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较好模式。在考古遗址公园中,植物景观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豫陕两省中的15个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调研,从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的文化内涵和种植设计等方面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从遗址的类型、展示方式、历史背景、本体形态和文化属性等方面列举了遗址公园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从尊重的遗址的原真性、突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属性、兼顾生态学与美学等方面提出了针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
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宣传过程中,更多的是着重向世人展示明清两朝皇家陵寝的建筑形式、建筑规制、丧葬形式、陪葬规制、早期盗墓与后期保护及开发等。明清皇家陵寝的旅游开发均未将皇家陵寝的"祈福"文化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以明清皇家陵寝之一的清东陵为例,概述清东陵的"祈福"文化,阐述"祈福"文化在清东陵中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祈福"文化运用于清东陵的旅游开发当中,提出清东陵未来的旅游规划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速旅游发展:将清东陵以"福地"进行旅游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加强文化体验活动的建设,增强旅游者黏性;景区进行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影响力;设计、售卖祈福文化旅游纪念品,提升旅游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临泉宫庄遗址试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龙山时期、商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栎属、铁苋菜。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宫庄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至商周时期的农业保持着稻作农业传统,与周边同时期的遗址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淮河中游地区诸遗址的植物考古证据,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该地区的稻作农业持续发展,并成为获取植食资源的主要方式,可能没有形成稻粟兼作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沂源扁扁洞遗址是一处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文化层的年代测定,厘清了遗址的年代;通过对出土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还原了先民的食物结构。结论如下:遗址的年代为距今9550~10120年,处于新石器文化早期;先民们以渔猎采集为生,主要渔猎对象有鹿、野猪、竹鼠、犬等哺乳动物及鸟类和鱼鳖蚌螺等水生动物,主要采集朴树、核桃和部分豆科植物的果实。  相似文献   

5.
二道井子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2009年4-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二道井子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5200m2,清理出院落、房屋、窖穴、灰坑、城墙、环壕、道路、墓葬等遗迹。为了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以及当时的人地关系情况,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针对性采样法进行了系统的取样、种属鉴定与分析工作。浮选出土了包含有粟、黍、大豆、大麻等农作物在内的大量炭化植物遗存,这些植物遗存对认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一定数量依托历史遗迹而建造的公园。这些区别于普通城市公园的遗址公园,尤其需要关注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依托于"与古为新"的理念,从遗址的保护利用,山水体系的塑造,植物景观的配置,园林小品的构建几方面着手,探讨北京遗址公园设计手法,提出遗址公园的设计在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应彰显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7.
夏代农业管窥--从新砦和皂角树遗址的发现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春青 《农业考古》2005,(1):215-217
皂角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关林镇皂角树村北,遗址座落在伊河、洛河之间的二级阶地上,是一处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存为主的遗址。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座落于双洎河北岩的台地上。属于嵩山南麓从豫西山地向华北大平原交接的过渡地带,主体遗存为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这两处遗址的年代分别与夏代早、中、晚期相符合,观察其生产工具组合及浮选的植物遗存,即可管窥夏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敖汉热水汤遗址浮选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水汤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上层文化典型遗址。201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过程中,采用针对性采样法对热水汤遗址进行了采样,在实验室种属鉴定过程中,发现了包括以粟、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和狗尾草、胡枝子、猪毛菜、藜等为主的其他植物种子。这些植物遗存的发现,对我们探究热水汤先民的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昙石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南沿海的代表性文化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植物大遗存证据的匮乏,研究者对昙石山文化种植农业的面貌一直缺乏了解。继2019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白头山遗址首次发现昙石山文化时期稻旱混作的植硅体证据后, 为进一步了解种植农业在该时期的发展以及传播情况等问题,我们对昙石山遗址2004年和2009年两次考...  相似文献   

10.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包括20余种杂草类植物遗存及少量果核类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和稻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资源,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存在着稻旱混合的农业经济模式,又以旱作农业为主。王圪垱遗址龙山晚期出土植物遗存研究也为二里头遗址的稻旱混作农业提供了可能的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都邑性聚落的农业生产特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浅析现代陵园植物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怀化金福陵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代陵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及要点,风水植物在陵园中的应用,并针对各功能分区的特点,详细进行了绿化植物配置艺术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雷电灾害是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根据南京中山陵建筑物的特点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征,结合雷击原理和防雷类别划分,对中山陵雷击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雷设计方案,为减少和避免中山陵遭受雷击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析文化性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特定文化环境与特殊环境的植物配置,城市文化在植物配置中的体现,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植物在设计中的应用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几方面,介绍了文化性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宋钰红  樊国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95-8796,8810
阐述了大理市域自然条件和规划范围,根据市域"一海、两线、两片"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功能布局,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空间网络体系,以及"两环、两片、四带、七点、十八横"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5.
谭静  颜玉娟 《现代农业科技》2011,(9):231-232,235
通过实地踏查法,调查并分析天津市五大道地区的植物景观,总结出该地区植物的种类、植物景观的季相特点、文化特点以及与道路建筑之间的配置特点,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植物的文化内涵与保护意义包括植物的文化寓意、植物的历史见证价值等.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福建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古街区,研究其植物,对传统植物的保护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坊七巷现有植物的调查,分析其地缘类型和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历史街区植物景观保护与延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绵阳市区各类绿地植物的调查,分析了城市绿地植物的种类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绵阳市区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植物72科,167个属,480种。其中人工栽培植物占49.6%,野生植物占50.4%;乡土植物占64.5%,外来植物占35.5%。乡土植物中的乡土栽培植物仅占14.1%,比例过低,缺乏地方风貌特色。绵阳城市各功能区的植物丰富度以草本植物最高,其次是灌木植物,乔木植物最低。植物多样性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都是其他绿地最高。绵阳植物开花集中在春夏季,秋冬季节开花植物少,花色比例是红色∶白色∶黄色∶蓝紫色=8∶7∶3∶1。  相似文献   

18.
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了播种期、密度、施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密度、施肥量是影响红小豆产量的主要栽培因子,太原地区5月12日播种,每公顷留苗18万株,花期每公顷施尿素150kg及现蕾期浇水是获得红小豆高产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9.
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佛教世俗化,民间习俗佛教化,以及神佛世界融合的特点。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傣族佛寺园林与汉传佛教的佛寺园林迥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常选址于村寨中风景最优美,地位最显要的地方。总体布局不求规整对称,佛寺中的建筑和小品造型独特,装饰材料和色彩丰富多样,热带植物和宗教文化植物姿态万千。在分析各组成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认为傣族佛寺具有风格朴实无华,建筑形式独特别致,装饰小品独树一帜,植物应用具有地域特色和小乘佛教文化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园林特色。图2参12  相似文献   

20.
采用L_9(3~4)正交设计,研究了中长穗、耐密植型和平展叶、大穗型两类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潜力和配套栽培措施。结果表明:中长穗、耐密植型杂交种(掖单6号、掖单13号等)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表现在适于密植(4500—6000/亩)且个体生产能力强,对肥料反应敏感。而平展叶、大穗型杂交种不仅不耐密植(2800—3800/亩)而且对肥料反应迟钝,增产潜力不大。本研究提出了两类杂交种的最优处理组合以及不同杂交种的优化配套栽培措施,并对我省玉米杂交种的选用,不同杂交种的适宜密度以及配方施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