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安徽农垦博物馆,当看到"东方红-75"、"康拜因"等一组农机照片时,我突然想起远在天堂的父亲和他"铁哥们"的故事。父亲叫邵志文,生于1940年。提到父亲,说他是龙亢农场第一代农垦人,不如说他是农机土专家更为贴切。从18岁被招录为农场机务工,一直到去世,父亲和他的"铁哥们"打了半辈子交道。我的老家与龙亢农场为邻,父亲对农场开垦用  相似文献   

2.
爱,如水     
<正>那是周末,结束了一周的疲惫工作,我习惯在休息天睡个懒觉,突然枕边的手机响了起来。我不耐烦地看了一眼,父亲打来的,"喂!什么事?"我问。"你起床了吗?吃早饭了吗?电饭煲里有热的饺子。"父亲说。"知道了,我还困着呢。"我有点嫌父亲烦了。"吃完了到市三院来,你妈生病了。"父亲继续说着。"什么?老妈怎么了?"我像是被雷打到一样吃惊,"来了就知道了,吃完饭再过来,你妈妈交代的。"父亲也变得冷淡起来。  相似文献   

3.
我在阳光下     
<正>我的家乡在扫把沟狼尾湖畔。我的家被编制在中富强村。我的父亲是个理发手艺人,被当地人称之为"剃头匠",我便也成了"剃头匠"的儿子。那时的人们虽然基本上都干着扛大包、跑码头的粗活儿,可在他们眼里还是很鄙视"剃头匠"的。因为"剃头匠"整天提溜着个剃头箱子、居无定所的。曾经有一种叫"推理及人"的说法,按此法推理,因为我的父亲是个"剃头匠",人们并没有用尊重的眼光来看待我的父亲,因此,我有理由猜想,在别人眼里,作为"剃头匠"儿子的我,也是不应该获得尊重的。不过还好,那时母亲的工作,多多少少为我们一家人挽回了些脸面——母亲在一家燃料公司工作。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如果有人想购买无烟煤,那就得找我母亲了。  相似文献   

4.
父亲·家风     
正"我不和你计较!"这是父亲专门用来拦截母亲无理的唠叨。几字吐出,母亲嘴里最多再蹦出几个不好听的字眼。从小到大,我没有为家庭失和苦恼过,因为我有个"不计较"的父亲。说真的,有时挺心疼父亲的,为他打抱不平,却被回:"你妈也是为我好。"祖父早逝,那年父亲才12岁,他撑起一个家,对寡居的母亲和奶奶、多病的弟弟,担起重责,解放前两年,父亲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虽在后方,生生死死的事情想必也是见多了,之后又遇忍饥挨饿的自然灾害还有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半辈子的沧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家乡在东北。我家的"二月二",是从父亲的敲房梁声中开始的。二月二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我和哥哥就会被一阵"梆梆梆"的敲打声吵醒,不用问,一定是父亲在敲房梁。穿上衣服,出去一看,父亲果然正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棍在敲打房梁,一边敲一边还有板有眼地念叨着:"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蜈蚣不下房……"母亲见我俩起来了,有时也会给我们一人一根小木棍,让我们去敲打墙壁和墙角。哥哥学着父亲的样子,边敲边念念有词:"二月二,敲墙壁,大虫小虫无处藏。"母亲听了,满意地  相似文献   

6.
<正>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50年岁月匆匆而过,多少往事随风而去,但7年前的一次演讲,我却久久不能忘怀。2010年8月,团里举办"我身边的感恩故事"演讲比赛,我报了名但演讲稿内容却没想好。直到那天,我突然想起家乡的父亲。那年春节,我回老家看望父母,没有想到73岁的父亲却在大年初一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医生直接下了病危通知单。多年来忙于工作,我很少回老家,总觉得以后时间还长。看到眼前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我突然发现,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一不留神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算盘     
正家中书柜里摆着一把旧算盘,这是父亲生前用过的,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父亲对我的教诲。父亲是连队的一名会计,从我记事起,就经常看见父亲伏在办公桌前,一手翻着单据,一手不停地打着算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便教我学打算盘,"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二上二,二下五去三……"父亲一边口诵珠算口诀,一边教我拨打算珠,我也  相似文献   

8.
正问:我母亲2010年春天去世后,我们兄弟3人一致同意父母共有的房屋由父亲1人所有。2015年10月10日我父亲去世,我们兄弟3人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后,经协商一致同意把父亲名下的这套房子卖掉平均分钱。但就在今年元旦,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1本书里发现了父亲亲手写的1张纸条,主要内容是"我死后我的房屋归我孙子张成成所有"。后面是父亲的签名和"2015年5月8日"的字样。张成成就是我8岁的儿  相似文献   

9.
黑妞     
正黑妞是我们家多年前养过的一头黑牛的名字。那年,父亲在学校打更,母亲病退在家,我和弟弟都在上学。面对拮据的家境,老实巴交的父亲绞尽脑汁也琢磨不出赚钱的道儿。邻居给他出主意,说是利用空闲时间养牛,一年怎么也能挣个千儿八百块。父亲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一天清晨,我被一阵喧闹声吵醒。跑出家门一看,父亲正和邻居们围着一头黑色的小牛,七嘴八舌地聊着。只见那小家伙眨着一双大眼睛,惊慌地望着周围的人,一边瞅一边甩着长长的尾巴。父亲说:"别看她个子不小,实际上只有一岁大。刚离开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16,(10)
正编辑同志:两年前,父母离婚时,13岁的我被法院判决随父亲共同生活,母亲承担一定的抚养费用。之后,父亲所开办的公司破产,不仅脾气越来越暴躁,还不时对我非打即骂。近日,又基于家庭生活日益困难,以我是女孩,读得再多的书也无用为由,强令我退出初二学业,并虚构年龄让我去附近一抚养关系。一方面,你父亲的行为违法。《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第二款也指出:"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  相似文献   

11.
正上周末回娘家,父亲问我什么叫"供给侧"。这一问,还真把我给问住了!父亲说的这个"供给侧"还真是个热词儿,不论是网络还是大大小小的报刊,它都属于高频词。这个词刚出来那会,我也不懂其含义,上网查半天没看明白,后来继续搜索,找到一张看图解释,总算懂了点,但现在要我把它原原本本地解释出来,还真没那个水平。在父亲期待的眼神中,我支支吾吾,一时理屈词穷。  相似文献   

12.
正我家保存着一个父亲留下的保险箱,里面珍藏着父亲母亲和我的三份入党志愿书底稿。1954年10月的一天傍晚,父亲回到家中,把当时念中学的哥哥叫到跟前。父亲从文件袋里拿出入党志愿书,又拿出一本党章,对哥哥说:"这是我的入党志愿书,我们一起先学习党章,然后再起草填写。"我在旁边看着、听着,感觉那一刻亲切又庄重。父亲家里贫困,几乎没念过书。所以,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是穿越到童年故乡正月十三傍晚的情景,家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小孩都穿着新衣,父亲和我给兔子灯插上红红的小蜡烛,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着,而我的目光时不时就会被锅中的圆子勾了过去,心里喜滋滋的。不一会儿,母亲说一声"好了",父亲就会把手洗干净,在贴有"天地君亲师"的家神案柜上敬上圆子,点燃大红蜡烛,焚香磕拜,接着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圆子,这就是所谓的"高灯圆子"。  相似文献   

14.
冰冻西瓜     
正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我和儿子凑到老父亲身边唠嗑。聊着聊着,我故意逗父亲:"老爸啊,昊昊又想吃冰冻西瓜啦!"父亲一听笑了,我和儿子也跟着笑,逗得一大家子人都笑了起来。笑声里,我又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那个没被允许冰冻的西瓜。那是2005年,我生活的小镇还不富裕,一般家庭还买不起冰箱,我家也没有。当时父亲所在单位有一台冰箱,属工作专用,不过平时冰箱的一半是空着的,偶尔有单位职工会把自个儿家里的东西悄  相似文献   

15.
<正>编辑同志:我父亲受雇于个体工商户李某,帮助驾驶小型货车从事短途运输两个月前,父亲因劳累过度,出现身体不适,医嘱需休息数日。可由于家里经济拮据,父亲为了不被扣除全勤奖金,更不想因为耽误工作而被李某解聘,遂执意要继续上班。刚刚拿到相应驾照而恰恰在家休息的我,为了能让父亲安心休息,未经李某许可便私自为父亲代班。不料,我在装货后进行行车前检查时,一件货物因捆绑不当突然掉落,将躲闪不及的我砸伤,并花去9 000余元医  相似文献   

16.
<正>问:我是东安县水岑乡冷山村8组村民文先忠,我看了《湖南农业》"三农普法"栏目上《农村土地调整谁说了算》一文,使我想起我家与同组村民文清弟互换的那丘田,现在能不能要回,特写信咨询。事情是这样的,1996年,我刚结婚,家里的责任田全部在我父亲名下,并由我父亲耕种。这一年我父亲与我村同组村民文清弟互换一丘责任田,并与她写了合同,合同上写了责任田互换永远不变,当时只有我父亲与文清弟和组长在场,写下合同并签名盖章,没有做任何土地承包经营权备案和变更登记。2008年时,我家原来的那丘责任田还登记在我家那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现在我父亲70多  相似文献   

17.
官员万伯翱     
《中国农垦》2006,(10):64
父亲万里的临别赠言"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1962年9月6日,父亲决定送我至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锻炼.  相似文献   

18.
兴旺 《新农村》2012,(9):49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父亲的冷饮店里帮忙。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橱窗外有一双眼睛,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肩上斜背着一个老式书包,正盯着店里其他买冰淇淋吃的孩子,一脸的羡慕!以后的几天,我总能发现那双眼睛……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看那个小男孩,没有作声。我对父亲说:"可怜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送送你!"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  相似文献   

20.
<正>一天,我和妻子带着女儿外出散步,10岁的女儿穿着一双粉红的旱冰鞋在我们前面欢快地滑着。"爸爸,你快过来追我呀!"看着女儿乐此不疲的样子,听到她开心的笑声,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做的"溜冰鞋"。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兵团连队。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困窘的年代,孩子们的"溜冰鞋"其实是大人们给做的一种叫做"冰板"的东西。父亲是连队机务排的钳工,给我做的冰板既美观又结实。每当我滑冰的时候,小伙伴们总是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