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旷驰  王泽伦 《农技服务》2014,(4):152-152
<正>泥鳅俗称"水中人参",她营养丰富、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很受喜好的特种水产品之一。由于需求量增加,天然资源远远不能保证供给,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就作者在泥鳅养殖生产的实际经验介绍如下:一、繁殖1、亲鳅的培育选择2龄以上或性成熟、体格健壮、体形端正、无病伤、体  相似文献   

2.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效果较好。采集的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的方法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型细长,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茎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相似文献   

3.
铁凌  华香 《农家科技》1999,(6):22-23
<正> 一、苗种繁育 1.亲自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某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相似文献   

4.
杨保国 《新农村》2005,(10):20-20
1.亲鳅选择 泥鳅自然产卵在每年的4~8月,水温达到20~25℃左右时为产卵盛期。繁殖用的亲鳅要选择2龄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泥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泥鳅应选取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李冬 《农家科技》2006,(12):28-28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优良经济鱼类品种。现将其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介绍如下。1.人工繁殖。①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可从沟塘捕捞或到集贸市场上选购。选择的标准是:2龄以上,体型端正,色泽正常,无伤病。雌鳅选择体长15厘米  相似文献   

6.
<正>养殖泥鳅成为农民增收的好门路。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亲鳅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采集泥  相似文献   

7.
丰硕 《新农村》2000,(12):14-14
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泥鳅钻泥松土、吃除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1.鳅种培育鳅苗在育苗池强化培育30天后,体长达3~5厘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对养殖泥鳅很感兴趣,想在自家庭院养殖,请告诉泥鳅的市场前景,详细的养殖技术,谢谢 ! 丰城市孙渡乡邹家村李欢 李欢农友:   现将你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泥鳅,俗称鳅鱼,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兼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被称为水中珍品。产品畅销国内,亦销往日本、韩国。泥鳅已成为农民喜爱养殖的对象。   泥鳅,食性杂,适应能力强,人工养殖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在土池、稻田和庭院中养殖。一般每平方米产泥鳅 3- 5公斤,利润 10元以上。   一、人工繁殖技术   (一 )亲鳅的培育   1.亲鳅的选择:选…  相似文献   

9.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优良经济鱼类。现将其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可从沟塘捕捞或到集贸市场上选购。选择的标准是:2龄以上,体型端正,色泽正常,无伤病。雌鳅选择体长15厘米,体重  相似文献   

10.
从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池塘曝晒和消毒、鳅苗入池、成鳅的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总结了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程维立 《农技服务》2011,28(8):1195-1195
从田块选择与田间工程建设、茭白移植、泥鳅放养前准备、鳅苗放养、饲养管理及商品鳅收捕等方面总结了茭白田养殖泥鳅技术。  相似文献   

12.
李玉芳 《农技服务》2011,28(5):681-681
从稻田改造、水稻栽培、泥鳅苗种培育、稻田商品鳅养殖、稻田捕鳅及种鳅越冬几个方面总结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3.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稻田泥鳅养殖技术,包括养殖场地选择、池塘处理、水质管理、鳅苗放养、鳅苗管理、水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并对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养殖户进行稻田泥鳅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俊  杨明举  蒋晓红  张竹青 《农技服务》2009,26(6):103-104,127
介绍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并从养殖池的建造、苗种繁殖、苗种培养、鳅种的饲养管理、成鳅养殖、鳅病防治和成鳅捕捞等方面总结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5.
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了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准备、鳅种选择、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疾病防治和起捕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养殖户在池塘高效养殖泥鳅。  相似文献   

16.
王林 《农家致富》2005,(20):40-40
用作繁殖的亲鳅要选择二龄以上.成熟度较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雌泥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泥鳅选取长和体重略小于雌泥鳅、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邵伯湖水域的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雌鳅性成熟系数在3~5月之间逐渐增加,6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泥鳅主要繁殖期为4~9月,最佳繁殖期为5~6月;雌鳅规格越大其怀卵量越高,雌鳅体重大于30g时,其绝对怀卵量大于1万粒·尾~(-1),相对怀卵量大于400粒·尾~(-1);在水温21.5~25.5℃时,雌雄比例为1∶(1.2~1.5),雌鳅每尾注射催产剂用量为125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3μg促黄体素释放性腺激素(LRH-A2)+0.2mg马来酸地欧酮(DOM),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催产剂后12~15h,亲鳅达到效应时间开始产卵,产卵后平均受精率为85.54%,孵化率为64.86%,催产122尾雌鳅共收获约32万尾仔鳅;初孵仔鳅全长约2mm,苗种培育30~45d后,鳅苗体长可达3~5cm,此时可进行分塘饲养或苗种销售。通过研究泥鳅的自然繁殖特性,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稻田养殖真泥鳅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和笔者多年稻田养殖真泥鳅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稻田养殖真泥鳅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田间设施改造、中稻品种选择及插播、鳅苗放养、日常管理以及收获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赣榆县从2001年开始规模养殖泥鳅,经过7年的发展,2008年全县养殖面积达2.1万亩,年产商品鳅约4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成品鳅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被誉为远近闻名的“泥鳅之乡”。  相似文献   

20.
池塘集约化养殖泥鳅,不仅投入少,见效快,劳动强度轻,而且泥鳅发病率低,生长快,群体增产幅度高。2000~200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义丰镇花陇村养鳅专业户赵金忠,采取人工捕捞天然野生鳅苗与人工繁殖泥鳅苗种结合,利用6670平方米(10亩)稻田养殖泥鳅,稻田育蚓(水丝蚓,俗称“红虫”)养鳅,取得显著成效。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