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月有"惊蛰"、"春分"2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因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常不稳定。因雨量增多有限,冬干之后常伴春旱。"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时至"春分",大部分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  相似文献   

2.
正3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是,因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常不稳定。因雨量增多有限,冬干之后常伴春旱。"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时至"春分",大部分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和植树造林。但是,春分前后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  相似文献   

3.
《南方农业》2010,(2):90-93
3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  相似文献   

4.
《南方农业》2013,(3):81-84
3月有"惊蛰"、"春分"2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因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常不稳定;雨量增多有限,冬干之后常伴春旱。"春分"  相似文献   

5.
《南方农业》2012,(3):87-90
3月有"惊蛰"、"春分"2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是,因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常不稳定。因雨量增多有限,冬干之后常伴春旱;"春分"是反  相似文献   

6.
《南方农业》2011,(2):86-89
3月有惊蛰、春分2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是,因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常不稳定。因雨  相似文献   

7.
3月农事     
3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其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是,因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常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推算历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时间,利用华北地区6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每个节气期间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0℃积温的线性变化趋势;基于春分、秋分日计算分析研究区各站点无霜期的终/始日与春分/秋分日差值和无霜期≥0℃积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最高为大、小暑节气,最低为小、大寒节气.无霜期由北向南递增,终霜日平均发生在春分节气,沿纬度方向由南向北推迟,初霜日平均发生在霜降节气,沿纬度方向由南向北提前.1961-2014年华北地区二十四节气内热量资源(气温、≥0℃积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冬春季的节气升温幅度大于夏秋季.雨水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增幅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大,分别为0.63、0.74和0.53℃·10a-1.最低气温增幅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对气候增暖的贡献较大.近54a来研究区无霜期内≥0℃积温平均增加442.8℃·d.气候变暖同时延长了华北地区的无霜期,研究区无霜期气候倾向率平均为3.9d·10a-1,该变化由初/终霜日的变化共同作用引起,且春季终霜日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1d·10a-1)比秋季初霜日推迟(气候倾向率为1.9d·10a-1)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分析湖南省长沙市油菜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开花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沙油菜开花期从惊蛰至春分前后,花期30~45 d,始花期在2月底至3月初,盛花期在春分节前后,终花期在4月上旬;一天的油菜开花时段集中在上午7:00—12:00。可通过错开播种期延长油菜花期,从而为乡村旅游者观赏油菜花提供服务,而"油菜花节"大型活动在春分节前后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10月农事     
《农业信息探索》2011,(9):26-26
10月份有“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寒露”节气意思是“露气寒冷”.“霜降”节气表示露水已凝结成霜。南方10月常年平均气温1813℃,雨日10.7天,降雨量87.2mm。该月的气候特点是秋高气爽、光照充足、降水量显著减少。气温日渐下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营养积累。该月为秋收冬种大忙季节的开始,农事操作重点有:加强晚稻后期田间管理及收割、  相似文献   

11.
成都地区“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地区的2个气象观测站(温江站、都江堰站)的近50年(1961—2010年)气象资料为对象,分析成都地区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分析(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同时以成都市气象观测站2006—2013年的气温资料为对象,分析成都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趋势,为人们合理安排生产提供便利。分析结果:成都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6, 7, 8, 9月,二十四节气的降水量大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二十四节气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都呈准正态分布,立秋(平均气温27.5℃)和处暑(27.5℃)是全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小寒(3℃)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各节气的日照时数都较短,日照时数最长的是处暑和大暑,最短的是霜降;各节气的相对湿度都较大,在65%~85%,相对湿度最高的是秋分和立秋,最低的是立春和惊蛰。  相似文献   

12.
9月农事     
9月有“白露”、“秋分”两个节气,气候由初秋进入仲秋,高温季节已过,日平均温度逐渐下降,故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农谚。这个月的昼夜温差增大,有利秋季作物茁壮生长和开花结实。农事的中心是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3.
9月农事要点     
《农业信息探索》2010,(8):46-46
9月白露、秋分节气,气候由初秋进入仲秋,高温季节已过,日平均温度逐渐下降,故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农谚。这个月的昼夜温差增大,有利秋季作物茁壮生长和开花结实。农事的中心是加强田间管理。粮油农事单季晚稻进入抽穗灌浆阶段,要大力推广根外喷肥,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55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借助寿星公式,以气候倾向率的方法,选取冬小麦越冬期所需积温为指标,分析了冬小麦越冬期、播种期所在的节气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对冬小麦相关农事活动与节气的对应及偏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7a华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推迟约3.7d,推迟趋势显著(P<0.05)。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期所在的节气由北向南逐渐推迟,与P1时段(1961-1990年)相比,P2时段(1991-2017年)冬小麦播种期界限显著北移。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农事活动与二十四节气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部分地区以前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已不再完全适用,如山东省中部地区冬小麦最适播种期终止日由秋分节气的第3候推迟至寒露节气的第1候;河南省北部部分地区最晚播种期由寒露节气的第3候推迟至霜降节气的第1候。通过研究二十四节气与冬小麦播种期的对应关系来调整农事活动,未来还需考虑冬小麦生育期内对应节气的光、水等自然因素和农艺措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以适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1月有"小寒"、"大寒"2个节气,"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多在"小寒"节气内,霜雪交侵,时有冰冻;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冷成一团",说明"大寒"节气也是1年中的寒冷时期。  相似文献   

16.
2月主要农事     
《农业信息探索》2010,(1):26-26
1.节气与气候。①节气。2月节气有立春和雨水,立春指春节开始,气象学规定,气温回升到10℃或10℃以上,是春季开始。按此规定,开春时间:陕南3月中旬,关中3月下旬,陕北4月上旬末。习惯上,各地以3月上旬为春季的开始。雨水是指从冬季降雪变为降雨或雨加雪,雨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探索》2010,(11):15-15
12月份有"大雪"和"冬至"两节气。"大雪"节气表示下雪逐渐加大。该月在黄河流域一带将逐渐出现积雪,但在南方地区极少出现下雪天气。"冬至"节气是真正寒冬到来的意思,此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相似文献   

18.
《南方农业》2010,(1):92-93
1月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多在“小寒”节气内,霜雪交侵,时有冰冻;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业》2013,(1):59-60
1月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多在"小寒"节气内,霜雪交侵,时有冰冻;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冷成一团",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1月日平均气温5.8~7.8℃,雨量17~26mm。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太阳辐射是影响日光温室光、热环境的重要参数,准确获得温室内部墙体与地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变化规律可对温室设计建造、温室内环境调控与作物生产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总结已有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气象数据,地球、太阳的运动规律以及太阳光线与日光温室前屋面入射角的关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温室内部辐射规律进行分析。采用典型晴天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平均偏差最大为63.46 W/m~2,平均绝对误差最大为63.48 W/m~2,均方根误差最大为79.18 W/m~2,决定系数在0.95~0.99范围内。利用该模型分析温室内部辐射规律发现,相比不同位置屋面角度的影响而言,透光率受时间即太阳方位与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更大。温室墙体表面与地面太阳辐射照度随季节不断变化,春秋分是一年中墙体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时间最长的节气,该日墙体表面与地面太阳辐射照度大致相当。春分到秋分期间,地面辐射照度高于墙体表面;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墙体表面太阳辐射照度大于地面。不同区域温室内太阳辐射日积累量主要受纬度影响,低纬度地区较高纬度地区而言,冬季太阳辐射日积累量大,夏季太阳辐射日积累量小。研究结果可为日光温室内墙体蓄热、屋面优化、作物种植、围护结构能量平衡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