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保国 《新农村》2010,(3):30-30
白鲢被誉为“水体过滤器”。养鱼池中适当套养白鲢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从而调节水质。同时,白鲢还是鱼类缺氧浮头的“预报员”,当白鲢出现浮头时则说明水体已开始缺氧,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鱼类是水生动物,水中的溶氧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且溶氧量的多寡与渔业产量关系极大。高产的肥水塘因放养密度大,投饵与施肥量大,饵料生物量亦大,水质很肥,水中耗氧因子多,因此易使池水缺氧引起鱼类浮头和泛塘,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所谓浮头,就是由于水中溶氧降低,即低于1毫克/升时,鱼便浮到水面吞食空气(吸氧)的现象。浮头严重时则造成鱼类窒息死亡,俗称“泛塘”  相似文献   

3.
陈若霖 《新农村》2005,(3):21-21
鱼类放养密度过大,施用有机肥料过多,水质调节不当,有污水流入池塘,阴雨闷热及雷雨天气等,都容易引起水体缺氧,鱼类浮头。  相似文献   

4.
季东升 《农家致富》2006,(13):43-43
四、“氧债”大时要多开增氧机。即久晴未雨。池塘水温高,由于大量投饲而鱼类又大量排泄造成水质过肥,上下层氧差大,如长期不加注新水会造成水质过肥败坏而引起缺氧浮头、死鱼。  相似文献   

5.
邵焕武 《新农村》2007,(8):24-24
1.池鱼浮头的原因放养密度过大,施用有机肥过多,水质调节不当,阴雨闷热及雷雨等,都易引起水体缺氧,鱼儿浮头。2.池鱼浮头的判断一看水色。若水色呈深绿色,水面有气泡及腥臭味,表明水质严重恶化、缺氧,池鱼极易浮头。二看天气。闷热、阴雨或雷雨前,易发生缺氧、浮头。三看食量。  相似文献   

6.
坚持巡塘 每天要巡塘2~3次,黎明前后看有无鱼浮头,午后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日落检查鱼的全天吃食状况,有无浮头预兆。注意天气变化、鱼群活动情况,做好塘头记录。夏季,由于水温高,溶氧少,有机物分解剧烈,入夜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旺盛,大量耗氧,导致鱼发生浮头。如果发现鱼群因缺氧而浮头时,马上开动增氧机和加注新水,以增加溶氧量,调节水质,并停止投饵施肥。若水源有困难,每667平方米水面用黄泥100千克加食盐5千克或生石膏2.5千克调水成浆,全池遍洒,予以急救。或者每667平方米水面用食盐20千克化水泼向浮头鱼群。为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给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每7~10天须加注新水1次。  相似文献   

7.
<正>一、加强鱼塘日常管理。1.坚持巡塘。每天坚持巡塘,注意天气变化、鱼群活动情况,做好塘头记录。特别是半夜,如果发现鱼群因缺氧而浮头时,马上开动增氧机和加注新水,以增加溶氧量,一直到鱼群不浮头为止。2.搞好水质管理。池塘养殖的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给鱼类生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鱼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发生过池鱼缺氧浮头的现象.而绝大多数的养殖户手中都没有测量池水溶氧的设备,所以养殖户在见到鱼类浮头时,没法根据溶氧的具体数字来判别缺氧的轻重.现介绍几种简易的方法教大家判别鱼池缺氧的轻重.  相似文献   

9.
幸奠权 《新农村》2010,(8):33-33
1.浮头原因 池鱼浮头的主要原因是盲目超量投饵施肥。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物耗氧量上升和溶氧量下降;自然条件差,放养密度过大,致使水中溶氧不足;池底淤泥过深,水质恶化;长期不加注新水,以致水质肥而老化;水体被污染、含有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久晴不雨,水温过高易致水质恶化;阴雨天光照差,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弱,大气中补给氧少;亩存鱼量过高等。  相似文献   

10.
一改白天注水为夜晚注水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夜晚给鱼塘注水,尤其是凌晨3—4时或1—2时注水,可提高塘水的溶氧量,改善水质,避免鱼类缺氧浮头,对防止泛塘和病害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孟祥海 《新农业》2010,(12):55-55
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1毫克/升左右),鱼就会因水中缺氧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便为浮头。浮头是鱼类对水中缺氧所采取的"应急"措施,释入口内的空气在鱼鳃腔内分散成很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中的溶氧便溶于鳃内的水中,使其溶氧相对增高,不至于死亡。  相似文献   

12.
<正>鱼类是靠鳃呼吸,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供代谢活动,来维持生命的,每种鱼类对氧气的需要都有个最低限,低于这个限度鱼类就会缺氧。当每升水中的溶氧低于1毫克时鱼类就会开始浮头。浮头严重时,  相似文献   

13.
在池塘养鱼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鱼浮头的现象,有的是因缺氧而浮头,有的是因硫化氢中毒而浮头。同是鱼类浮头,起因不同,防治方法也各异,若不能加以区别,盲目用药,会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一、池鱼缺氧症状及防治措施天刚亮时,由于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水中溶氧最低,鱼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4.
鱼是靠鳃呼吸水中的溶氧来维持生命,当水中溶氧低于1mg/L时,鱼类就会因水中缺氧而浮出水面,本文从鱼类浮头判断水中含氧量,从而采取措施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结构的调整,放养密度不断加大,投饵肥量也相应增加,水中有机物和耗氧因子逐渐增多,因而容易发生鱼类因缺氧而浮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1天气变化浮头 晴天傍晚雷阵雨、刮冷风或开增氧机,都会使池水上下层提前对流,溶氧高的表层水下沉,偿还氧债;底层水却夹杂各种有害气体甚至沉渣泛起,造成全池缺氧,引起浮头。另外,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微弱,水中溶氧得不到足够补充,而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却照常进行,因而引起浮头。  相似文献   

17.
鳜鱼是在长三角地区养殖的高档水产品,对水质要求较高,相比其他养殖鱼类对溶氧要求更高,鱼塘水质须常年保持"肥、活、嫩、爽"的标准,池水透明度保持30厘米左右为宜。这就要求对鳜鱼塘的水质有系统化的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观察鱼类活动、摄食、水质变化等情况,并定时测定水温、p H值,做好记录。  相似文献   

18.
池塘养鱼实行混养密放后,投饵施肥多,密集的鱼群和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好气 性细菌等呼吸以及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其它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随着气温 升高和鱼类的生长,这样的池塘往往容易出现水中氧气不足。当缺氧严重,鱼类浮向水面呼吸 时,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就会造成鱼类因窒息而大量死亡,甚至全塘覆没,这种现象俗 称 “泛池”。有的塘鱼浮头现象虽经常发生,日出后却能恢复正常,无发生死鱼,但切不可疏 忽,仍须采取措施,改善水质。虽不发生泛池,但长期溶氧不足的池塘也难以达到高产。 1 池塘缺氧的原因   池塘缺氧除与放养密度过高有关外,还有以下一些因素:①阴天使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而降低了水中的溶氧;高气温、低气压的天气易出现缺氧,因为水中溶氧量与气压成正比, 气压低,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②闷热天气,遇到下了雷阵雨,使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从而引起上下层水对流,使上层溶氧较高的水下沉,很快被下层水中有机物质和还原物质所 氧化消耗,而上层水溶氧量降低后又得不到补充,结果使整个池塘水的溶氧迅速降低,引起池水缺氧。③池底淤泥过多,投饵、施肥不当,尤其当一次施放过多的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料 时,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发酵而消耗大量氧并放出有毒气体,恶化水质,激发“泛池”发生。④放养比例不当,尤其是花、白鲢的比例不当时,容易引起“泛池”发生。因为白鲢主食浮游植物,花鲢主食浮游动物,若只放养白鲢,不放或很少放养花鲢,造成浮游植物被白鲢和 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池塘浮游植物含量锐减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生长。结果因浮游植物少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就大大减少,还由于大量浮游动物呼吸而消耗氧,导致池塘鱼缺氧浮头直至“泛池”。  相似文献   

19.
张欣 《现代农业》2011,(12):82-83
池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池塘水质的好坏,是决定池鱼能否健康生长和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高密度精养鱼塘,如果水质管理不善,长期不加水、不换水,也不采取水质调节措施,就容易导致池水水质老化,使池水缺氧,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池鱼泛塘和暴发鱼病,轻则抑制池鱼的生长,重则引起鱼类死亡。做好池塘水质调控工作是加快  相似文献   

20.
巧用增氧机     
益阳市大通湖渔农陈一鸣来信问:我家池塘中安装了渔用增氧机,听说具有增加水中溶氧、解救鱼类"浮头"、提高饵料生物产量、改善水质、提高鱼类产量的多种效果。如何才能正确掌握使用时间?答:一是正确掌握开机时间。开机时间可从6~10小时减少到3~5小时,可节约用电60%左右,而且能保证鱼类正常耗氧。①黎明前开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