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是推进农村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需创新发展模式。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更好地丰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基于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调研,分析乡村旅游扶贫3种模式(特色产业旅游+精准扶贫、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特点;指出乡村旅游中存在基础建设落后、旅游品牌同质化严重、贫困家庭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整合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寅  潘晶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77-179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安徽省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是全国较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利用安徽自身的资源优势,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安徽农村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该文阐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乡村旅游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立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50-152
介绍了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环境下,乡村旅游业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产业已经逐步趋向于智慧旅游、体验旅游以及智能旅游等方向发展。安徽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将时代发展趋势与"互联网+"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全面实现安徽省旅游产业有序而又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安徽省智慧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安徽智慧乡村旅游发展中"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及其重要意义、安徽智慧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安徽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和现阶段主要方向及相关保障五个主要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出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转型发展策略,以推动安徽省的智慧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流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64-264,274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乡村旅游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的剖析,提出当前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选取安徽省三个典型乡村旅游地,通过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帮助乡村旅游地补足短板,完善自身,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进而推动安徽省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扶贫以其“造血式”的功能,使得它成为广大贫困乡村地区较好的扶贫方式之一。近几年以来,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设施与人才不足、旅游扶贫开发特色不鲜明、贫困户参与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引导规范、完善机制等措施,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徽省大通镇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实地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解析大通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就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够、景点联动性差、未能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娟 《安徽农业科学》2023,(13):121-123
对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整理了2010—2022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并总结了其时空分布特征。选取经济基础、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四大因素11个指标,用SPASS软件与示范点分布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经济基础、农业资源对示范点分布的显著影响,旅游资源对其无明显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协作;强化政府支撑,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议,旨在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在各个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重要支柱产业。如今,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正迎来它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规划成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关注的重点,对水东镇的传统风貌与现代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真正的做到优化村落人居环境,使振兴乡村产业和开发乡村旅游变得有章可循,从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职工疗休养的需求与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是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以安徽省芜湖市为研究模型,探讨乡村旅游与职工疗休养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运用KANO模型剖析GD公司职工疗休养需求,研究发现特色美食和住宿环境呈必备属性特征,用户需求度最高;传统文化和优美景色呈魅力属性特征,属于用户隐性需求;红色景点呈期望属性特征,是吸引用户的亮点。围绕职工疗休养需求偏好的五个方面,调查安徽省南陵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策划、本土乡村特色不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提出优化和提升乡村旅游建设的建议,完善乡村旅游的业态布局、释放乡村旅游潜能、发挥职工疗休养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旅游发展新的使命、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使乡村旅游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安徽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良好,但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业态类型不丰、主体能力不强、接待设施不全、特色资源流失等诸多问题.推动安徽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要抓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振兴发展的机遇,谋划乡村旅游大格局、塑造乡村旅游品质、提高经营主体能力、推进乡村优势资源"+文旅"融合、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全面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安徽省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优势、目标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措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其利益的博弈则成为参与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以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的乡村旅游为例,从完全信息静态模型中的混合策略模式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的主要利益主体—政府和农民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主体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打好本地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家及各省的扶贫战略。安徽省2016-2020年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中针对蚌埠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有不少政策措施。本文从市场营销角度,特别是网络营销角度分析了蚌埠市现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农家乐资源、乡村美食资源及旅行社资源等方面现状及营销状况,总结了其不足之处,构建了乡村振兴旅游扶贫规划中市场营销模式,提出了乡村旅游市场即利基长尾市场,乡村旅游要善于抓住这些网络营销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众市场。  相似文献   

17.
尹长丰  柳百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576-7577,7603
介绍了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贡献,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合肥市乡村旅游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情况,该文阐述了农耕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列举了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利用的几种模式,分析了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并以安徽省三瓜公社为案例,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国庆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176-177,203
以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从基础条件、服务管理和功能3个方面选取18个相应指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对策,为安徽省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以农民经营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对促进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共享,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逐步缩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1池州乡村旅游概况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