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在套袋苹果上人工接种乱跗线螨,验证其与黑点病的关系,试验表明,经杀菌剂处理果实,按每果10~50头接螨危害率为60%,接螨数量多少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率呈正比;自然对照危害率为20%;而人工除螨的空白对照危害率为0。因此证实,乱跗线螨的危害导致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田间使用螨类忌避剂防治可以有效的控制乱跗线螨危害,好果率达到96%,显著好于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控制效果,空白处理危害率高达54.17%。套袋前用螨类忌避剂乳油、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3种药剂浸袋处理,螨类忌避剂危害率为4%、48%乐斯本乳油危害率为19%、1.8%阿维菌素乳油危害率为31%;喷药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螨类忌避剂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亦仅为4%,48%乐斯本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16.25%,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26.75%。调查发现乱跗线螨也可以引起套袋梨、套袋桃果实黑点病。  相似文献   

2.
2003年笔者在温室育苗时发现侧多食跗线螨严重危害苹果幼苗,造成苹果幼苗停止生长。在我国关于侧多食跗线螨对苹果幼苗的危害此前未见报道。研究表明,用0.9%爱福丁乳油1500倍液可以有效防治该螨的为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苹果套袋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套袋苹果黑点病已成为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商品质量.针对套袋苹果的黑点病,笔者经过两年多实践和调查,基本摸清了黑点病危害症状和发病原因.探索出了防治苹果点病的一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苹果套袋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宝鸡市套袋苹果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果面发生黑点病的问题,受害率在20%~30%,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给果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结合套袋实践及黑点病发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措施谈点看法,供生产者参考。1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症状及特点1.1发病症状苹果黑点病是由粉红聚端孢霉菌侵染危害造成的,发病初期在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日趋严重的问题,分析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应用农药防治,降低病菌基数;提高管理技术,减轻苹果面损伤;套用优质纸袋,控制果袋内环境。  相似文献   

6.
影响套袋苹果质量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苹果套袋栽培已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 ,并成为目前生产优质高档果品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生产中常出现套袋技术不规范 ,套袋果质量差 ,优质果率低的问题。近年来 ,我们对影响套袋苹果质量的原因进行了综合的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果实黑点病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引起黑点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由粉红聚端孢菌侵害果实所致。果实初染该病菌时 ,果面出现针尖大的小黑点 ,以后逐渐扩大 ,有的如芝麻粒大 ,有的象绿豆粒大 ,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 ,不引起果肉溃烂 ,贮藏期也不扩展蔓延。防治方法 :休眠期彻底清扫…  相似文献   

7.
苹果套袋可显著地减少病虫危害,增进果实着色,提高果面光洁度,是提高果实外观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苹果果面黑点病问题。2009年,虞城县张集镇的‘红富士’园,果面黑点病病果率达5%~10%,重者达30%以上,个别园片达70%,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此,笔者在商丘市苹果主产区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苹果果面黑点病的发生机理,探索出防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苹果套袋是目前生产无公害苹果、扩大出口、保持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苹果套袋起源于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苹果套袋面积最大的国家.苹果套袋技术在我国已应用多年,可明显地减少病虫危害,增进果实着色,提高果面光洁度和外观品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于2006年9月至10月上旬,对白水县7个乡镇14户果农果园的黑点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发病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今年黑点病发病相当严重.平均黑点病果实发病率达20.5%,部分果园的果实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商品质量.为了弄清发病重的原因,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9.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黄茶螨、茶半跗线螨、茶嫩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华北、长江以南地区受害较重.据多年观察,茶黄螨在多种蔬菜上的发生具有普遍性,遭受其为害的蔬菜一般减产30%~50%,甚至更高.2003年高新办事处吕家黄瓜基地曾发生大面积的茶黄螨为害,由于茶黄螨虫体小,危害症状与病毒病相似,部分菜农误作病毒病防治,结果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大面积减产.为帮助菜农在今后生产中减轻茶黄螨为害,我们对茶黄螨发生及为害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探索出了有效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苹果套袋技术在我国已应用多年,可明显地减少病虫危害,增进果实着色,提高果面光洁度和外观品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果园的套袋苹果出现病斑,即果面上发生黑点病,甚至腐烂,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此,笔者结合套袋实践就黑点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谈点看法,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套袋对苹果生产投资结构的影响及密植园遮光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套袋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果树生产, 特别是富士苹果套袋率在山东和陕西主产区超过75% , 每亩套袋量8 000~18 000个, 纸袋投资270~1 100元, 占生产总投入比重的1 /3, 占生产资料平均投入的45%; 而套袋和摘袋雇工成本在人工成本中占主要部分, 套袋对苹果生产投资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乔砧密植园大量套袋苹果树进行光合测定发现, 套袋造成了投影部位5片以上叶子遮光, 无论树冠外围还是内膛, 被遮光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为负值, 大量套袋极显著降低了树冠中部和内膛照光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关果实套袋技术的应用应该根据市场和生产条件细分确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品种苹果、梨套袋处理,研究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口感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苹果果面光洁、鲜亮、色泽均匀一致,但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口味淡,和未套袋苹果相比差异极显著.而套袋梨颜色淡、鲜亮、果皮光滑、果点不明显、口感细腻,虽然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于未套袋果,但二者未达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套袋对苹果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为试材,进行了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测定其果实的Ca含量,研究套袋对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在花后40~90d,整果钙吸收量高于对照果实;从花后120d开始,对照果实整果钙含量一直高于套袋果实。此外,苹果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Ca都有吸收,花后40d内,苹果果实吸收整果钙含量的20%左右;从花后40d(套袋)到90d,果实钙吸收量迅速升高,对照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66.1%,套纸袋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73.8%;此外,在果实的成熟期仍有少量的钙吸收。果实套袋后,果实各个部分的钙含量变化与对照果实相比,果皮中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而果肉和果心的钙含量却高于对照果实。  相似文献   

14.
苹果果实套袋对光合同化物积累与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一定的源库单位,分析富士苹果套双层纸袋后果实库中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转化代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套袋45 d(盛花后90 d)后,果实中光合同化物山梨醇的积累量明显高于未套袋的对照,但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低于对照;与糖转化代谢相关的蔗糖合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山梨醇脱氢酶(SDH)和淀粉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套袋降低了果实的库活力,减弱了调运养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Non-bagged and bagged apples of cvs Jonathan, Fuji, Jonagold and Tsugaru were harvest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ipening and irradiated with light at 15, 20 and 25°C. The changes in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during ripening varied with temperature, cultivar and bagging or otherwise. In ‘Jonathan’,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creased clearly from 15°C to 25°C in non-bagged and from 20°C to 25°C in bagged fruit as it ripened. In ‘Fuji’ and ‘Jonagold’, 20 and 15°C, respectively, were always the optimum for anthocyanin synthesis in non-bagged and bagged apples. In non-bagged and bagged ‘Tsugaru’, the optimum temperaturfe increased from 15°C to 20°C with ripening.  相似文献   

16.
套袋对苹果果皮花青苷合成及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套袋是提高苹果果实着色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也是研究苹果果皮花青苷合成和基因表达的重要手段。苹果果皮花青苷的合成经由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编码苹果花青苷合成酶类的基因已得到克隆。套袋后果皮花青苷合成酶类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因而抑制了花青苷合成;摘袋后果皮花青苷迅速合成,与套袋后果皮光受体浓度增加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提高对光的敏感度、迅速启动花青苷合成酶类的基因协同表达有关。果皮色素特别是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含量、比例和分布决定果实的着色状况,套袋促进果皮花青苷合成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叶绿素含量,从而使果实着色鲜艳。  相似文献   

17.
梁琪 《中国园艺文摘》2014,(1):206-207,228
我国苹果产业近年得到迅猛发展,面积和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但受病害影响而需喷施大量化学农药,农残污染成为制约果品出口和食用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既要控制病害又要减少用药,因而生物、物理防治在果树病害防治体系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从苹果的腐烂病入手,主要论述腐烂病的病状、危害特征,提出一些较常用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相应的栽植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芳香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峰  王少敏  高华君  孙山 《果树学报》2006,23(3):322-325
以短枝红富士苹果(Malusdomesticacv.RedFujiSpur)为试材,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芳香成分,GC-MS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芳香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套袋红富士苹果的芳香成分中酯类、醛类和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较高,分别为42.18%、29.65%和17.75%,但以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可将其划为“酯香型”苹果品种。套袋后红富士苹果果实风味变淡,芳香成分总量仅相当于未套袋果的91.38%;而且由于酯类和醇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分别相当于未套袋果的42.75%和82.98%,醛类为未套袋果的1.77倍,使红富士苹果的特有风味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9.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分别在山东栖霞和泰安研究了套袋后果皮中酚类物质代谢与花青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套袋后果皮花青苷积累与酚类物质代谢密切相关。果皮中多酚氧化酶(PPO)含量较对照(不套袋果)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较对照升高,类黄酮、水溶性酚和花青苷含量较对照增加,果实着色迅速而良好。但在摘袋后气候不利和果袋为劣质单层纸袋条件下,果皮中酚类物质和花青苷含量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钙素营养与套袋苹果苦痘病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苹果套袋后苦痘病加重的原因,以富士苹果为试材,对果实发育过程中钙、氮含量的变化规律,果实幼果期和成熟期钙总量,套袋后果实微环境湿度变化及不同有机质果园苦痘病发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套袋苹果果实在幼果期吸收钙量占成熟果实总钙量30%左右,后期占70%左右,套袋影响了果实对钙的吸收;套袋使袋内湿度增加,果实表面蒸腾作用降低,使果实对钙的吸收受到影响;同时套袋果氮含量一直高于未套袋果,N/Ca增大,促成了苦痘病的发生。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根际钙离子供应,降低苦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