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泥厂周围桑叶氟积累的岭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标准回归模型Y=XB+e中的B进行岭回归估计[Bk=(X'X+KI)^-1X'Y],当关系式O<K<σ/maxyi^2成立时,此时岭估计风险双OLSE(K=0)的风险要小。根据这一原则,建立了水泥厂周围桑叶氟积累的回归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及污染源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岭回归模型,来预测预报桑叶氟含量,从而可有效地控制,消除大气氟污染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平方根肥效方程Y=a+bx^0.5+cx(C<0)基础上建立增产效应方程Y=bx^0.5+cx(c<0)。研究发现增产效应方程中存在Ri=20ω^0.5-ω等式关系。Ri=(Y/Ymax).100,称为最增产率。ω=(x/Xm).100,称最大配肥率,Xm为Ymax时的X值。由关等式关系的存在,从而提醒我们:运用平方根方程确定施肥量时,一要注意工作曲线范围内应当包含足够的实测值,二要注意该肥效方  相似文献   

3.
利用 ̄(59)Fe研究了有机会合亚铁肥YATE防治花生黄化病的效果。结果表明,YATE在植株叶片中的数量明显高于FeSO4,FeSO4肥易随新生叶的生长而转移,YATE对老叶的转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砂土供磷特性及磷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砂土供磷特性及磷肥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砂土磷素形态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甚少,仅占全磷含量的8.84%。无机磷占91.15%,无机磷形态组成以磷酸钙为主,Ca-P平均为无机磷总量的86.1%,O-P占9.6%,Al-P占3%,Fe-P占1.3%。各种形态无机磷与速效磷的关系为:y(速效磷)=49.30x1(AL-P)+21.8547x4(Ca-P)-3.4209,表明Al-P、Ca-P对砂土速效磷的  相似文献   

5.
石灰性潮土速效磷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区和室内模拟研究了两种不同含磷潮土olsen-p的变化和固磷特点,结果表明,在休闲状况下,土壤原有olsen-p的变化平缓,而施磷后土壤olsen-p的变化波动较大,其变化规律呈Y高磷潮土=25.626e^-0.0543x和Y低磷潮土=22.065e^-0.161x衰减。种植作物条件下,作物对不施土壤原有olsen-p的消减增多。施磷不仅增加土壤olsen-p含量,同时也加大作物对olsen  相似文献   

6.
用DowexIX8研究了硒与强碱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常数,并由此确定了Se(IV)和Se(VI)的预浓缩和分离的方法,该法已应用于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HG-AAS)测定饮用水和天然水中Se(IV)和溶解性总的Se量,用该法得到的结果,与应用冷阱中以硒化氢进行预浓缩然后用HG-AAS测定的硒量一致。  相似文献   

7.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技术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抗原的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技术(Dot-IGSS),并确定了操作流程的最佳试验条件。应用该法对纯化IBD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0.1953ng/点,其敏感性为Dot-ELISA的8倍。特异性阻断试验和交叉反应试验证明Dot-IGSS具有较高的特异性。Dot-IGSS和Dot-ELISA对54份自然感染法氏囊样品检测的阳性率为96.3%和92.5%(χ2=3.1179,P>0.05),统计学分析两者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本法具有敏感、特异性强、经济、安全等优点,可用于IBDV感染的特异诊断。本研究为免疫金技术应用于畜禽传染病的诊断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光合产物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以扬素5号为材料,用^14C示踪方法,利用多探头活体测量仪,测定了小麦灌浆期在30℃和40℃高温条件下对剑叶^14C-同化产物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使剑叶光合同化效率降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动态发生紊乱,抑制了籽粒中光合产物的累积,最终对千粒重影响显。  相似文献   

9.
光合产物在作物茎鞘中输送速度差异与流量的示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作物茎鞘内输导组织对光合产物分子输送速度差异的测量方法、光合产物通过茎鞘某小段对输送速度差异度(E)的概念和E值[作物光合产物被鞘(或茎)输导组织输送的各个速度和基准速度差值的加权平均值与基准速度Vm的比]的测算公式,即:并实际测定了水稻品种665苗期倒二叶鞘上部的E值,E=0.3493。讨论了一定时间内流过茎或鞘某截面标记光合产物量(即流量)的活体动态测定方法.流量m的测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幼苗对硒的吸收、分布与转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 ̄(75)Se示踪方法研究了小麦幼苗对硒的吸收、分布及转运。根系饲喂 ̄(75)Se-亚硒酸钠,标记3h,小麦幼苗茎部有少量 ̄(75)Se;至4.5h,叶部开始积累 ̄(75)Se。幼苗各部位对 ̄(75)Se的累积量依序为根>茎>2叶>1叶。示踪试验表明, ̄(75)Se可在幼苗体内转运。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花前~(14)C同化物分配与累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吕金印  刘军  高俊凤 《核农学报》1999,13(6):357-361
研究结果表明:从花前标记到整个灌浆期,春小麦901 叶和鞘中14 C同化物分配率分别下降231 % 和78% ,陕229 下降了321% 和77% 。茎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901 增加了73 % ,陕229 增加了220 % 。从花前标记、灌浆到成熟,901 穗颖壳14C同化物分配率上升了122% ,陕229 上升了87 % 。在花后21d 前,两品种旗叶14C同化物分配率逐渐下降。花后35d 901 旗叶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存在一个高峰,尔后又下降,比花前标记时下降42 % ;陕229 则一直下降,比花前标记下降45 % 。花后同化物转运,陕229 早于901 ,陕229 籽粒中14C同化物放射性相对高于901 。花前标记的14C同化物在901 中有45 % 转运到籽粒中,陕229 中有111 % 转运到籽粒中去。  相似文献   

12.
水分亏缺对小麦碳同化物的动员与分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吕金印  山仑  高俊凤 《核农学报》2002,16(4):228-231
利用14 CO2 对小麦花前光合标记 ,在开花灌浆全期通过对对照 (CK)、中度胁迫(MS)、严重胁迫 (SS) 3个水分处理试验表明 :在灌浆过程中 ,中度胁迫处理叶中花前14 C 同化物输出比例为 1 6 56% ,略高于对照和严重胁迫 ,收获时同化物滞留最少( 8 68% )。严重胁迫处理颖壳中14 C 同化物外运比例最高 ,为 8 70 % ,约为对照和中度胁迫处理的 2倍。 3种水分处理茎中同化物输出比例不明显。胁迫程度增加 ,旗叶中同化物输出比例和撤退量增加 ,籽粒对同化物调运速度与比例增加。表明水分亏缺促进了籽粒对花前叶、鞘、颖壳等“临时库”同化物的再动员以及对后期产量的补偿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Winter wheat was grown at fiv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sites using various nutrient combinations of two nitrogen (N) and three calcium (Ca) doses. The three youngest leaves, including the flag leaf were sampled at anthesis together with the flag leaf post‐anthesis and the grain at final harvest. The leaves were weighed and their mineral nutrient contents analyzed and the grain was also weighed. Of the nine equations that were fitted the potential (log y versus log x) most consistently had the best correlation and, thus, best re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dry weights, while the inverse in both variables was best for estimating grain weight from leaf weight.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the leaves was related to leaf dry weight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maximum R: ? (R = 0.703), potassium (K) (R = 0.580), Ca (R = 0.444), phosphorus (P) (R = 0.359), iron (Fe) (R = 0.291), and magnesium (Mg) (R = 0.290). The square‐root and the quadratic equations best reflected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for ? and K, respectively.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 and Mg, and leaf dry weight were less frequent. The leaf nutrients correlated with grain weight in the following order: Mg (R max = 0.521), ? (0.455), Ca (0.434), Fe (0.348), ? (0.346), ?n (0.339, and ? (0.323). Of these nutrients, only Ca affected grain weight according to a parabolic equation (quadratic or square‐root) while the rest were best fitted by logarithmic functions, both on X and Y or one variable separately and by a straight‐line in one instance.

The square‐root and the quadratic permi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and thus, leaf nutritional diagnosis. The flag leaf at anthesis gives the most opportunities for this.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冬小麦根系和旗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土柱栽培试验方法了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冬小麦根系和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效地降低了根系和旗叶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了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超氧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根系干重特别是40 ̄100cm土层的根系干重,降低了旗叶光合速率的衰减率,延缓了根系和旗叶的衰老,提高了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小麦氮营养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农田养分供应是由土壤基础肥力和肥料投入共同决定的,不同土壤肥力下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特征也不同。本文研究了河南省高、低肥力田块下,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主要生育时期植株氮素营养和土壤硝态氮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河南省同类生产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和产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小麦品种矮抗58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分别设置0、120、225、330 kg/hm^2 4个施氮处理(表示为N0、N1、N2、N3),在开花期到成熟期调查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及产量的影响;在开花期、花后10天和花后20天,测定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到倒4叶的叶片氮含量、SPAD值和氮素积累量,以及对植株和所有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肥力田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低肥力田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施氮能显著增加低肥力田块产量,但是高肥力田块的产量均高于低肥力田块,与不施氮相比,低肥力田块的产量最大增幅是高肥力田块产量最大增幅的2.63倍。N1和N2处理下,在开花期和花后10天倒2叶的SPAD值高肥力田块显著高于低肥力田块,但在花后20天低肥力田块显著高于高肥力田块。在N1、N2和N3处理下,旗叶的氮含量在花后10天高肥力田块显著高于低肥力田块,但在花后20天则显著相反。开花期到花后20天,对于低肥力田块旗叶的氮素积累量对上4叶的贡献率最大(N0除外),最高达52.6%;高肥力田块,旗叶和倒2叶对上4叶的氮素积累量贡献率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最高分别达39.9%和39.7%。花后10天到花后20天,高肥力田块不同叶位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高于低肥力田块(N0除外)。【结论】增施氮肥可以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来提高土壤供氮能力,高肥力田块的叶片转运量和转运率比低肥力田块高,低肥力田块通过提高施氮量增加的产量低于高肥力田块下的产量,因此,需改善农田基础肥力来提高产量。通过对高、低肥力条件下产量的分析发现,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分别为213kg/hm^2和287 kg/hm^2。  相似文献   

16.
花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和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 kg/hm2 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LLAI,倒4叶和倒5叶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开花到花后14 d 之前,上部叶片叶面积指数(TLAI,旗叶、倒2叶和倒3叶之和)和全部叶面积指数(WLAI,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并不呈必然的显著正相关关系(T18 显著正相关,S15相关不显著),但花后14d 至成熟期,两个品种的 TLAI和 WLAI 均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无论是大穗型品种T18还是中穗型品种S15都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T18以225104//hm2为宜,S15以150104//hm2为宜),降低氮肥用量(180 kg/hm2)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产栽培 (VSHM)条件下剑叶和倒 2叶对14 CO2 的净同化强度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 ,早稻和晚稻的趋势一致 ,是叶面积较大和单位面积光合速率较高所致。早稻和晚稻在灌浆结实期剑叶和倒 2叶的14 C 同化产物 5d内有1 7 5%~ 2 1 0 %滞留在标记叶内 ,滞留率晚稻大于早稻 ,倒 2叶大于剑叶 ,不同栽培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14 C 的同化物有 45 3 %~ 65 4%向穗部运转 ,早稻大于晚稻 ,剑叶大于倒 2叶 ,VSHM比CK略有提高。VSHM超高产栽培双季实际产量达1 771 0kg hm2 ,比对照提高 1 8 3 3 % ,差异达 5%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王东  周杰  韩坤 《土壤学报》2016,53(6):1476-1488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烟农19。在一定施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显著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当施氮水平为120 kg hm-2施硫量超过40 kg hm-2和施氮240 kg hm-2施硫量超过20 kg hm-2时,汶农6号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仍继续增加,但旗叶抗氧化能力和光合同化能力均无明显提高,籽粒产量不再增加,烟农19号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总体表现为随施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土壤有效硫为38.9~42.1 mg kg-1的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和硫肥有利于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小麦对氮肥和硫肥施用量的响应不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品种在较高的氮硫供给水平下仍有较好的光合同化和产量表现,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低的品种对高氮高硫的适应性较差,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用~(14)CO_2饲喂杂交籼稻威优35功能叶,研究光合产物在体内的运转。结果表明,源叶光合产物的输出及库(幼叶或谷粒)同化物输入的百分率(v)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均极显著地符合回归方程v=V[t+k)/[K_m+(t+k))。在分蘖期,主茎顶部完全展开叶可输出66%~79%的~(14)C-光合产物;低钾处理使源叶输出潜能和速率下降,过量钾处理加快光合产物输出速率;未展开的幼叶可输入28%~59%的~(14)C-光合产物,低钾不仅降低输入潜力,且使输入延迟。在灌浆期,剑叶可输出83%~97%的光合产物,其中77%~88%运往谷粒;低钾处理延迟光合产物输出时间,降低输出速率;过量钾处理降低输出潜力,但提高输出速率;低钾处理还降低同化物输入谷粒的比例和速率,过量钾处理降低同化物输入谷粒的比例,但提高输入速率。所以,从总体上看,低钾和过量钾处理都不利于新固定的同化物在体内的运输。  相似文献   

20.
朱林  梁宗锁  许兴  李树华 《核农学报》2008,22(6):839-845
碳同位素分馏(Δ13C)是小麦蒸腾效率和产量较好的间接选择指标,但是由于Δ13C的测定分析成本较高,寻找与之密切相关的替代指标十分必要,灰分含量(ma)是一个公认的Δ替代指标。为了验证春小麦营养器官中灰分及其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Δ13C的关系,进行了3个水分处理的盆栽试验,即45%±5%,55%±5%和75%±5%田间持水量(FC)。结果发现:测定的指标在不同的水分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不同来源的基因型间碳同位素分馏有较大的差异,水地育成的品种或高代材料具有较高的Δ13C值,而旱地育成的品种或当地古老品种则表现出了较低的Δ13C值。在重度水分胁迫处理(T1)条件下,拔节期小麦地上整株、倒二叶以及扬花期旗叶中的灰分含量与旗叶Δ13C呈显著正相关(r=0.790,P<0.01;r=0.788,P<0.01;r=0.656,P<0.05)。在中度水分胁迫处理(T2)下,扬花期旗叶中的钾(K)含量与Δ13C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1);在中度水分胁迫处理(T2)和正常灌水处理(T3)下,扬花期旗叶中镁(Mg)的含量与Δ13C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5;r=0.826,P<0.01);在正常灌水处理(T3)下,扬花期旗叶中钙(Ca)的含量与Δ13C呈显著正相关(r=0.708,P<0.05)。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或地上整株中的灰分含量是Δ较好的替代指标,而旗叶中K、Mg和Ca的含量在中度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能够较好地预测Δ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