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棉花烂根病是奎屯垦区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该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特别是1999年、2001年全垦区内棉苗烂根病发病率在30%~90%,棉田缺苗断垄,重病田大量死苗,造成毁种和补种,严重地影响了棉花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区主要有害生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为绿洲灌溉农业区 ,水土光热条件好 ,适于棉花生产。但绿洲在沙漠、戈壁包围之中 ,呈分割、分散态 ,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棉花面积迅速扩大 ,棉田有害生物扩展蔓延 ,危害程度逐年增加。国内外的事实证明 ,有害生物成为限制棉花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新疆棉花生产能否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有害生物的有效性防治。1 棉区有害生物对新疆棉区形成威胁的有害生物为病、虫、杂草。病害主要有棉花枯黄萎病、棉苗烂根病及近年来逐渐发展的烂铃病 ;害虫有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棉蓟马、牧草盲蝽和地老虎 ,杂草主要有芦苇、稗草和田旋花。在各地棉…  相似文献   

3.
棉田烂根死苗,甚至翻耕重种,并不少见,既费工赔种又耽误农时。整修好棉田厢和沟,乃是一项过好全苗关的重要措施。1981年4月在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气温骤降的环境下,永兴重点产棉乡用小面积试验和示范方式,推行水田窄厢、深沟、土厚播种棉花,可明显地减少烂根死苗,确保全苗、壮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84年永兴乡10个村共推行窄、深、厚棉田4,400亩,占全乡植棉计划面积80%。据三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收到良  相似文献   

4.
1 虫源发生了转移虫源基数为下代发生的主要预测依据之一 ,过去棉田残虫是下代发生的主要虫源 ,预报时往往忽视粮食、蔬菜等作物田基数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抗虫棉 (转 Bt基因棉 )的普遍种植和棉花面积的减少 ,棉田残虫在虫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 ,而其它作物田残虫量明显升高。临清市 1 992~ 1 997年平均植棉面积 2 .45万公顷 ,二、三代残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 44.6%、51 .2 %,而 1 998、1 999年平均棉花面积 8333公顷 ,二、三代棉铃虫残虫量分别下降到占总虫量的 7.7%、1 0 .5%和 7.5%、8.3%,而且存在棉田棉铃虫因取食中毒、发育迟缓使残…  相似文献   

5.
杜红  路红卫 《江西棉花》2008,30(1):15-16
棉花苗期发病由多种病菌引起,主要为真菌性病害,病菌随种子所附病残体传播,对棉苗具有严重的危害。为确保棉田齐苗,健苗,早发,应重视对棉花种子的健康检测,砂床法是检测棉花苗期种传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叶枯死病,又叫贫钾病,(当地群众叫黄叶病),是我县棉花中后期常见的一种病害。对棉花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争结秋桃威胁很大。为了探索棉花黄叶枯死病的发生原因,找出有效的防治途径,笔者从六十年代起不断进行了一些调查试验,现整理如下:一、发病面积此病自一九六五年以后,在我县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发生。据原山头公社一九六五年种植六千亩棉花的调查,发病面积达30—40%,山头大队的四百七十亩棉花,发病棉田达二百二十一亩,占总面积的44.8%,其发病株率达60—90%。病情指数四十至六十七点八三的四十二亩,占总棉田面积的8.94%,发病株率在10—40%;病情指数十左右的一百六十九亩,占总棉田面积35.3%,最严重的第五生产队发病面积达55.7%。  相似文献   

7.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面积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2.1%,分蘖期的矮缩病苗后期主要分化为三种类型:提前枯死、不枯死亦不抽穗、抽出经济价值极低的小穗,病苗的产量损失率随株高的降低而增加.稻套麦地区、感病品种、防治质量差、灰飞虱虫量高的稻田发病严重;农业防治措施包括:推广抗病品种、杜绝稻套麦、适期收割及时灭茬、清洁田园,重点抓好麦田、水稻秧田、穗期灰飞虱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8.
棉花立枯病和炭疽病是棉花苗期发生的两种真菌性病害 ,常引起棉花干叶、烂根、死苗 ,对棉花前期发育有较大影响。 2 0 0 3年临清市 40 0 0 hm2 棉田中 60 %的地块 ,苗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病害严重地块死苗率接近 30 % ,露地直播田比地膜覆盖田发病程度偏重 ,据田间调查 ,发病原因主要有 :1发病原因1 .1气象因素。 5月上中旬气温较常年均值分别低 2 .3℃、2 .8℃ ,4月底 5月初又连下了两场小雨 ,增加了土壤湿度 ,低温高湿 ,光照条件差 ,棉花在这种条件下 ,根系生长发育缓慢 ,光合作用弱 ,干物质积累少 ,致使棉苗瘦弱 ,抗病能力差 ,病菌趁机…  相似文献   

9.
棉花枯黄萎病是当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我市自1964年发现病株以来,危害日益加重。1964年全市发病面积仅26.67hm~2,占棉田面积的0.14%;1974年发病面积发展到2066.7hm~2,占棉田面积的9.8%;1987年发病面积达到10713.3hm~2,占棉田面积的66.4%。1989年与1974年相比,  相似文献   

10.
棉花枯黄萎病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发华 《中国棉花》2006,33(4):31-32
棉花枯、黄萎病属于半知菌类,主要侵染棉株的维管束,使棉花维管束变成灰色,重则变成深褐色,导致棉花输导组织受阻,使棉花叶片变黄、枯萎,蕾铃脱落,造成棉花死亡,大面积减产。本团现有耕地面积4733hm2,属于老棉区,大部分棉田连作10~15年,最长的超过20年。据团生产科近3年对棉田枯、黄萎病发生情况普查统计,全团11个生产连队,317个条田。2003年,发病条田89个,发病面积126.7hm2,占棉田总面积的2.67%;2004年,发病条田103个,发病面积143.8hm2,占棉田总面积3.03%;2005年发病条田175个,发病面积733.33hm2,占棉田总面积15.49%。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 虫源发生了转移 虫源基数为下代发生的主要预测依据之一,过去棉田残虫是下代发生的主要虫源,预报时往往忽视粮食、蔬菜等作物田基数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抗虫棉(转Bt基因棉)的普遍种植和棉花面积的减少,棉田残虫在虫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其它作物田残虫量明显升高.临清市1992~1997年平均植棉面积2.45万公顷,二、三代残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44.6%、51.2%,而1998、1999年平均棉花面积8333公顷,二、三代棉铃虫残虫量分别下降到占总虫量的7.7%、10.5%和7.5%、8.3%,而且存在棉田棉铃虫因取食中毒、发育迟缓使残虫龄期明显偏小;玉米等作物田因为轻视防治和难以防治而龄期偏大的现象,因此,必须重视各种作物田残虫量的调查,采用加权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提高下代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棉花播种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种、烂芽、烂根、烂茎现象,病情严重时造成棉苗枯死,病轻的也使棉苗生长缓慢,开花晚,结桃少,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棉花苗期病害可分为两类:一是地下根部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二是地上叶片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轮纹病、炭疽病等。以棉苗根病为主。1三种棉苗根病的发病症状和传播途径1.1发病症状。立枯病引起发病的是一种立枯丝核菌,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极少数潜伏在棉子内外。播种后开始侵害种芽,出苗后主要侵害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褐色病斑,严重时茎周呈黑褐色,直至倒伏枯死。炭疽…  相似文献   

13.
滨州市地处黄淮平原,棉花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万公顷以上,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棉花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有了新变化。1发生种类的变化目前,棉田病虫害已由90年代初的几种主要病虫发生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多种病虫害相提并发的存在形式。原来的主要虫害有棉铃虫、棉蚜,病害主要是棉苗病。而现在棉田发生的主要病虫害除有以上种类外,美洲斑潜蝇、烟粉虱、棉盲蝽、棉蓟马等已上升为现在的主要虫害;棉花红叶茎枯病、轮纹病等也已成为现在的主要病害。2发生特点原来棉田病虫害主要以棉铃虫发生为主,虫害重于病害。因此在防治上主要…  相似文献   

14.
滨州市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 1 3万公顷左右。目前该市种植的主要棉花品种为抗虫棉。近几年 ,棉田棉铃虫为害逐渐减轻 ,但一些次要害虫的为害呈上升趋势 ,病害、草害的发生也日趋加重 ,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控制棉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 ,提出如下全程控制技术。首先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充分运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 ,发挥自然天敌在控制病虫害中的作用 ,减少农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1播种期 -苗期主要病虫草害有苗病、苗蚜、杂草、地下害虫等。1 .1农业措施1 .1 .1选用抗…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由于棉花苗蕾生长期间气温低、雨水多,土壤湿度大,造成棉田苗病、枯萎病较往年发病较重,但棉田发现一种新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危害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暗红色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边缘紫红色,中心灰白色,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叶易破裂。经查证该病是由尾孢霉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棉花尾孢霉叶斑病。1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昆虫及风雨传播,在棉花生长季节为害叶片,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多雨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气候…  相似文献   

16.
利用行间覆膜技术防治棉花烂铃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棉田行间覆膜技术在河北省献县、河间市、曲周县三地开展了棉花烂铃病的防治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在棉田第一个棉铃成铃之前,利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棉田行间裸露地面,可以阻止棉花烂铃病原菌由土中向棉铃上传播,有效防烂铃病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对棉花烂铃的防治效果可达70%以上;到发病中后期,防效仍较显著,达到34.0%~54.92%.测产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比行间不覆膜的棉田每公顷增收子棉418.5 kg,当年每公顷纯增收2641.5元,具有防治棉花烂铃病的潜力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棉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河南省周口市棉田盲蝽象的种类主要为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果树苗圃和温室大棚作物面积扩大及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棉盲蝽为害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加重,已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2006年在扶沟、西化两县调查,7月~8月虫田率达100%,虫株率60%以上,百株虫量180头~350头,林木苗圃附近地块棉田百株虫量达620头。盲蝽象的为害往往造成棉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1为害特点棉盲蝽象对棉花为害期长,从幼苗一直到吐絮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期在6月~8月,以7月第3代绿盲蝽为害最为严重。盲蝽象以剌吸式…  相似文献   

18.
棉田玉米螟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春玉米面积减少,棉田面积较多,一代玉米螟已成为棉花苗期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我们于1982~1986年对该虫在棉田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是鲁北棉区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 ,直接影响棉苗成活率及生长势 ,且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制约了棉花生产。为寻求高效拌种剂预防苗病 ,2 0 0 4年进行了复配农药72 %萎·福·吡三种不同用量和三种单剂的常规用量的比较试验 ,以了解其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筛选出复配农药 72 %萎·福·吡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的最佳用量。1材料和方法试验在山东滨州郊区连作棉田进行 ,试验地肥力中等 ,有机质含量 1 .1 %~ 1 .2 % ,p H为 7~ 8。 4月 2 6日耧播 ,播种后喷乙扑类除草剂再盖膜 ,密度为每公顷 3.9万株。试验药剂 :72 …  相似文献   

20.
殷安亮  陆立华 《中国棉花》2008,35(12):13-15
2007年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在射阳大发生,6月份笔者和有关专家先后调查了122块90.67hm2棉田,发生落叶型黄萎病的田块有63块,占51.6%,发病面积为38.53 hm2,占42.5%.主要表现为发病期早、病情重、落叶落蕾,不少植株成光秆绝收.在5月底6月初6~10片真叶阶段,即显现早期侵染病症,叶片失绿成浅黄色病斑,从棉株中部叶片开始发病,连结成同皮状斑纹.逐渐向内卷曲下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