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特别是2009年冬季海冰灾害期间,海参养殖池塘封冰期提前,导致秋季海参生长季节明显缩短,产量下降。为确保海参冰下安全越冬,我们指导养殖户从秋季开始,直到次年春季,采取多种措施,减轻灾害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宋坚 《新农业》2011,(12):53-53
海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在海洋中营底栖生活。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海参有1000多种,但仅有40种可以被食用;我国记载的海参有100余种,可以食用的仅20种左右,其中刺参、梅花参、糙海参、花刺参、绿刺参、乌皱辐肛参、辐肛参、白底辐肛参、黑乳参、蛇目白尼参、图纹白尼参等11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作为海洋底栖生物能在高浓度病原体微生物环境中生存有其特有的免疫机制。海参的免疫应答是由参与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体腔细胞和多种体液免疫因子共同介导的。体腔细胞通过吞噬、包囊、降解等方式抵抗病原入侵,同时体腔细胞还会释放免疫因子到体液中对外来物质进行识别和攻击。对目前海参免疫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有着海中“人参”之称的海参,是棘皮动物中的名贵海珍品,是当前我国在海水养殖中极少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的品种之一。中国海有20多种食用海参,其中刺参最适宜各地养殖。刺参是我国食用海参中的上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滋补健身海珍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海参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泡发海参是食用的关键,水发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海参出品率的高低,也影响其质量和口感。水发海参的原则是“多泡少煮”。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参的主要经济种类有种类有20多种,主要产于南海地区,不过大多肉刺少,得到的认可度较低,价格也不高。我国又是世界上主要的海参进口国家,据统计得知,我国每年大约消费海参1.5吨左右,其中超过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需求增加,采捕强度随之增大,造成国内刺参资源量和产量的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雪蛤     
《农家科技》2010,(4):23-23
海参.作为一种可以进补的美味.我国出产海参的地方有辽宁大连及山东等地.海参的品种有梅花参,乌参,刺参等,其中以大连出产的刺参最为有名。海参的捕捞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十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海参属狭盐性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区域多富含底栖硅藻。从其生活习性上,海参喜欢透明度较大的水域,因此,海参养殖池塘应尽量保持较大的透明度。但是,从目前海参养殖实际情况来看,池塘的透明度过大一定会造成多种大型藻类泛滥。虽然大型藻类在高温季节对海参可遮阴降低池水温度,有利于海参安全渡夏,也能吸收池中和池底有害物质,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但其数量过多以及集中死亡腐烂产生的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会给海参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远大于它的益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海参池塘养殖生产中,绝对不能让大型藻类大面积过度生长。那到底保持怎样的透明度合适?又应如何控制大型藻类过度生长呢?此类报道目前很少。由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从2011年实施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我们在生产实践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了不同季节适合的透明度及调控透明度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此与大家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在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海参养殖区内看到这样一幕情景:海参养殖池边堆满了一座座小山般的柞木枝,一些养殖户正不停地对柞木枝进行分堆、捆扎,然后在捆扎好的柞木枝里放入瓦片,最后用小船将这些捆扎好的柞木枝运到海参养殖池内,沉入到池底。柞木通常是用来放养柞蚕的,有时也被百姓当做柴烧,它与海参养殖有什么关系呢?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一位正在捆扎柞木枝的养殖户。这个养殖户擦了一把汗,乐呵呵地对笔者说:“这是镇党委、政府给我们养殖户推广的一项新的海参养殖技术,这些柞木枝是用来做养殖海参的附着基用的,它能够很好地解决海参池软泥底造礁难的问题。使用这项养殖技术后,不但养殖成本降低了,而且再也不会为附着基伤脑筋了!”  相似文献   

10.
海参又名海鼠,为棘皮动物。一般可分为刺参和光参两大类,刺参表面有肉刺,多为黑色;光参无刺,多为灰白色或白色。海参最长可达1米,最短只有3厘米。据记载,海参在世界各地许多海域均有分布,具有食用价值的约有40多种;我国南北沿海亦有出产,常见的食用海参约有10余种,其中渤海的刺参、灰参,南海海域的梅花参,浙江的瓜参,闽南的光参,皆是著名的参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