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研究从雨露沤麻后的大麻原茎上分离筛选大麻脱胶真菌。采用GB/T18147.2-2008和DNS法对6株优势真菌进行残胶率及脱胶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DMJ6沤麻7 d,大麻原茎木质部及韧皮部分离较好且不破坏纤维完整性;残胶率明显低于其他;果胶酶、甘露聚糖酶活性高于其他,木聚糖酶活性较高,纤维素酶活性低于其他;此菌产酶快,4 d果胶酶及甘露聚糖酶活性可达100 U/m L。经18S rRNA鉴定,DMJ6与Asperigillus niger相似度为99%。  相似文献   

2.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解钾菌的筛选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降香黄檀-檀香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钾菌。从钾细菌富集培养基上初筛和解钾菌筛选培养基复筛得到可培养物89个。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解钾能力。结果表明,可溶性钾含量在70μg/m L以上的菌株有6株,其中菌株JT-K21、JT-K11和JT-K18的解钾率为80%以上。JT-K21培养液的可溶性钾含量高达132.68μg/m L,解钾率达到221.18%。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JT-K2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不同碳氮源试验表明:JT-K21对蔗糖和硫酸铵的吸收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T-K21液体发酵菌体浓度最大培养组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5 g/L);JT-K21液体发酵解钾活性最佳时,培养基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3 g/L)。  相似文献   

3.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KO无机磷培养基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磷菌,为进一步研制专用生物复合肥提供依据。通过溶磷圈法筛选溶磷较强(D/d值大于1.5)的菌株19株,采用钼锑钪比色法测定其解磷能力。结果显示:菌株无机磷溶量在9.23~223.27μg/m L之间,3株菌无机磷溶量在170μg/m L以上;菌株有机磷溶量在0.43~25.05μg/m L之间,有机磷溶量在15μg/m L以上有4株。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菌株分泌IAA能力,10株菌具有分泌能力,其中Dosa P25分泌IAA量达32.14μg/m L。综上所述,菌株Dosa P15、Dosa P25具有较强的解磷、分泌IAA能力。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 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Dosa P15属于Bacillus pumilus、Dosa P25属于Bacillus subtilis。试验同时表明,菌株溶磷量、分泌IAA量与培养液p H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果胶酶是影响大麻脱胶的关键酶,应用果胶酶可以降低脱胶成本,提高精干麻的制成率和梳成率,为了使自行分离得到的菌株HDDMG05获得较高水平的产酶能力,优化了此茵株产果胶酶发酵培养基的条件.本项研究主要采用Phckett-Burman(PB)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RSM),对培养基的橘皮粉、酵母提取物、硫酸铵、pH值和NaCl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在橘皮粉16.1%、酵母提取物0.2%、硫酸铵0%、pH值4.98、NaC10.5%、K2HPO4 0.05%、MgSO47H2O 0.01%时,茵株HDDMG05可以获得8100U/mL的最大产酶量.采用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能够较大地提高茵株产酶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麻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一种严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大麻茎基部和根部,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该研究旨在分离大麻内生细菌,并从中筛选挖掘大麻白绢病生防菌资源。试验采用稀释涂布和平板对峙法进行大麻内生生防菌挖掘与筛选,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通过盆栽防效实验验证其生防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设计试验优化其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试验获得一株对大麻白绢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024A,该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盆栽相对防效可达87.1%,具有良好的生防开发潜力。响应面法获得菌株024A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酵母粉浓度14.12 g/L、葡萄糖浓度11.84 g/L、发酵温度31.56℃、发酵时间17.91 h,预测抑菌率最高可达89.27%。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草本纤维植物的非纤维素物质生物降解机理,采用高效脱胶菌株DCE01对大麻韧皮进行浸泡振荡发酵,利用平板活菌计数法、DNS法、COD测定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生物降解非纤维素物质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发酵液中DCE-01活菌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6.5 h以后的增幅变缓;果胶酶、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催化活性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增大,在10.5 h时最大,依次为411.4 IU/m L、521.4 IU/m L和45.6 IU/m L;COD值以及酶降解产物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半乳糖、木糖等单糖类组分的含量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而甘露糖被DCE01菌株用作碳源,其含量在19.8~23.6μg/m L之间小幅度变化,葡萄糖含量则随发酵时间延长呈现两次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从茶树中分离到一株相对较高谷氨酸脱酸酶活力的内生真菌菌株CSN-4,对该菌株产谷氨酸脱羧酶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响应面法对以YPD为基础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为每200 m L的发酵培养基:乳糖5 g,酵母膏1.6 g,蛋白胨5.4 g,NH4NO3 2 g,KH2PO4 0.9 g,Mg SO4 0.4 g,谷氨酸钠1 g。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 m L,转速180 rpm,p H值6.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2 h。葡萄糖,酵母膏,KH2PO4为3个最显著因素。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谷氨酸脱羧酶酶活力达到98.63 U/m L,是优化前的2.26倍。单因素和响应面结合的方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产酶条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酶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峙培养法从来自土壤的136株细菌中筛选得到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HTN-5,抑菌带宽9.0 mm。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拮抗菌HTN-5初步鉴定为皮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eoriae。从8种培养基中筛选出IFFI培养基最有利于菌株HTN-5形成抑菌活性物质,正交试验优化其成分,得最优配方为:牛肉膏2.50 g/L,蛋白胨10.00 g/L,葡萄糖12.50 g/L,乳糖10.00 g/L,酵母膏2.50 g/L,氯化钠5.00g/L,pH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芭蕉植株(Musa basjoo Siebold)上附着的微生物菌群,并从中分离选育乳酸菌菌株,扩大植物源乳酸菌菌种库,为今后的青贮饲料发酵业和食品发酵工业等提供植物源乳酸菌,运用菌落计数法对样品中的乳酸菌、好氧细菌、霉菌、酵母、芽孢杆菌等进行菌落计数;分离纯化疑似乳酸菌的菌株,对疑似乳酸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生长速率测定试验和产酸速率测定试验,以此来鉴定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属的分类;利用其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样品中均含有好氧细菌(6.5~8.0 log cfu/g FM)、霉菌(6.0~7.7 log cfu/g FM)、酵母(2.0~3.3 log cfu/g FM)、芽孢杆菌(2.0~4.4 log cfu/g FM)及乳酸菌(6.5~7.5 log cfu/g FM);在芭蕉植株上共筛选出34株疑似乳酸菌菌株,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菌株均符合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其中有4株菌株抑菌效果较好,经鉴定均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并鉴定高效油脂降解菌。[方法]采用富集分离法从食堂下水道口的污泥、污水池、油脂加工厂和发霉菜籽饼中分离出8株具有油脂降解能力的菌种,经复筛最终得到1株降解油脂能力较高的菌株,通过从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菌株CS-4的初始酶活力为10 U/mL,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表面光滑,单菌落,湿润,革兰氏阳性杆菌,有运动性,好氧,葡萄糖发酵产酸,初步确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结论]该研究为在油脂下脚料及油脂污染中采用生物降解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具有促生效应的内生细菌资源,从野生大豆叶片中分离筛选出1株内生细菌菌株YDX14,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测定菌株溶磷能力、产IAA能力、产ACC脱氨酶能力等研究菌株的促生特性;通过水培促生试验测定菌株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YDX14菌落为白色圆形,表面粘稠有光泽,边缘整齐,呈杆状,大小为(2.0~3.2)μm x(0.9~1.2)μm,是一种有芽孢,有荚膜,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为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菌株;菌株具有溶磷能力,溶磷量为46 mg·L-1;且具有产IAA能力,达到19.97 mg·L-1;ACC酶活性达到8.59 μmol·mg-1·h-1;菌株处理小麦10 d后,促生效果最显著,株高、根长、叶干重与根干重分别增加了 58.46%、81.89%、54.87%和29.9%;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其最佳发酵条件是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基础,葡萄糖1%、酵母膏1%、氯化钙2%、磷酸二氢钾 0.1%,pH5.0.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高产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野生型菌株,以采自北极地区的176株细菌为材料,通过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显色法和气相色谱两种方法筛选出4株疑似产EPA的细菌,并通过气质联用进一步确认其产物为EPA。其中编号6-42的菌株EPA占总脂肪酸百分比含量最高(4.9%),经16S r DNA进化分析鉴定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并命名为S.baltica 6-42。通过研究温度和浅蓝菌素等培养条件对其EPA含量的影响,发现加入3μg/m L的浅蓝菌素后,0℃静置培养其EPA的总脂肪酸百分比含量和单位干菌含量最高,分别为11.5%和6.7mg/g,10℃振荡培养其单位体积培养液EPA含量最高为3.6mg/L。  相似文献   

13.
解磷细菌筛选鉴定及其在香草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草兰为喜磷作物,施用解磷微生物可减少肥料施用量,促进作物生长。采用磷酸盐生长培养基从香草兰种植园中筛选到6株可解磷的细菌,通过NBRIP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3 d后,菌株V-29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达到475.3μg/m L。经16S r DNA分子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氏菌。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V-29及其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在香草兰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由解磷细菌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香草兰茎蔓及根系干重,但单独接种解磷细菌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及接种解磷细菌均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全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
香草兰为喜磷作物,从香草兰种植园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解磷微生物——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摇床振荡培养5d后可溶性磷含量达475.3μg/mL,培养基pH下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接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解磷菌株V-29及其与有机肥发酵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接种V-29或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香草兰植株干重、土壤有效磷含量;移栽4个月后,标记菌株V-29在香草兰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可达106 cfu/g土壤。由此可见,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可单独作为生物菌剂或与有机肥发酵制得微生物有机肥后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减少化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明确合适的生物脱胶发酵方式,研究利用高效菌株DCE01通过湿润和浸泡发酵方式对苎麻韧皮进行生物脱胶,从0.5 h开始计时直至10.5 h结束,每隔2 h取样一次,结合半自动纤维分析仪法和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苎麻韧皮生物脱胶产物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水解液中半乳糖醛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5 h脱胶终止时,浸泡发酵苎麻韧皮生物脱胶产物中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和水解液半乳糖醛酸含量分别为4.28%、0.11%、91.88%、4.93μg/m L;湿润发酵的相应含量为4.55%、0.13%、91.56%、5.03μg/m L。整个脱胶期间,两种发酵方式生物脱胶产品中的半纤维素、木质素、半乳糖醛酸含量均随脱胶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纤维素含量不断上升,并经方差齐性F检验,表明两种发酵方式脱胶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花生根际产IAA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根际产IAA菌能够分泌吲哚乙酸(IAA)促进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为从砂质潮土中的花生根际筛选高产IAA的根际促生菌,本研究首先从长势较好的花生根际筛选出单株菌落,对其分泌IAA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通过16S r DNA基因序列配合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所筛选的高产IAA菌株,然后设置单因素试验,探究适宜菌株生长和发酵的条件,最后通过花生盆栽试验验证其促生能力。结果表明,共筛选出5株产IAA的促生菌菌株,其中菌株HS10的IAA产量最高,被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单因素试验表明,HS10最适培养条件是培养温度30℃,时间20 h,初始p H 8,装液量25 m L/250 m L,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硝酸钾。盆栽试验表明,接菌花生植株长势明显优于对照,HS10对花生具有良好的促生效应。  相似文献   

17.
自167个菌样中分离出312株脱胶细菌。它们均具芽孢,其中孢囊明显膨大的93株,孢囊不明显膨大的219株。通过进一步筛选,获得44个能在48小时内完成脱胶的优良菌株,它们都是孢囊膨大菌。选取孢囊膨大菌与不膨大菌各7株做了初鉴。结果表明,有6株似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polymyxa)、4株似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tis)、3株似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1株似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文中对脱胶菌的获得与样品来源和富集培养基的选择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黄麻和红麻脱胶细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67个菌样中分离出312株脱胶细菌。它们均具芽孢,其中孢囊明显膨大的93株,孢囊不明显膨大的219株。通过进一步筛选,获得44个能在48小时内完成脱胶的优良菌株,它们都是孢囊膨大菌。选取孢囊膨大菌与不膨大菌各7株做了初鉴。结果表明,有6株似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4株似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株似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1株似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文中对脱胶菌的获得与样品来源和富集培养基的选择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亚麻雨露麻茎上分离筛选到两株高产碱性果胶酶和半纤维素酶的细菌,对其进行了鉴定及脱胶效果试验,优化了亚麻沤麻工艺。复合脱胶菌液对原茎脱胶,在保持湿度和15℃的室温条件下,可在190小时内完成脱胶过程。与对照相比,脱胶时间减少50%以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的使用,缩短了沤麻时间,由平均30-40天降到15天以内;提高了出麻率,长麻出麻率提高2个百分点,综合出麻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