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滇西北亚高山典型退化次生林水源涵养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云、冷杉采伐后森林植被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规律,以滇西北亚高山原始冷杉林作为参照,利用浸水法、环刀法对该区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采伐云、冷杉后自然生长的林分进行了水源涵养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不同植被层最大持水量具有一定差异,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以原始冷杉林最大,其余依次为退化桦木林、稀疏云+冷杉林、退化大果红杉林、退化杜鹃灌丛;灌木层最大持水量以退化高山栎灌丛最大,其余依次为退化杜鹃灌丛、退化大果红杉林、稀疏云+冷杉林、退化桦木林、原始冷杉林;草本层最大持水量以原始冷杉林最大,其余依次为退化桦木林、稀疏云+冷杉林、退化大果红杉林、退化杜鹃灌丛、退化高山栎灌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异很大,以原始冷杉林为最大,其余依次为退化桦木林、退化大果红杉林、退化杜鹃灌丛、稀疏云+冷杉林;植被层最大持水量以原始冷杉林最大,其余依次为稀疏云+冷杉林、退化桦木林、退化杜鹃灌丛、退化大果红杉林、退化高山栎灌丛。说明植被越好、干扰越少的林分,植被的持水量越大,缺乔木树种的林分,植被持水量较小。从对滇西北亚高山云、冷杉不同采伐年代的水源涵养分析来看,采伐干扰越少的林分最大持水能力越强,采伐年代越久的林分,植被最大持水能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天然森林植被对雪水文过程的影响,于2014年秋季至2015年春季在积雪期和融雪期采用积雪层特性调查法分别对小兴安岭典型天然林下积雪层的雪深、雪密度和雪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云冷杉红松林和林外草地间的雪深和雪水量差异显著,而云冷杉红松林的雪水量异质性程度要高于白桦林和林外草地;与林外草地相比,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林的最大雪积累量分别减少了26.08%和5.43%。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林及林外草地的积雪层密度无显著差异。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林的融雪速率分别为1.52,2.05mm/d,均小于林外草地,但差异性并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林分别截留降雪量达24.02(占总降雪量的27.27%),5.43mm(占总降雪量的6.16%),且云冷杉红松林截留降雪量明显高于白桦林,这表明云冷杉红松林对于积雪和截雪过程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生长状况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土层进行比较,并对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及与林下植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对云冷杉林死亡程度响应不同,0-15 cm土壤酶活性变化最为显著,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减小,且对云冷杉的死亡响应程度减弱;5种土壤酶活性对云冷杉死亡程度响应表现不一,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死亡程度的加大对云冷杉死亡率响应较最大,而转化酶、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随云冷杉死亡程度的增加下降较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对云冷杉林死亡程度的响应较大,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与重度及极重度死亡样地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5种酶活性均与有机质、速效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云冷杉林死亡率增加,其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亦呈增加趋势,随着云冷杉林死亡程度的增加林下灌木层多样性增加,而林下草本层的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林下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4.
选择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林分类型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通过量雪槽、量雪桥、量雪器测定林内外降雪和积雪的深度、密度及雪水当量,进行了林分内外降雪、积雪和融雪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云冷杉林的截雪量最大,积雪保存率最高;云冷杉红松林的截雪量和保存率次之,白桦林最小;林外草地最大积雪厚度最高,其次为白桦林,再次为云冷杉林及云冷杉红松林;林内外积雪融化时间均在2月初,3月中旬积雪消融速率加快,其中常绿的云冷杉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融雪持续时间可达60d,较林外草地和落叶白桦林多延长5~20d;另外,林内的降雪和积雪密度大多均小于林外(平均为0.113g/cm3),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林分内外及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雪水文过程具有明显差异,森林对降雪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并可延长积融雪过程,特别是常绿针叶林,其原因除受叶面积指数或郁闭度的影响外,可能与冠层结构、气候变化、地形因素和积雪性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元宝山冷杉和资源冷杉于近年在融水县和资源县寒冷潮湿高山首次发现,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南方植物分布的新纪录,为高山营林增加新树种,且为南方古代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变及古气候、古地理提供了资料。这两新种冷杉间木材区别:元宝山冷杉晚材带淡红褐,树脂气较淡,管胞较短小,树脂细胞管胞型,数少,胞腔树脂量稀,射线细胞水平壁薄于垂直壁,交叉场纹孔1—3个常1—2个。这两种冷杉与其他冷杉木材构造区别:生长轮微波形,明显,在径面射线中具红黄色斑点,射线薄壁细胞水平壁无凹痕,垂直壁无节状加厚。两者材性特点:密度轻软,生长轮狭而晚材率小,弦径干缩比小至中。元宝山冷杉木材质量系数高,强度性质中,强重比除硬度、抗劈力低外,其余为中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抗拔法进行了冷杉根系抗拉强度的实验研究,得出抗拉法可以用于对冷杉根系抗拉强度进行检测,通过采用多种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比较,求得最佳冷杉根系侧强曲线公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影响冷杉根系侧强曲线的因素,其中冷杉根系的根径和根长为影响其侧强曲线的主要因素,根系的抗拉强度的大小是根径与根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生态功能。通过对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CWD贮存量与特征的调查,初步探讨了贡嘎山不同年龄结构峨眉冷杉林CWD的形成与来源,提出了按其组分和分解等级对CWD进行分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贡嘎山峨眉冷杉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以及冬瓜杨与峨眉冷杉混交林内CWD贮存量分别为91.75、71.72、50.45和29.03t/hm2。  相似文献   

8.
刘寿坡  李德融 《土壤学报》1964,12(4):471-473
1955年-1961年我们先后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云岭、沙魯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等地进行了森林土壤的调查研究,累积了一些资料。这些山体的上部均有冷杉林分布。由于生态环境上的差异,不同种类的冷杉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論述西南林区冷杉林下的土壤形成问题时,必须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論。只据一两个点的调查资料或几个土壤分析结果,企图全面的概括西南林区冷杉林下极其复杂的土攘形成过程问题,无疑是不够确切的。  相似文献   

9.
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区土壤CO2排放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罗辑  杨忠  杨清伟 《土壤学报》2000,37(3):402-409
在植物生长季对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区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排放CO2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三种类型土壤CO2排放存在着显著差异,峨眉冷杉滨替林采伐迹地土壤呼吸强度最高,达5.89μmol/m^2sCO2,在各月份中高低依次为9月>8月>6月>7月>5月>10月>11月;峨眉冷杉林土壤呼吸强度次之,为5.76μmol/m^2sCO2在各月份中高低依次为8月>7月>9月>6月>5月>10月>11月;峨眉冷杉演要替林土壤呼吸强度最低,为3.26μmol/m^2sCO2在各月份中高低依次为5月>7月>8月>6月>9月>10月>11月,观测的各种温度指标对土壤CO2排放有明显的影响,分析表明,近地表气温对峨眉冷杉林采伐迹地和演替林土壤CO2排放影响最大,10cm和5cm深地漫地峨眉冷杉土壤CO2排放影响最大,根据观测的土壤品种月平均值计算出土壤CO2排放的通量估计值,峨眉冷杉林采伐迹地土壤CO2排放为223.91kg/hm^2d,峨眉冷杉林土壤排放为218.48kg/hm^2d,峨眉冷杉演替林土壤CO2排放为123.76kg/hm^2d.  相似文献   

10.
遮荫对百山祖冷杉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百山祖冷杉对光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意义,通过模拟阳坡和阴坡光环境,研究了遮荫处理对百山祖冷杉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导致百山祖冷杉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比叶重降低。全光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遮荫下正午光合速率未下降而呈平稳状态;全光下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日均净光合速率高,而遮荫下光能利用率高;无论全光下还是遮荫下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之间均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且显著正相关。遮荫导致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叶绿素a荧光参数Fv/Fm和Fv'/Fm'增加,叶绿素a/b降低。综上,百山祖冷杉是一种适应于阳生环境又具有较强耐荫性的植物,通过降低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比叶重以及叶绿素a/b,增加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PSII有效光量子产量,可增强其在弱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本研究结果为人工驯化或恢复百山祖冷杉种群选择适宜光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程伯容  张金 《土壤学报》1991,28(4):372-381
为了研究长白山针叶林下土壤淋洗液及土壤性质,我们于1987年6-9月,在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带各个标准地进行定位研究。在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标准地,收集了大气降水、林内降水及土壤的淋洗液,均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红松云冷杉林标准地,其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后都稍有酸化作用;(2)在红松云冷杉和岳桦云冷杉标准地,其0层的淋洗液酸度大,有机酸含量高,Fe和A1均从A1层淋洗下来,并在其下的淀积层(B)淀积,0 A1层养分淋失量(公斤/公倾/年)为:钾1.2-1.6,钙2.2-4.6,镁0.5-0.9,有机碳35.4-43.9,全氮0.6-0.7;(3)土壤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带土壤,具有不同程度的灰化过程,其中杜香落叶松林下土壤具有明显的灰化淀积层,在分类上可属灰土。  相似文献   

12.
对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人工云冷杉林、人工兴安落叶松林、人工红松林三个群落的土壤革螨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土壤革螨24种,216只。其中优势种2个,常见种11个,稀有种11个。人工红松林土壤革螨种类和数量最多,人工云冷杉林的次之,人工兴安落叶松林的最少。平均密度为2400个m-2。土壤革螨栖息层次的表聚性很强,组成成分以人工云冷杉林和人工红松林的相似性最大。文中采用多个群落D IC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土壤革螨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尖长苞冷杉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处于易危状态.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理论为基础,编制色季拉山阳坡、阴坡及总体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分别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率曲线,以及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甬数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并分析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在阳坡、阴坡及总体的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均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下降趋势,生境对种群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影响,幼苗死亡率阴坡大于阳坡,老龄个体死亡率阳坡大于阴坡;生长在阳坡种群的存活曲线属Deevey-Ⅱ型中的B3亚型,生长在阴坡种群的存活曲线属Deevey-Ⅲ型,总体种群的存活曲线也属Deevey-Ⅲ型;三个生命表中引入的几个函数都能较好地说明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该资源的管理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两种亚高山林分枯落物层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对比了岷江上游岷江冷杉林和川滇高山栎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凋落呈现多峰型,凋落高峰出现在6月,8月和10月;而岷江冷杉林凋落则为双峰型,凋落高峰出现在10月份和1月份.川滇高山栎林的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现存量分别为4.00 t/hm2.6.77 t/hm2和14.43t/hm2;而岷江冷杉林的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现存量分别为1.14 t/hm2,7.40 t/hm2.11.99t/hm2.川滇高山栎林和岷江冷杉林枯落物总最大持水量为分别为(60.23±11.82)t/hm2和(66.79±24.05)t/hm2.两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持水量(mm)与浸水时间(h)呈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01).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顺-冷杉醇合成基因NtCPS2对烟草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烤烟品系8306、8306B(纯合突变植株T3代)、新豫烟11号(MSK326×8306B)和烤烟品种MSK326、豫烟11号(MSK326×8306)为试验材料,比较其顺-冷杉醇、赤霉素、脱落酸含量及相关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光合参数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 相对表...  相似文献   

16.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特定生态环境下植被的演替动态,使之成为全球变化的敏感性区域之一。本文通过原位模拟升高温度2(±0.4)℃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升温和升高CO2浓度对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还与冷杉的种植密度有关。同时,冷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升高温度和CO2浓度的响应还随着时期而发生变化。另外,遮荫处理也会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原位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酶对升高温度和CO2的响应并非简单的提高或者抑制,不同时期、不同密度以及与非根际环境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反应差异很大,可能涉及的土壤学和生态学过程十分复杂,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却迹地植被原生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逊  熊尚发 《山地研究》1995,13(2):109-115
海螺沟冰川末端前,近2000m冰川退却迹地植被原生演替经历了:裸地-草本地被、柳-沙棘-水冬瓜、水冬瓜、云冷杉-桦-杜鹃及云冷杉五个发展阶段。据树木年轮推测,170年来冰川末端位置变化显著。植被发展过程、冰川退却速度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与冰川退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比,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主要森林群落枯落物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四川卧龙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通过野外收集与室内浸泡法,研究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及灌竹林3种典型亚高山森林群落类型的枯落物量及其持水特性的动态变化,目的在于为岷江地区天然林保护与林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一年中,3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蓄积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10.00-25.20t/hm^2,在生长初期(5月份)和生长盛期(7月份),其顺序为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灌竹林,在生长末期(9月份),其顺序为川滇高山栎林〉岷江冷杉林〉灌竹林。2)3种森林群落类型不同时期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均表现出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3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最大饱和持水能力均较强,表现为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灌竹林。3)3种森林群落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分别呈对数和幂函数关系,浸水前期的枯落物吸水速度变化最快,在0-5min达最大值,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4h后吸水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小兴安岭两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采样分析了云冷杉红松林与椴树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林型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一致,均自上向下逐渐减少;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云冷杉红松林 < 椴树红松林,同海拔高度变化(云冷杉红松林 < 椴树红松林)一致(仅10—20 cm土层,云冷杉红松林的两个因子高于椴树红松林,但差异不显著),两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两种林型间土壤活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的差异在不同土层无一致的规律性;两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氮、C/N之间为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  相似文献   

20.
探究色季拉山典型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为气候变暖下碳循环机制分析奠定基础。对色季拉山高山林线附近北坡杜鹃、急尖长苞冷杉、急尖长苞冷杉×杜鹃混交林和南坡杜鹃、方枝柏×杜鹃混交林、方枝柏SOC含量与土壤SOCD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色季拉山高山林线南、北坡土壤SOC含量与SOCD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极显著或显著减小,且其SOC和SOCD分布均具有"表聚效应";混交林SOC、SOCD均大于纯林;土壤深度与SOC总含量和SOCD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