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种间杂种后代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跃进  钱思颖 《作物学报》1989,15(3):243-250
观察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与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 U(?)br)种间杂种三倍体F_1、六倍体 F_1和六倍体 F_2、四倍体 F_2以及两个亲本种的早期胚胎发育行为,结果表明,三倍体 F_1有98%以上的胚珠不能形成胚囊,自交和回交完全不育;六倍体 F_1和 F_2及四倍体 F_2均有90%以上的胚珠能形成胚囊,自交和回交部分可育;但其初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品种86-1 G.hirsutum L.×辣根棉C.armourianum Kearn.F_1染色体2n=3x=39,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4.051 12.45Ⅱ 0.01Ⅲ。F_1直接与陆地棉回交,得到的BC_1F_1是一株混倍体(mixploid),其染色体为54—67个,其中2n=65的整倍体(euploid)只占15.7%,非整倍体(aneuploid)占82.8%,平均2n=61,平均染色体构型为7.741 25.83Ⅱ 0.45Ⅲ 0.06Ⅳ 0V 0.01Ⅵ。又以BC_1F_1为母本,与陆地棉二次回交,BC_2F_1苗期夭折;而以陆地棉为母本、BC_1F_1为父本回交的BC_2F_1生长健壮,有些辣根棉性状继续传递。通过多年选育已获得一些结铃性强、中长绒纤维高品质、高衣分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TM-1×三裂棉、江苏棉1号×斯特提棉、泗棉2号×Alll 3个种间杂种F_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行为。3个种间杂种F_1的花器官性状大多趋向于父本野生棉,如花冠颜色、花心等;营养器官大多趋向于中间型,如叶色、叶形等。杂种F_1均表现高度不育。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依次为:13.73Ⅰ 12.52Ⅱ 0.03Ⅲ 0.04Ⅳ,28.03Ⅰ 5.38Ⅱ 0.07Ⅲ和33.26Ⅰ 2.87Ⅱ;其染色体组亲和性指数分别为0.9715、0.4192和0.2208。这一结果表明:(1)陆地棉与三裂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斯特提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Alll的亲缘关系更远;(2)泅棉2号×Alll的F_1染色体数为2n=3x=39,其染色体数x=13与棉属相同,其次因Alll原产于澳大利亚,形态上与纳尔逊氏棉、澳洲棉比较接近,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棉属的C染色体组种。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与野生大麦的属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继明  刘大钧 《作物学报》1990,16(4):324-328
通过活体/离体幼胚培养获得了智利大麦(Hordeum chilense,2n=2x=14)、海大麦(H.marinum,2n=2x=14)及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之间的属间杂种。智利大麦×小麦及海大麦×小麦杂种在形态上偏向父本小麦,而平展大麦×小麦杂种除穗部性状外,其形态明显偏向母本。所有杂种均自交不孕  相似文献   

5.
二倍体栽培棉45 S rDNA-FISH作图及核型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45SrDNA为探针,获得了草棉体、亚洲棉体细胞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资料。从rDNA FISH实验结果看,草棉有6个杂交信号,也显示了3对核仁组织区(NOR),分别位于第3、9、13对同源染色体上;亚洲棉有4个杂交信号,显示了2对NOR,分别位于第6、13对同源染色体上。草棉、亚洲棉基于45SrDAN FISH的核型分别为:2n=2x=26=20m(4sat) 6sm(2sat)和2n=2x=26=26m(4sat)。  相似文献   

6.
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Coss.)Sch.2n=2x=14)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F_1自然加倍成8倍体,8倍体播成的F_2代,遗传性基本一致,PMC镜检表明,染色体数为2n=28Ⅱ。用F_2所结的种子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发现8倍体中包含有全套的节节麦和野燕麦的染色体。节节麦中有1对随体染色体.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野燕麦有3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有4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0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与野燕麦杂交合成的8倍体,是节节麦与野燕麦的双二倍体。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6个不同品种燕麦的染色体倍性差异,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和气孔保卫细胞横纵径及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等方法对燕麦染色体倍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6个不同品种燕麦中定燕1号、晋燕8号、晋燕17号、宁莜1号为六倍体(2 n=6 x=42),白燕6号、白燕7号为四倍体(2 n=4 x=28),同倍性不同种之间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相近,不同倍性间气孔保卫细胞的大小差异较明显.经X2适合性检测,六倍体和四倍体植株气孔保卫细胞横径均值之比和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的平均值之比符合其染色体数目之比3∶2,而纵径均值比值不符合.  相似文献   

8.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燕麦杂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用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Corn.2n=4x=28)与通北野燕麦(Avenafatua L.2n=6x=42)杂交成功,F_2分离出燕麦型、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型和普通小麦型。斯卑尔脱型F_4中的一个类型,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杂种中有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5对随体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来源于通北野燕麦,5对随体染体来源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证明野生二粒小麦与通北野燕麦杂种斯卑尔脱型是真杂种。  相似文献   

9.
割手密抗逆性强、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广、倍性水平丰富,是甘蔗改良育种中重要的亲本材料。为探究缅甸割手密的倍性关系,本研究选取5个不同染色体数目类型的缅甸割手密材料进行荧光原位杂交5S r DNA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材料2015-95(2n=48)有6个杂交位点,材料2015-61(2n=56)有7个杂交位点,材料2015-25(2n=64)有8个杂交位点,材料2015-68(2n=80)有10个杂交位点,材料2015-31(2n=96)有12个杂交位点。说明缅甸割手密的染色体基数是x=8,5份材料分别是六倍体(6x)、七倍体(7x)、八倍体(8x)、十倍体(10x)和十二倍体(12x)。研究结果对缅甸割手密的采集、保存及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柿子植物(Diospyros kaki)在日本已栽培了1000多年。由于该属的大多数野生种都是2倍体(2n=2x=30)或4倍体(2n=2x=60),所以在栽培的6倍体(2n=6x=90)和非整倍体(2n=9x=135)D.kaki物种中可能包括有单个或几个2倍体和/或4倍体物种。  相似文献   

11.
对节节麦(2n=2x=14)×六倍体小黑麦(2n=6x=42)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育性比较,发现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育性有较大的变异。8株胚培养杂种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87%(0.39%~1.40%),同期抽穗的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75%(0~5.39%)。细胞学研究表明杂种F_1可育性是由于未减数配子产生的结果,在一些PMCs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分裂失败形成再组核,再组核分裂产生二分体或细胞质提前分裂产生有核和无核子细胞,有核子细胞分裂产生未减数配子。细胞学研究揭示再生植株的育性和染色体数目和配对构型无关而和单价体中期Ⅰ在赤道板上的集结程度呈正相关。远缘杂种F_1再生植株的育性变异为克服杂种不育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节节麦与野生燕麦杂种F2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庆勤  肖建富 《种子》1992,(5):5-11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Coss.)Sch.2n=2x=14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F_1代为双二倍体,2n=56。F_2代主要群体为双二倍体,2n=56。有一部分为2n=27Ⅱ,也出现一部分为2n=54,有2~4个单价体。出现个别的7倍体类型,穗型属斯卑尔脱小麦型,结实率极低,不足0.5%,籽粒饱满,100粒重4.75克。PMC染色体构图为2n=21Ⅱ 7Ⅰ。出现极少数的5倍体类型,株型和穗型类似节燕双二倍体,但结实率极低,染色体构图为2n=14Ⅱ 21Ⅰ。并出现普通小麦型,共2株,株高78.1和81.5厘米,籽粒基本饱满,100粒重4.34克和3.92克。PMC染色体构图为2n=21Ⅱ。  相似文献   

13.
棉属种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宜的温度(25~30℃)、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盆栽)、柱头上涂蔗糖溶液(35%)、苞叶内外点滴赤霉素(50ppm)四者配套,是克服棉花种间杂交不可交配性的关键,其中温度是关键的关健。采用3个栽培种、1个海陆杂种、20个野生种,进行野生种与栽培种或野生种与野生种杂交,得到28个组合。四倍体陆地棉(2n=4x=52)与二倍体野生棉(2n=2x  相似文献   

14.
黑小麦与通北野燕麦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小麦(2n=42)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成功。F_1代出现两种类型,一种为具有燕麦复总状花序相近穗型的类型,共2株,有一部分小穗有枝梗,小穗着生处为园形膨大的结节。经PMC镜检,染色体构图为2n=18Ⅱ 6Ⅰ,全部不结实。另一种类型具有与黑小麦相近的穗型,共5株,部分结实,经PMC镜检表明,染色体构图为2n=20Ⅱ 2Ⅰ,2n=19Ⅱ 3Ⅰ,和2n=19Ⅱ 4Ⅰ。籽粒均不饱满。  相似文献   

15.
供试材料 种间杂种[O.sativa(AA,2n=24)×O.latifolia(CCDD,2n=48)]F_1的幼穗,杂种基因型是异源三倍体(ACD)3n=36。利用幼穗诱导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再生植株分为2大类型:(1)完全不结实株,形状与 F_1杂种相似,染色体数2n=36。(2)结有少量种子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染色体数2n=24。我们的结果表明:幼穗  相似文献   

16.
为创制六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tmack)-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异染色体体系,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以六倍体小黑麦品种Presto为母本、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双亲及其杂种F2种子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确定其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双亲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父本晋农190的核型公式为2n=42=36m(2SAT)+6sm,核型类型为1A;母本Presto的核型公式为2n=42=26m(4SAT)+4M+12sm,核型类型为2A。杂种F2中F2-3为双单体附加系,其核型公式为2n=44=36m(3SAT)+4sm+1m+1m,核型类型为1A。通过对染色体的形态、短臂和长臂的长度、臂比及相对长度系数进行分析,可初步推断杂种F-3附加的可能是母本的7号和21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储旋  余茂德 《种子》1990,(5):9-12
本文运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贵州省桑属植物种质资源材料27份进行了染色体倍数性研究。结果如下:1.二倍体(2n=2x=28)5个。2.三倍体(2n=3x=42)1个。3.六倍体(2n=6x=84)21个。丰富了桑属植物染色体研究内容,为桑树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8):2704-2711
为了揭示普通小麦进化过程中分化后的同源染色体结合到一个细胞核后是否会发生互作导致DNA水平的变异并引起表型变化,本研究以天然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CS, AABBDD, 2n=6x=42)和人工合成四倍体小麦(AADD, 2n=4x=28)为材料,杂交产生五倍体小麦(AABDD, 2n=5x=35),并研究其与亲本在表型与D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五倍体与亲本之间,以及不同五倍体个体之间在株高、抽穗期、芒长和小穗密度等表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利用30个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进行检测,发现部分五倍体小麦植株DNA序列的碱基数发生了变化,同CS相比最多增加有67个碱基对。同时还发现五倍体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紊乱,存在高频率的单价体,且大多数五倍体小麦的花粉败育。上述结果表明六倍体普通小麦中的A和D组染色体与其二倍体祖先A和D组各自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积累了较多变异,使得同源染色体DNA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结合到一起时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19.
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观察技术,研究了陆地棉和棉属远缘杂种六倍体(陆地棉×雷蒙德氏棉)F_1的成熟胚囊结构。可清晰地观察到胚囊组织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超微结构,如细胞核的核膜、核仁中的核仁丝、液泡膜、液泡中的内含物以及胚囊内突等。在六倍体(陆地棉×雷蒙德氏棉)F_1的一些异常胚囊中。除具有不完全的胚囊组成外,其它物质可分辨为细胞解体残物;一些未分化小细胞的堆积;或两者兼有。在光学显微镜下这三者分辨不清,都视为败育残体。  相似文献   

20.
通过顶芒山羊草(Aegilops comosa 2n=2x=14,MM)与波斯小麦(Triticumpersicum 2n=4x=28,AABB)杂交,人工合成遗传上相对稳定的双二倍体(2n=6x=42,AABBMM),以此为桥梁,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欧柔”进行正反杂(回)交,借助花药培养过程中能产生非整倍单倍体和非整倍双倍体的特点,在改良C_(17)固体培养基上接种花药,诱导愈伤组织,获得145株绿色花粉植株,从中选择6株2n=44的双倍体和9株n=22的单倍体,用0.1%秋水仙素加倍处理n=22的单倍体,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进一步检查染色体构型,选择出6份21对染色体并附加有1对落后染色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