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汾阳市地处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南缘,是一个农业大市,小麦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0.67万hm2左右。但由于种植历史悠久,病虫害逐年加重,尤其是麦茎蜂的为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汾阳市小麦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2008—2009年麦茎蜂发生面积达1 078.4 hm2,一般田块被害株率为13.7%,严重田块达到33%,部分麦田减产30%以上,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春小麦主要病虫害麦茎蜂、小麦条锈病、麦穗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为害.研究表明用"病虫净乳油"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经济、高效一药多防.对麦茎蜂、小麦条锈病、麦穗夜蛾的防效分别达95.6%、99.33%和93.48%.1996-2003年全省累计推广1.4×104hm2,达到了一定防治效果.同时研究了抗病品种(系)、秋深翻、轮作等农业措施的综合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甘肃两地空心茎秆小麦抗麦茎蜂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断茎率与植株成熟时的株高、各节间长度、外径、干重呈正相关,与分蘖数,茎秆各节间实心负相关,抗虫小麦品系在麦茎蜂产卵期茎壁较厚,不利于麦茎蜂产卵;麦茎蜂幼虫取食时,茎秆内物质向其它部位运输,茎壁厚度下降至低于感虫品种,因而可能使幼虫所需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不足而使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抗虫品系茎秆各部位养分较早向外运出,也可能对幼虫营养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既可以杀灭麦茎蜂成虫,又可杀灭麦秆内刚孵化的麦茎蜂幼虫的优良药剂,特选择5种不同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67米2用20%联苯·三唑磷乳油30毫升,或667米~2用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30毫升,或667米~2用28%呋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克,对水50千克,在麦茎蜂成虫出土高峰期喷施,间隔4天喷施1次,共喷施2次,对麦茎蜂的防治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麦茎蜂的蛀茎危害,对已孵化的幼虫也有一定防效,可在大田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 一、分布与为害 麦茎蜂(Cephuspygmaeus L)属膜翅目、茎蜂科。在河北省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冬麦区。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其为害逐年加重,成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在小麦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麦茎蜂幼虫在麦茬内暴食,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影响养分的输送,使植株提早干枯死亡,形成白穗,籽粒秕瘪,甚至茎秆折断,造成大幅度减产。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后胸背板有一梨形淡黄斑,体长  相似文献   

6.
麦蜘蛛又名火龙、红旱、麦虱子,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平原水浇地以麦圆蜘蛛为主,丘陵旱地以麦长腿蜘蛛为主.郑州市小麦种植面积约为15.07万hm2,常年发生面积6.33万hm2左右,占麦播面积的36%,而严重年份发生面积达到12.06万hm2,是常年发生面积的2倍,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9%,盛发期虫口密度为850头/33.3cm,最高点为12000头/33.3cm,是防治指标的60倍,发生严重地块可造成麦叶发黄,植株矮小,个别田块甚至造成麦株干枯死亡.对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2016年以来,麦茎蜂在塔城市每年造成春小麦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时造成成片倒伏,为进一步摸清麦茎蜂种群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小麦麦茎蜂冬后调查,总结麦茎蜂老熟幼虫在塔城市不同海拔区域、不同田间环境条件下的发育情况,预测化蛹期、成虫危害高峰期,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塔城市麦茎蜂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1日—6月12日,麦茎蜂统防统治从低海拔区域向高海拔区域进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对麦茎蜂防治指标及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研究表明,兰州市川水区麦茎蜂的防治指标为被害率17.58%或春季活虫基数5头/m^2,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为I级:18%~25%,2级:26%~53%,3级:54%~60%,4级:61%~88%,5级:〉88%,各级产量损失率级差应为4%。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省湟水流域以随机区组试验法测试并比较了12个春小麦(Triticum astivum)品种,确定了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膜翅目:茎蜂科)对这些品种的影响,并以幼虫危害春小麦品种所造成的穗粒重下降均值、害虫防治成本和小麦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了与价格相关联的小麦损失.同时,应用经济危害水平概念估算了幼虫种群的经济危害水平(EIL),以及幼虫和成虫的经济阈值(ET).研究结果表明:①与价格关联的小麦损失为0.53 g/幼虫;②幼虫的EIL均值为18.9头/m2,等效于小麦受害率3.2%~6.3%;③所得ET均值为夏季成虫1.2头/m2,秋季幼虫9.2头/m2.上述结果可用于制定灰翅麦茎蜂综合?舷 治理方案.ET可随小麦品种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小麦种植区.  相似文献   

10.
米六存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75-175,178
阐述了麦茎蜂的特征特性,调查其近3年的发生情况,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法分析了麦茎蜂的田间分布型;将不同的抽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麦茎蜂的田间分布呈聚集型分布;通过序贯抽样方法,水地抽样30个,旱地48个,概率保证可达90%;5种取样方式中的"Z字形"抽样为麦茎蜂危害调查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小麦主要病虫害小麦锈病、小麦白秆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麦茎蜂、麦穗夜蛾等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在裕民县小麦种植区发生小麦麦茎蜂,麦茎蜂主要以幼虫蛀食茎秆为主,使小麦大量减产从而影响农民收益。本文从麦茎蜂发生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麦茎蜂是一种比较晚近发现的麦作害虫,1953年河南省内为害严重。本刊许多读者连续来信询问麦茎蜂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总的答复。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小麦麦茎蜂首次在塔城盆地春麦田发现,并连续3年大面积爆发成灾,已成为塔城盆地小麦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本文总结麦茎蜂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并提出防治策略,为生产中及时发现麦茎蜂危害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 奇台县辣椒疫病的主要症状 幼苗期染病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水侵状软腐,幼茎上部倒伏,有的茎基部呈黑暗色,幼苗枯萎死亡.叶片受害会出现圆型或近圆型病斑,扩散后边缘呈黄绿色,中央暗黑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霉,病斑干后变为淡褐色.植株茎部受害,病斑为水侵状,后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萎蔫,茎基部分叉处常呈黑褐色或黑色.茎部木质化前染病则植株茎病部明显收缩,常从病处折断.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出现暗绿色水侵状斑,并迅速变褐软腐,干燥后成暗黑色干果残留枝条上.  相似文献   

17.
香梨茎蜂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梨茎蜂又名折梢虫、截芽虫,属膜翅目茎蜂科。主要危害梨,严重地区新梢被害率达80%-90%。成虫产卵于新梢嫩皮下刚形成的木质部,从产卵点上约3-10毫米处危害春梢,幼虫于鞘内向下取食,致使受害部枯死,形成黑褐色的干撅。  相似文献   

18.
麦茎蜂是新疆近年新发现的一种小麦害虫,对塔城地区冬小麦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介绍了麦茎蜂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当前防控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板栗是贵州省都匀市的重要果树,种植面积超过1 333.33 hm2。栗瘿蜂在都匀市各乡镇板栗种植区每年均有发生,面积约133.33 hm2,发生严重的年份,栗树受害率达90%,对该市的板栗生产造成了较重的危害。为此,对该市栗瘿蜂发生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在天津市蓟县近年来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发生面积0.4~0.6万hm2,小麦受害后,植株生长不良,光合作用下降,千粒重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药剂防治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