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白血病是由C型、致瘤病毒群、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牛白血病病毒导致的一种可发生于瘤牛、水牛、普通牛中的疾病,全世界范围内均可发生此病。患病后牛只的生产性能下降,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准确掌握其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在分子层面诊断牛白血病的方法以及在基因层面进行治疗的方案,以期广大养殖户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减少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牛冠状病毒     
牛冠状病毒(BCV)是牛的一种致病性病毒.目前普遍认为是新生犊牛腹泻的重要病原,还可引起牛的呼吸道感染和成年牛的冬季血痢。美国Mebus等首次报道了本病毒。此后证明BCV分布广泛,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发现此病。1987年,我国有本病报道。本文就有限文献对BCV进行阐述。1 病原特征 BCV届冠状病毒科抗原2群的成员,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但基本呈球形。直径为80~60nm,平均直径约120nm。基因组由不分段的单股( )RNA组  相似文献   

3.
牛白血病又称牛病毒性造血细胞组织增生症、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牛白血病复合征等。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网状系统全身性恶性肿瘤。它是由淋巴组织的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的恶性增生后进入血液中,使白细胞异常增多,导致以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1病原为牛白血病病毒。根据本病病原的不同,分为地方流行型白血病和散发型白血病两大类。牛地方流行型白血病病毒呈C型病毒粒子,其直径为90~120nm,核心直径60~90nm,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病毒粒子在细胞膜上以出芽方式释放。牛白血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加热60℃以上,可使…  相似文献   

4.
作者分别在1977—1978年用免疫扩散试验对北海道(Hokkaido)和青森县Towada地区的奶牛和肉牛检查了抗白血病抗体的存在情况。这次检查发现抗体阳性牛的百分率高于以前在这里调查的百分率,(北海道为8.8%,以前是3.3%;Towada地区为44.2%,以前是32.2%)。表明牛白血病传染在日本这些区域逐年增加。为了阐明在牛体内存在白血病病毒与抗牛白血病抗体之间的关系,从带有(或没有)白血病抗体的牛体采取淋巴细胞进行了合胞体检查。当用牛脾细胞作指示细胞时,所有带白血病抗体的牛对合胞体检查呈阳性;当用牛的胸腺细胞作指示细胞时,它们中的71.4%是阳性。这些结果指出:当适宜的细胞被用作指示细胞时,用合胞体检查法几乎能从全部带白血病抗体的牛体检出白血病病毒。当用牛胸腺细胞作为指示细胞时,在不带白血病抗体的牛中只有15%能诱使形成合胞体,用牛脾细胞检查时,17.6%能形成合胞体。在已接种了淋巴细胞的指示细胞中既看不到蚀斑也看不到包涵体。这种合胞体检查呈阳性而抗体呈阴性的牛只被认为已感染了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5.
牛白血病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LV)引起牛的一种最普通的肿瘤性传染病。目前通常采用琼扩试验来检测牛白血病血清抗体,但当牛获得对BLV的被动母源抗体或已接受过疫苗接种之后,血清抗体的存在就不能作为BLV感染的实验室指标了。此时必须采用检  相似文献   

6.
牛白血病病毒是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病原体,牛白血病病毒在世界各牛养殖国广泛存在和传播。虽然大多数国家已成功制定实施了牛白血病的有效根除计划,但世界范围内牛群中牛白血病病毒感染率仍然很高。牛白血病病毒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导致持续感染,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牛白血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并将DNA中间体作为原病毒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接触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牛的淋巴细胞污染的生物体液可能会传播病毒。在患病母牛子宫内或分娩期间可能发生垂直传播,因此由于母牛患病造成大约10%犊牛感染牛白血病病毒。另一种最常见的情况是犊牛通过摄入受感染奶牛的初乳或牛奶而感染。因此,虽然牛白血病不是新生期犊牛特有的疾病,但在此期间小牛特别容易受到感染,这种情况在奶牛场更为常见。在出生后第一周就感染的小牛可以在牛白血病病毒向易感动物的早期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传播作用。本综述讨论了导致奶牛群新生犊牛感染牛白血病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此期间可以实施以降低牛白血病病毒传播风险的不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牛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牛白血病病毒所致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在病毒的囊膜中含有数种糖蛋白(gp) ,在芯髓有几种非糖基化的蛋白 (p) ,其中gp51和 p2 4的抗原活性最高 ,可用作流行性牛白血病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此病的病毒可通过垂直和水平传播 ,其中水平传播的途径很多 ,主要包括血源性传播、分泌性传播、接触性传播、寄生性传播、精液性传播、乳源性传播和管理性传播等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牛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发病后的高死亡率,此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根据其流行状态和疾病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流行性牛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和散发性牛白血病(Sporadic Bovine Leukosis,SBL)。  相似文献   

9.
牛白血病是淋巴组织细胞恶性增生的一种疾病。牛白血病又称牛病毒性造血细胞组织增生症、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牛白血病综合征等。该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网状系统全身性恶性肿瘤。它是由淋巴组织的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恶性增生后进入血液中,使白细胞异常增多,导致牛以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白血病是淋巴组织细胞恶性增生的一种疾病.牛白血病又称牛病毒性造血细胞组织增生症、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牛白血病综合征等.该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网状系统全身性恶性肿瘤.它是由淋巴组织的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恶性增生后进入血液中,使白细胞异常增多,导致牛以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在养殖过程中,该种疾病多发于成年牛,特别是4~8岁的牛易感性相当高。牛白血病在临床表现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临诊型和亚临诊型),临床上以病牛增重缓慢、淋巴结肿大、眼球突出为主要特征。该病一般呈现慢性经过,对于牛白血病的防制以加强检查、对阳性牛进行淘汰处理为主。本文对牛白血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BVD-MDV)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怀孕母牛流产或产畸型胎儿为主要特征[1].1946年美国人Olafson等首次发现并报道此病,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13.
牛白血病又称牛病毒性造血细胞组织增生症、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牛白血病复合征等。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网状系统全身性恶性肿瘤。它是由淋巳组织的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的恶性增生后进入血液中,使白细胞异常增多,导致以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牛白血病是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BLV)感染引起的牛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之一,对养牛业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较大。本文分别从病原学、流行现状、危害及潜在风险、诊断和防控策略等方面概述了BLV及其引发疾病的研究进展。BLV自首次发现以来,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并很容易跨物种传播,且所有感染动物都会终身带毒,引起广泛的免疫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产奶量降低、产肉量下降和动物流产。此外,有实验已证实了在人类乳腺癌、肺癌组织和部分人类血液中有BLV的存在。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和预防BLV感染的药物和疫苗,因此准确诊断和清除BLV感染牛是控制牛白血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抗体检测和前病毒DNA检测,主要的防控策略包括净化、通用的牧场管理与生物安全防护以及阻断向人类传播的途径。综上所述,应严格落实上述防控策略,加强诊断方法研究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15.
牛白血病病毒(BLV)是牛白血病的病原,属反转录病毒,该病毒局限于血液淋巴细胞且能随感染动物的淋巴细胞传给无BLV的健康动物。现阶段白血病的防治效果取决于对病毒传递方式的了解和感染初期揭示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用感染了牛白血病病毒和出现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的牛的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接种3—4月龄的4只羊羔。接种后1个月,4只羊羔用免疫扩散实验检测出了牛白血病病毒抗体,并一直持续10—20个月。但未发现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传染病。1946年美国Olafson等首先报导了此病,以后世界各国陆续都有报导。目前在南、北美、西欧、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本病的存在。我国李佑民等(1980)曾在吉林省某奶牛场分离到场采购试验BVD病毒。1984年我所从黑龙江省某农贸市牛的过程中,在22头6个月~1岁半的本地牛中检出7头血清学阳性牛,占检查牛只31.4%,这说明BVD对我国某些地区牛只的  相似文献   

18.
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在自然界中鸡广泛发生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50年代在甘肃省兰州市发现可疑病例,70年代有14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此病[1]。随着养鸡业向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的转化,80年代,北京市有5个县呈散发流行[2],据抽测某种鸡场禽白血病阳性率高达28.2%。北京市于1985年开始用禽白血病琼脂扩散试验检疫种鸡群,对阳性鸡淘汰处理。1997年至1998年上半年用DAS-ELISA方法对本市2…  相似文献   

19.
禽J亚群白血病是由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引起的、主要侵害肉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1991年,Payne在肉种鸡中首次发现此病[1].1999年,杜岩等[2]在国内首次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检测到ALV-J,此后在蛋鸡、地方种鸡中也陆续发现ALV-J感染[3].  相似文献   

20.
<正>禽J亚群白血病是由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主要侵害肉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1989年Payne[1]在肉种鸡中首次发现此病。此后,在世界各大洲的肉鸡群中连连暴发,尤其在1997~1998年间,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1999年后,我国一些地区的肉种鸡中也频发此病[2~6]。2009年12月,长春某鸡场饲养的8000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