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鼢鼠是农、林、牧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常年在地下生活,取食植物根茎、幼树根系,造成造林地苗木严重缺损,危害极大。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防治中华鼢鼠等森林鼠害越来越重要,国家林业局已将森林害鼠防治列入重点治理工程。为此,作者在防治中华鼢鼠过程中研制和总结了两种有效的人工防治器械,并在防治中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我国林区鼢鼠防治研究现状及今后防治意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主要介绍我国林区鼢鼠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林区鼢鼠的主要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目前国内防治鼢鼠的常用方法和措施,并提出对林区鼢鼠进行生态预防和综合开发利用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华鼢鼠是为害林草资源安全的严重鼠害。介绍了怀仁市中华鼢鼠活动规律及发生特点、主要防治手段以及各类防治措施,旨在为科学开展中华鼢鼠防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经1992-2001年对祁连山北坡林区中华鼢鼠在不同立地条件的调查,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规律,掌握了其发生、危害情况,为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的决策防治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鼢鼠综合治理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 ,采用生态、营林和生物措施 ,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因素的控制作用 ,采用生物、机械措施和限制性化学防治相结合 ,控制鼢鼠发生  相似文献   

6.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祁连山森林的主要建群树种,在该区域由于青海云杉适应性强,成为祁连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目前,该区域有云杉幼林地15万多亩,占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70%以上,但中华鼢鼠在幼林地内分布数量较广,全林区幼林地内中华鼢鼠发生总面积达到33万亩,对青海云杉幼林的危害极其严重,甚至可以形成毁灭性的灾害。因此,掌握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开展防治技术试验与推广,能够有效地控制鼠害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程度。对巩固造林成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宁夏固原市甘肃鼢鼠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鼢鼠对林木的危害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固原市发生面积最大、危害程度量重的自然灾害因子,直接影响当年新造苗木成活率和历年造林苗木的保存率,制约了固原市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文中针对甘肃鼢鼠发生现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森林鼠害是林业生产的大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各林场和乡镇的鼠害发生以甘肃鼢鼠为主,主要啃食针阔叶乔灌木的根部,导致成片树木死亡和大面积毁林,已成为制约当地林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习性和危害现状甘肃鼢鼠(以下简称鼢鼠)俗名“瞎瞎”,常年柄居地下,打洞潜土,以农作物、牧草和树木幼苗的地下部分为食,对农、林、牧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中华鼢鼠是祁连山区的重要害鼠之一。2001年~2008年期间,甘肃省天祝县森防人员对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了专门研究,通过防治试验证明采用溴敌隆、鼢鼠灵防治中华鼢鼠是较理想的药剂。自2003年以来,天祝县乌鞘岭等7个国有林场和14个乡镇普遍采用溴敌隆、鼢鼠灵辅以人工弓箭射杀的方法进行防治,2003年~2008年进行了全面推广。现将推广防治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宜川县林区鼢鼠主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的分析,指出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林区鼢鼠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人为的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鼠类的严重危害,我省森林鼠害主要以延安、渭北黄土高原区的甘肃鼢鼠,陕南林区的中华鼢鼠和秦岭以南林区内的罗氏鼢鼠为害最为严重。鼢鼠为害多种树种,如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杨属、榆属树木及刺槐、沙棘、果树等,对油松危害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2.
以探讨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为出发点,分别从药物防治、人工防治、器械防治、引入适合数量天敌等4种防治方法,对防治中华鼢鼠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总结了研究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孝达 《沙棘》2006,19(4):37-39
34.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中华鼢鼠又名瞎狯,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北部和秦岭山区。其食陛很广,各种林木、种子、蔬菜、苜蓿等,在林木种类中以沙棘、苹果、山楂、油松等较为喜食。在陕西和甘肃的大部分沙棘林内,都有中华鼢鼠的危害发生,有的根部被咬断使植株枯死,有的整株树苗被拉入鼠洞内啃食,从当年新植树苗到10年以内的沙棘林;受鼢鼠危害很严重。是人工造林和天然林更新的一大灾害。  相似文献   

14.
全面分析中华鼢鼠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总结了控制鼠害的主要途径是运用生态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于有效遏制中华鼢鼠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林农损失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置样地调查分析,祁连山区分布的36种啮齿动物形成4大类群7个亚群落.中华鼢鼠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害鼠,因掘洞取食树木根系对幼林造成危害,年被害株率在10%~40%,平均18%.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原理,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鼠、兔的可持续控制策略,总结了区内主要森林害鼠中华鼢鼠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  相似文献   

16.
浅谈互助县退耕还林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鼠害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大敌,具有易爆发成灾,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以及具有毁灭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退耕还林地上各种鼠害数量骤增,危害日益加剧,对退耕还林地上同时发生的不同防治对象,需要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防治。因此,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以地下鼢鼠治理为重点,进行全面调查与重点监测相结合,以营林措施和天敌控制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化学等各种措施,降低鼠害种群密度,使退耕地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鼠类天敌的栖息、繁衍创造有利的条件,形成可持续控制和发展的生态林业,有效防治退耕还林地上的森林鼠害。  相似文献   

17.
有效防治高原鼢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啮齿目,仓鼠科;别名瞎老鼠,在青海省湟中县主要分布在脑山和浅山地区,在海拔2500米~3200米均有发生。随着几年来退耕还林面积的扩大,鼠害面积也不断增加。以前我们用药物治杀鼢鼠效果低,对其天敌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对环境污染严重。人工捕捉虽然效果好,但费用高,当年捕捉不彻底,过一段时间别处的鼢鼠还会跑过来,给防治鼠害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高原鼢鼠对林业生产的危害,降低损失和降低成本,我们本着注重环境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指导思想,采取破坏害鼠栖息生存环境的方法,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8.
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大敌,是森林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搞清森林害鼠的种类、种群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活习性等是开展有效防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4年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辖区内森林鼠害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及习性状况;划分出了3个主要危害区;确定了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鼠兔为中部地区森林害鼠优势种;掌握了群落结构以及主要害鼠生态习性。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指导生产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科学决策的原理,总结鼠害防治的经验,制定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幼林地中华鼢鼠防治的系统决策程序,采用不同决策方法,筛选了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0.
哈永立 《中国林业》2011,(14):60-60
中华鼢鼠在甘肃省平凉市又称"瞎捞",是黄土丘陵区幼龄针叶树林内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之一。近年来,随着重点林业工程的推进,平凉造林面积不断增加,给森林害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鼠害极大地影响了造林绿化成果。调查显示,在项目区内,中华鼢鼠的被害率为70%~80%,由于仍然采取传统人工地箭捕打、毒饵防治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