稻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秧龄双季双抛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是指早稻和连作晚稻都采用抛秧栽培、都实行机耕机收的一项水稻生产新技术。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抛秧秧龄都以20 d以下为宜;每667 m2抛秧播种量早稻以4.0~4.5 kg为宜,晚稻以5.0 kg为宜;适当早抛有利于早发,提高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15.7%,晚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7.7%左右。  相似文献   

5.
富优3号   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生育期适宜,适宜于一季中稻区和南方早晚稻区引种、试种.   在四川作中稻全生育约149d,在广西作早、晚稻约120d.株高约110cm,穗长24cm,穗着粒152.5粒,结实率89%,千粒重约26g.2002年参加云南省水稻区试,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平均单产9976.5kg/b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14.01%,其中在宾川试验点产量达14925.0kg/bm2,较对照增产达21.34%.2002年参加广西水稻晚稻组区试,较对照特优63增产6.7%,位居第一;2003年参加广西早稻组区试,名列第一,较对照特优63增产8.1%.……  相似文献   

6.
1985年,笔者对杂交稻早熟新组合威优35、威优64、威优49及汕优125进行双季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及中稻收后蓄再生稻五种种植方式试验,对生育期较长的威优6号则采用了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三种种植方式。双季早稻于3月28日播种,一季中稻于5月14日播种,一季晚稻(迟播中稻)于6月5日播种,双季晚稻于 7月 5日播种。 5月 14日播的中稻收割后蓄再生稻。试验设在本所的同一丘稻田,成土母质为四纪红壤,pH值5.9(水浸),有机质含量3.55%,全量N、P_2O_5、K_2O的含量分别为0.20%、0.14%、1.80%。小区面积2厘,一次重复。各期均进…  相似文献   

7.
2015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水稻直播试验,以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迟熟中稻等4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茬口(前茬作物分别为蔬菜、油菜和小麦),研究不同茬口和品种类型对直播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茬口及品种类型的科学搭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播种至齐穗、齐穗至成熟的生育期缩短;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产量先增加后下降,迟熟中稻的产量显著降低。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以中熟中稻的产量最高,分别为8.47 t/hm~2和9.30 t/hm~2,小麦茬口则以早熟中稻的产量最高,为7.99 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早稻、迟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水稻直播以选用中熟中稻品种较为适宜,小麦茬口水稻直播则选用早熟中稻较好。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运筹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设计5种施氮模式:早稻和晚稻均不施氮肥(N_0,CK),早稻施N120 kg/hm^2+晚稻施N210 kg/hm^2(N120+210)、早稻施N150 kg/hm^2+晚稻施N180 kg/hm^2(N150+180)、早稻施N180 kg/hm^2+晚稻施N150 kg/hm^2(N180+150)、早稻施N210 kg/hm^2+晚稻施N120 kg/hm^2(N_(210 + 120)),比较研究5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早稻和晚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N150+180处理植株分蘖数下降幅度平缓,其分蘖数多、成穗率较高;(2)早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LAI大小顺序为N180+150> N150+180> N_(210 + 120)> N120+210> CK,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LAI大小顺序为N150+180> N120+210> N180+150> N_(210 + 120)> CK;(3)分蘖期至成熟期,早稻和晚稻植株的根系干重分别以N_(210 + 120)、N120+210处理最高,茎、叶干重分别以N_(210 + 120)和N150+180处理最高,穗干重均以N150+180和N180+150处理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4)各处理水稻的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5)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N150+180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849. 5和1879. 5 kg/hm^2。因此,早稻施用纯氮150 kg/hm^2和晚稻施用纯氮180 kg/hm^2的施肥模式,有利于增加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组配量对两系杂交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两系杂交水稻的N,P2O5,K2O每公顷经济施用量:早稻分别为160~180,70~90,90~110kg,晚稻分别为180~190,45-55。180-200kg;早稻分别施180,90,180kg,晚稻分别施240。90。270kg获得了最高产量。随着氯、钾肥用量的增加.钾、磷、氯吸收量呈逐渐提高的趋势;早稻施中量磷,晚稻施低量磷肥有助于对氮、钾的吸收。此种关系亦表现在养分的利用率上.其中中量钾肥更有利于氮、磷养分利用率的提高。在最佳经济施肥量范围内.肥料利用率氮磷钾彼此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互促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水稻生产上推广的几个超级早稻、超级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不同超级稻品种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及其氮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超级早、晚稻品种间干物质生产与转运、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产100 kg籽粒所需的氮量差异不大。相关分析表明,超级早、晚稻总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与其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适宜在江西地区种植的超级早、晚稻品种分别为陆两优996、金优458和钱优1号、天优华占。  相似文献   

11.
三熟制油稻稻区品种搭配方式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稻稻制是洞庭湖地区的典型稻作制度。由于季节茬口矛盾大,生产上已形成了“重晚稻轻早稻”的习惯。品种搭配主要是以早配迟、中配迟为主,约占90%。早稻产量一般每667m’仅300kg左右。晚稻虽近500kg,但双季总产一般也只有800kg。为了实现国家水稻工程双季稻eevm‘单产跨“三纲”(1200kg)的目标,生产潜力的挖掘必须着眼于早稻,因而“国家水稻工程”临法基点确立了以品种(组合)“满负荷”搭配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策略,在核心区24.6hm’的大面积上开展了示范研究,以缩短小区试验与大面积推广的时间与技术差距,为三熟制双季稻区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杂交早稻配二季晚粳(简称早杂晚粳)是湖北省在水稻生产中开辟的一条新途径。经过连续四年的系统试验和较大范围的扩大示范,它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杂交早稻,是打破我省目前早稻产量徘徊局面的有效途径。早稻在我省是得天独厚的一季作物,既无致害的低、高温影响,又无旱涝威胁,一直被认为是稳产高产作物。但近几年来,早稻生产出现了徘徊被动的状况,远不及二季晚稻生产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由于杂交晚稻的发展和常规晚粳良种的更新,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缩小了早、晚稻之间的产量差距。1979年,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水稻生产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育成以后,湖南双季晚稻生产出现了一个飞跃,每667m^2单产由350kg提高到了500k。但自1985年以后,水稻单产徘徊不前,早稻或晚稻单产500k/667m^2的瓶颈近20年没有突破。这其中原因之一是水稻品种的选育方向由产量向抗逆性和米质转变,并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从“今日不卖湖南米”到目前生产出的“超泰米”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61孔、434孔、301孔抛秧盘在早稻和连作晚稻上应用效果的比较发现,随着孔数和每盘用种量的减少,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逐步增加;单产也相应提高,早稻单产分别为448.7 kg/667 m2、512.8 kg/667 m2、522.5 kg/667 m2,连作晚稻单产分别为497.1 kg/667 m2、557.0 kg/667 m2、562.4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轻简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与物质转运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人插人收模式的晚稻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高1.03%~24.15%;产量与千粒重和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水稻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率为23.62%~37.79%,物质转换率为18.82%~40.47%,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晚稻免耕人栽机收模式最高;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转运特性的影响高于茎鞘,对物质输出率的影响高于物质转换率,对表观输出量的影响相对较低。综合考虑水稻产量、适度规模化生产和农村劳动力条件,开发适宜农机具,改进机插抛秧技术,梯冲田水稻生产应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早稻生长后期蓄水,晚稻免耕机插(抛栽)机收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6.
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kg/667m~2以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连作早、晚稻机插产量,通过2010-2012年的水稻机插试验与大田示范,提出连作早稻机插单产500 kg/667 m2、连作晚稻机插单产400 kg/667 m2,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技术,即早稻选择中早39、台早733,晚稻选择嘉优2号、甬优9号等高产抗病品种(组合),采取"基质育秧,适龄早栽,插足苗数,提早搁田,配方施肥,增施穗肥,实地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秧盘底面垫铺麻纤维基膜进行机插水稻育秧并考察其秧苗素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麻基膜育秧可以显著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秧苗根系盘结好,不易散落;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在增产幅度上以早稻最大,中稻次之,晚稻最小。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为解决水稻机插育秧中普遍存在的散秧落秧问题提供了简便高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概明  李军全 《作物研究》2009,23(4):275-276
总结了洞庭湖区在发展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稻田逐步酸化、品种使用过多、除草药害加重、早稻刈青抢收、晚稻直播栽培等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水稻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衡阳地区近年来杂交中稻连遭高温危害和一季杂交晚稻屡获高产等典型事例,认为丘陵地区将杂交中稻改为一季杂交晚稻可以有效避开高温干燥天气对抽穗结实的不利影响,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其高产栽培关键措施是:选用高产组合,配套以先进栽培技术争足穗、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相似文献   

20.
栽培方式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稻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手插和机插处理相比,抛栽处理有利于促进植株提早分蘖和提高成穗率。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均呈抛栽手插机插的趋势。各处理植株群体根系干物质量和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植株茎、叶、穗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其中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p 0. 05)。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根系干物质量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以抛栽处理最高,机插处理最低;茎所占比例均以抛栽处理最低,叶所占比例均以机插处理水稻最大,穗所占比例均以抛栽处理最大。早稻和晚稻产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抛栽和手插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机插处理增加1506. 7、1205. 3 kg/hm2和1444. 5、981. 0 kg/hm2。可见与手插、机插处理相比,抛栽处理水稻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