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根据安徽省舒城县水竹林留养1~7年生竹14个试验区连续4年观测资料,拟合出水竹不同留养年龄与倒笋及其有关因子间的关系的回归方程式20个。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水竹倒笋的适宜留养年龄为,留4a砍5a。水竹倒笋数与发笋数、成竹量和保留母竹株数有一定关系。用尝试法以水竹林倒笋率最低时所保留株数来调整择伐量,将水竹林年龄一株数改善成均匀分布,保持利用均衡和收获稳定。各留养年龄年均每公顷增产量和增产值分别为3855kg和2310元。  相似文献   

2.
闽东北地区海拔高度与雷竹出笋数及笋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对海拔高度与雷竹的出笋数及笋产量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雷竹之间的出笋数和产量差异均极显著,雷竹出笋数和笋产量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其海拔低的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3.
乡土竹种毛金竹新造林出笋成竹规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乡土竹种毛金竹为对象,通过对实验地新造竹林的观察统计,分析研究母竹竹龄、留去鞭长度对出笋长竹的影响,出笋、成竹数量在出笋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退笋高度等因子与退笋率之间的关系,为开发乡土经济竹种的种质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毛竹林出笋与幼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江苏宜兴林场、江西宜丰花桥林场以及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等试验地内毛竹林出笋与幼竹生长资料和从江苏宜兴气象站抄录整理而成的1976~1986年中每年的11个气象资料为原始材料,定量地对毛竹林出笋及幼竹的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性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翌年竹林出笋及幼竹生长发育的6个主导气象因子是7、8、9三个月的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温暖指数、日均温≥10℃积温和7、8、9三个月的平均降水量。借助于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方法,将竹林整个出笋期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出笋初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最佳拟合求算表明,毛竹幼竹高生长用单分子生长式来拟合精度较高。通过对正态累积函数和概率单位之间关系的研究可知,毛竹高生长在竹笋出土后21天左右进入速生期,竹笋出土后30天左右达高生长高峰期,竹笋出土后38天左右达高生长速生末期。本文还就如何根据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相应的营林措施来培育速生丰产林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降水对白夹竹生长过程中关键时期—孕笋期和出笋—幼竹生长期的影响分析、得出上年7~11月(孕笋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出笋量呈极显著相关,而当年5~6月中旬间(出笋—幼竹生长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退笋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白夹竹生长发育和丰产不仅需要足够的降水量、而且与降水的年分布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吊丝单笋期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夏秋季笋用良竹吊丝单的笋期生长特性和提高竹笋单产,通过多年的定时定位测试,系统研究了该竹的林分笋期.竹丛笋期、出笋数量的时间分布,发笋与母竹基础的关系,退笋规律。成竹规律、幼竹生长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节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笋期15/6~18/10,历时126天,其中大暑至立秋为出笋盛期,发笋量占总数的40%。发笋数量的时间分布为偏正态。②丛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增加,r=0.99;株母竹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减少,r=—0.711。以丛留母13~15株的竹笋最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全林的丛发笋数和株发笋数分别为6.21和0.79株。③湿笋数与出笋数的相关系数r=0.783;全林退笋率14%,其中以盛期为低;退笋高度60cm以下,多在10~20cm之间,占54.1%。④高生长历期113天,累积生长量、日均生长量分别为894.1、7.91cm,其中昼夜分别贡献77.6%、212.4%。生长以立秋至白露期间为快,在1/3生长期内,生长量占2/3。夜间生长速率是昼间的三倍多。⑤高生长量(y)与日均温(x1),日温差(x2)、降雨(x3)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2.729+0.268x1—0.184x2+0.032x3,其中湿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复相关R=0.463。  相似文献   

7.
毛竹营养液开发与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回归旋转设计原理 ,选择 5种毛竹生长所需的生长调节物质和微量元素 ,采用5元 2次回归旋转设计 ,进行现场实施和试验。试验结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优化 ,选出了生产上适用的最佳配方。施用后使毛竹林产笋量和成竹量增加 80 %~ 1 0 0 % ,提早出笋时间7~ 1 0d ,延长出笋期 1 5~ 2 0d。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根据安徽省舒城县龙河口地区水竹择伐人工异龄林内15个土壤剖面39个土样分析资料和1985—1987年160块次标准地的竹笋观测数据,进行数量化分析和回归计算,拟合出40个回归方程,研究水竹林土壤条件和倒笋间关系。研究表明:1)水竹林倒笋严重程度的顺序按土壤质地为:粘壤土>砂土>砂质粘土>砂壤土>壤土,按土壤厚度为:厚土层(≥50厘米)或薄土层(≤30厘米)高于中土层(30—50厘米);②土壤含水率高,倒笋严重,毛管孔隙度为35—40%,总孔隙度为50%,倒笋少;③土壤含氮量为1.90—1.95ton/mu,含磷量为0.50—0.75 ton/mu,倒笋少,阳离子代换量与倒笋呈负相关,与钾含量相关不显著;④倒笋与氮、磷、钾三元素含量之和呈正相关;⑤氮、磷、钾、含水量、阳离子代换量、孔隙度六元素与倒笋率关系分别年度拟合出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毛竹春笋生长与笋芽地下分布深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毛竹春笋生长状况与笋芽地下分布深度的关系,对山地毛竹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笋芽地下分布的土层深度对出笋直径有显著影响,笋芽分布越深,出笋直径越大;分布在10~20 cm深土层的笋芽出笋数量最多;分布在土层深20 cm以上的笋芽长出的笋最易出笋成竹,而分布在0~10 cm浅层土壤的笋芽最容易退笋。因此,在毛竹林经营中,应探索引导笋芽向深层土壤分布的技术措施,以实现多出笋、出大笋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规格的母竹苗造林与出笋率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 :农地毛竹出笋率是山地的 2 0 9倍 ,竹苗规格以A3 B3 C2 组合的出笋率最高 ,其次为A3 B3 C1和A1B1C2 组合。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毛竹笋产量和出笋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集瑞 《福建林业科技》2000,27(1):34-35,52
施肥对毛竹提早出笋、延长出笋期、提高出笋总量和出笋初期的出笋量及其比例有显著作用。深翻加施稀土复合肥与对照比 ,提早出笋 6d ,出笋期延长 10d ,出笋总量增长 2 2 0 % ,出笋初期的出笋量增长 5 0 0 %。  相似文献   

12.
竹笋产量地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笋产量的地下分布规律是由出笋株数和单株笋重在土壤空间内的分布决定的。对3.92亩毛竹丰产笋用林的研究表明,在土壤空间内,从上至下,出笋株数呈“少——多——少”的Logistic曲线分布,单株笋重呈“小——大——更大”的幂函数分布,竹笋产量与出笋株数一样,也呈Logistic曲线分布。分布规律与出笋时间关系密切,随着出笋时间的推移,出笋株数和产量由浅土层向深土层逐渐增加;各土层出土的竹笋均在出笋盛期个体达到最大,末期次之,初期最小。20—40cm土层深度是竹笋产量的主要分布范围,占总产量的70—80%。为此,笔者提出竹笋培育的三条原则:1)增多株数为主,增大个体为辅;2)浅挖冬笋,深挖春笋;3)盛末之交养竹,初盛末期挖笋。  相似文献   

13.
对茶杆竹出笋成竹规律及其合理立竹密度进行研究,表明茶杆竹出笋量随时间的变化进程为"少—多—少"。笋期呈"S"型曲线。不同笋期的竹高生长方程相关系数为0.9371~0.9418,经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用Logistic方程回归效果较好。立竹密度试验表明茶杆竹林分密度应以11250株/hm2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毛竹发笋与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阳毛竹为研究对象,在毛竹生长较好的林分内进行标准地设置与调查,对笋体出土与毛竹幼竹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崇阳县毛竹在正常情况下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持续35 d左右。在出笋期间,各天出笋率和退笋率均服从正态分布。从笋体出土到地径生长停止为止,地径生长期约为25 d,表现出"S"生长节律。从笋体出土到毛竹竹高生长停止,毛竹高生长期约45 d,比地径生长期长约20 d,毛竹幼竹高生长过程出现昼夜节律,其竹高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可将幼竹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笋体出土期(第1~13 d)、幼竹较快速生长期(第14~25 d)、幼竹快速生长期(第26~35 d)及幼竹形成期(第36~45 d)。毛竹各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如地径与胸径为线性相关,地径与竹高以及胸径与竹高均为幂函数相关。依据毛竹发笋与幼竹生长规律,提出了维持毛竹林分可持续经营相应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发笋成竹是毛竹(楠竹)生产好坏的重要标志,多发笋、多成竹、出大竹是毛竹生产的主要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又与土壤、气象、经营强度等密切相关。为了探索毛竹发笋、竹笋高生长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我们连续五年在笋期进行了观测记载。  相似文献   

16.
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白哺鸡竹的笋—幼竹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多对多”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笋—幼竹高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温度指标,对笋昼夜高生长差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大气相对湿度,降水对其生长的影响作用在时间上有滞后现象。用“一对多”线性回归给出了气象因子对笋—幼竹生长的线性回归模型。用多项式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单个气象因子对笋高生长的作用效应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点观测法,对金明竹在泰州市海陵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发笋和成竹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显示:金明竹在泰州的出笋期开始于5月15日,结束于6月11日,出笋盛期约在5月23日~6月1日,盛期出笋量占笋期总出笋量的68.03%,出笋总时间约28 d。笋体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早期出的笋所需时间较长,其高生长时间持续时间较长,晚期出的笋所需时间相对较短。金明竹退笋与出笋时间及笋体高度有关,随出笋时间推迟退笋率呈增大趋势,平均退笋率为45.15%;其中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以30 cm以下占比最多,达到77.61%。  相似文献   

18.
除竹材害虫外,竹类害虫均与毛竹林出笋、换叶相关联。为增加毛竹林单位面积产量,竹林内留养小年笋长成毛竹,使竹林内出笋、换叶规律复杂化,从而影响竹类害虫的发生及生物学习性。本文仅据研究竹类害虫积累的资料,对出笋大、小年毛竹和花年竹林毛竹上害虫的变化探讨如下。一、毛竹出笋大、小年与花年毛竹林一般隔年出笋,即一年出笋多,一年(次年)出笋少或不出笋。出笋多的一年称为大年,其笋称为大年笋,所长成的毛竹称为大年竹;反之则称为小年。一般小年所出之笋不留养,挖除食用,即竹林没有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索不同坡位的立竹密度和发笋成竹的关系,以便合理留养母竹,增加出笋成竹量,我们在1981年、1983年两个发笋大届进行了笋期观察和成竹调查。观察地选择在本社坡脚大队楠竹林场  相似文献   

20.
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表明 ,石竹出笋时间始于 5月 1日左右 ,历时约 36d ,出笋初期出笋少 (持续时间 12d左右 ,占 11 1% ) ,盛期出笋数较多 (持续时间 18d ,占 83 9% ) ,末期出笋数迅速下降 (持续时间 6d ,出笋占 5 0 % ) ,初期出土石竹笋退笋少 ,以后退笋率不断增加 ,但末期退笋率又有所下降。随着笋期的推移 ,退笋高度不断增加 ,退笋生长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