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农牧交错带春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春油菜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超早播(04-28)、早播(05-08)、中播(05-18)、晚播(05-28)和超晚播(06-08)5个播期下春油菜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春油菜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均随播期的推迟而缩短,播期每推迟10d,生育期缩短4~7d,生殖生长期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比例增加,超早播最低,为48.09%,晚播和超晚播较高,分别为54.70%和54.55%。5月中旬前播种,春油菜营养生长前期气温偏低,生育期内降水不足且多集中于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少。随播期的推迟,春油菜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生长迅速,生育期结束时茎秆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减少(晚播最小为29.5%),角果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增加(晚播最高为70.5%),但超晚播处理茎秆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增加(50.7%),角果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下降(41.8%)。春油菜单株角果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但超晚播春油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晚播春油菜出现了显著和极显著下降。【结论】建议农牧交错带春油菜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成更多干物质和高产奠定了基础。其中,667 m2喷施75 g处理,开花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75 g处理可促进干物质合成,增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比;75 g处理增加了开花后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3.
随着气温的回升,油菜即进入关键的春发阶段,因此要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措施预防倒春寒,否则春发不足,影响分枝数和花芽数。1.追施薹肥薹期是油菜需肥最多的时期,油菜95%~97%的干物质都是春后积累起来的。施好薹肥是春发壮薹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增加1、2次分枝和结角数,对产量的影  相似文献   

4.
腐植酸叶面肥在叶菜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新型高效的腐植酸叶面肥,以菠菜和小油菜为试验材料,对9种腐植酸叶面肥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叶面肥能有效促进菠菜和小油菜的叶面积、地上部分的质量和总质量。A1、A9、A5、A3和A4等5种腐植酸叶面肥对菠菜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其中A1的400倍稀释液对促进菠菜的叶面积和地上部分质量效果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增加16.33%和34.51%。A9、A3、A8、A5等4种腐植酸叶面肥对小油菜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其中A9的800倍稀释液对小油菜的叶面积、地上部质量和总质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63.4%、51.3%和52.0%。试验结果还表明腐植酸叶面肥对菠菜和小油菜根重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分别对菠菜和小油菜的单株总质量、地上部质量、叶面积和根重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这两种叶菜的单株总质量与叶面积和地上部质量显著相关,叶面积与地上部质量显著相关。试验数据说明腐植酸叶面肥主要促进叶子的生长,通过增加叶面积增加菠菜和小油菜的单株质量和地上部质量。  相似文献   

5.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实践证明,油菜争秋发,夺高产,必须强化"三早"和"四防"的栽培管理措施. 一、"三早"是油菜秋发栽培的核心 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系数2.5以上.要达到上述指标要求,必须突出"三早".  相似文献   

6.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圣光401是由雄性不育系206A和恢复系1815DH-1配制而成.2008-2009年甘肃省春油菜区试2 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3 677.1 kg/hm2,比对照品种陇油5号增产16.4%;2009年甘肃省春油菜生产试验折合产量3 271.5 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13.6%.生...  相似文献   

7.
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7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杂7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所继青杂3号后选育的又一早熟甘篮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比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千克,高产可达240千克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20μmol/克。含油量45%左右。  相似文献   

8.
稻茬免耕油菜田杂草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免耕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于2006-2008年对免耕油菜田田间杂草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2008-2009年免耕油菜田田间杂草不同时期出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稻茬免耕油菜移栽时,田间杂草已开始发生,发生初期以阔叶杂草为主,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状态.禾本科杂草在当年12月初发生数量开始显著增加,至翌年2月底或3月初数量达到最高峰,形成免耕油菜田田间主要优势种杂草.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田间均有2次出苗高峰:禾本科杂草第1次在当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第2次在翌年2月上旬至中旬,10-12月出苗量占总出苗量的66.58%;阔叶杂草第1次在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第2次在12月中旬,10-12月出苗量占总出苗量的74.49%.10-12月杂草群体出苗量占总出苗量的70.59%.稻茬免耕油菜田田间杂草出苗期期主要集中在当年10-12月.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平均单产16 086.8kg/hm2,较对照增产52.8%。高产春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大,衰退慢,最大LAI达到6.62,成熟期仍保持在3.2以上;从大喇叭口期开始,SPAD值、单位土地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提高,在吐丝期时达到最大且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茎、叶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值分别提高22.44%、114.1%、46.56%和42.68%,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要实现高产再高产,需保证春玉米生育中后期具有光合效率高、功能期较长的高产群体,且在增加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一管6"滴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行间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来自新疆、内蒙、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小麦植株(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1)不同春小麦品种行间叶面积指数大小与其产量呈正相关(R~2=0.50),‘克春11号’行间叶面积指数最大,依次为‘新春37号’‘宁春4号’行间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最小;(2)试验春小麦品种行间籽粒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正相关(R~2分别为0.72与0.91),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正相关。(3)‘新春37号’‘克春11号’‘高原506号’‘宁春53号’与‘宁春4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低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高于R1;‘农麦2号’与‘津强7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低于R1;(4)开花期行间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对籽粒产量的降幅影响最大,穗+穗轴行间干物质的降幅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影响最小。有效穗数R2与R3相对于R1的降幅增大,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远近行间的降幅会减小,同时千粒质量与穗粒数的降幅也会减小。‘新春37号’与‘克春11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产量水平高,‘宁春4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变异系数小,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的行间稳定性均可为筛选品种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稳定性的参考指标。穗数的增大会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行间差异变大,千粒质量或者穗粒数的提高有助于新疆滴灌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寒旱区春油菜氮磷钾元素的需肥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青海省旱地进行春油菜"青杂5号"需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春油菜生育期中干物质累积量随植株生长发育呈快速增长趋势,结角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高峰,为9 951.00 kg/hm2.春油菜需氮期主要在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磷、钾养分在开花期、成熟期吸收积累增加;每生产100 kg春油菜籽粒吸收氮7.98 kg、磷1.22 kg、钾8.03 kg,氮、磷、钾比为1:0.15:1.01.春油菜苗期和抽薹期氮磷钾的积累分配中心都为叶片,开花期为茎秆;结角期氮磷钾的分配中心转移到角果,此生长期钾素还大量积累在茎秆中;成熟期氮和磷分配中心转移到籽粒,钾为茎秆.  相似文献   

12.
廊坊市2002年起,从天津蔬菜所引进推广“元首“甜瓜,生产实践证明,该品种优势非常突出:1.优质.皮薄、肉厚、酥脆、甘甜,品质极佳,具有典型的哈密瓜风味.2.高产.单瓜重一般冬春茬温室栽培13千克,春大棚1.8千克,最大的3.5千克以上,1/15公顷(1亩)产3000~4000千克,比伊丽莎白产量高40%~60%.3.高效.由于品质特好,市场反映非常热烈,价格比伊丽莎白高50%以上,随着消费者和经销商认识程度的提高,价格有攀升趋势;加之产量高,效益一般较伊丽莎白高1倍以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试种,我们总结出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3种复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稻–稻–油(油菜)、稻–稻–闲(冬闲))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产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作秸秆还田条件下,早稻产量以稻–稻–肥处理最高,稻–稻–油处理居中,两者分别比稻–稻–闲处理高3.1%和1.8%;冬作秸秆与早稻秸秆还田使晚稻显著增产,稻–稻–肥与稻–稻–油处理比稻–稻–闲处理分别增产15.4%和11.0%;秸秆还田使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提高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叶比,不同冬作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有差异,绿肥(紫云英)效果好于油菜秸秆,且2种秸秆对增加早稻干物质积累的作用机制具有明显差异,绿肥主要增加孕穗前的干物质积累,而油菜秸秆主要增加齐穗后的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油菜季氮肥投入与水稻季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光合生产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油菜季2种氮肥投入量(常规施氮:180 kg·hm~(-2),减量施氮:150 kg·hm~(-2))、水稻季150 kg·hm~(-2)施氮量基础上3种氮肥运筹模式[M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2∶2∶6,M2—m(基肥)∶m(分蘖肥)∶m(穗肥)=3∶3∶4,M3—m(基肥)∶m(分蘖肥)∶m(穗肥)=4∶4∶2]对杂交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常规施氮,油菜季减量施氮影响了杂交稻齐穗期光合特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季M1、M2、M3处理杂交稻齐穗期和齐穗后15 d的光合生产力均增加;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模式杂交稻的光合速率增幅最大。油菜季减量施氮处理杂交稻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质量、转化率和产量均增加;水稻季M1、M2、M3处理杂交稻齐穗期茎鞘干物质质量和产量增加;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方式干物质积累增幅最大。【结论】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方式可增强杂交稻生育后期光合性能,提高杂交稻叶面积指数,增加杂交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从而提高杂交稻产量,为本研究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5.
6种杀虫剂防治油菜田小菜蛾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5%克蛾宝乳油2 000倍液的防效最理想,药后1 d校正防效为79.5%,3 d校正防效达93.79%;85%锐农丹水溶剂1 000倍液,药后1 d校正防效为70.11%,药后3 d校正防效达91.37%;而15%农虫毙乳油1 500倍液、42%保丰乳油1 0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2 000倍液、5%多虫净乳油1 000倍液,4种药剂药后3 d的校正防效均在80.00%以下.建议生产中交替施用35%克蛾宝乳油2 000倍液和85%锐农丹水溶剂1 000倍液.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收烟叶后空闲土地和气候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云南麻栗坡县农技部门经考察和论证,引进了甜脆豌豆种植项目,示范种植211.5公顷,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753.2千克,产值达1054.48元,比种植油菜(每667平方米产量100千克,产值400元)增收654.48元,增加1倍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在油菜种植主产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度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开展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氮肥施用田间试验,比较氮肥表施(表面撒施)、翻施(撒施后旋耕)和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和直播油菜条施覆土)3种不同施氮方式对两种栽培模式(移栽和直播)油菜产量、干物质动态、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移栽油菜产量水平显著高于直播油菜,两者的产量差达到299.1—544.2 kg·hm~(-2),从干物质动态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生育期移栽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显著高于直播油菜,此外,移栽油菜可以获得较高的氮素累积,相比直播油菜提高33.1%—54.8%,移栽油菜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直播油菜,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从6.5 kg·kg~(-1)增加到7.8 kg·kg~(-1),平均增幅为20.2%,氮肥表观利用率从27.6%提高到37.5%,平均增幅为37.5%。氮肥施用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直播油菜施氮效果大于移栽油菜。在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不同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干物质动态、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产生明显影响,总体表现为氮肥集中施用翻施表施的趋势。与表施处理相比,不同试验点移栽和直播油菜氮肥集中施用处理平均增产分别为18.2%和23.8%,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9.0%和37.0%。对于氮肥农学利用率而言,移栽油菜氮肥集中施用处理相比表施处理从6.9 kg·kg~(-1)增加到8.8 kg·kg~(-1),平均增幅为27.7%,直播油菜从5.7 kg·kg~(-1)增加到7.5 kg·kg~(-1),平均增幅为31.7%。而对于氮肥表观利用率而言,移栽油菜氮肥集中施用处理相比表施处理从33.3%提高到42.3%,平均增幅为27.2%;直播油菜从22.0%提高到27.4%,平均增幅为50.7%。相比于表施处理,移栽油菜氮肥集中施用花后地下部干物质增幅占整个生育期干物质增幅的61.8%,地上部为50.5%;直播油菜分别为78.5%和66.7%。【结论】直播油菜对氮肥施用方式的响应比移栽油菜更敏感,氮肥集中施用促进了植株花后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质同步累积。结合油菜栽培模式,实际生产中应该采取条施或穴施的氮肥集中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油菜不同配施比例对双季稻产量、植株干物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种植模式,为合理发展冬季绿肥及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方法,于2017年10月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单播紫云英(CK1)、单播油菜(CK2)、3/4紫云英+1/4油菜(3/4M+1/4R)、1/2紫云英+1/2油菜(1/2M+1/2R)、1/4紫云英+3/4油菜(1/4M+3/4R),研究紫云英与油菜不同配施比例对双季稻产量、植株干物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水稻产量提高了23.70%~30.26%,混播各处理的早稻和晚稻产量均高于两个对照处理,且早晚稻产量均是处理1/2M+1/2R达到最高,与单播紫云英和单播油菜相比,混播能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抽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分别占成熟期干物质量的23.75%~37.46%和24.51%~47.71%。混播各处理的早稻和晚稻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比CK1和CK2处理要高,处理1/2M+1/2R的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达到最高。混播各处理的早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高于CK1和CK2,其中均是处理1/2M+1/2R最高。混播各处理的晚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高于CK1,处理1/2M+1/2R最高,比CK1显著高出11.17%(P0.05),混播各处理的晚稻氮收获指数均高于CK1和CK2,其中处理1/2M+1/2R最高,分别比CK1、CK2显著高出22.08%、17.97%(P0.05)。【结论】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可以提高双季稻产量、植株干物质及有利于氮素的吸收利用,以1/2紫云英+1/2油菜混播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杂交油菜免耕移栽种植方式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杂交油菜贵杂5号为材料,在稻油复种免耕条件下研究了杂交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苗期和角果发育成熟期,免耕移栽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比翻耕移栽分别高28.25%和29.42%,且在角果发育成熟期达5%的显著水平。在现蕾期,油菜免耕移栽的叶面积指数比翻耕移栽高41.18%。免耕移栽油菜的产量为2 290.18 kg/hm2,比翻耕移栽略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免耕移栽油菜的每角粒数比翻耕移栽油菜低,但其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均比翻耕移栽高,同时影响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单株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终花期呈显著正相关。油菜免耕移栽的净产值为2 744元/hm2,比翻耕移栽高42.99%。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分析4种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处理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其对茎秆干物质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主要是主茎7~19节叶面积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时,增加干物质量主要是茎秆中上部节杆物质积累量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茎秆中上部节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和产量。施氮肥增加植株中上部节叶面积,提高茎秆干物质的积累量,并提高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以N15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4 889.62kg/hm2,其最大干物质量为16 133.8kg/hm2,其中,茎秆干物质为5 364.7kg/hm2,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为1 830.5kg/hm2、转移率为34.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