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红松种子雪藏和沙藏、红松留床苗覆锯沫子和草碳土等不同处理方法对红松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种子的沙藏和雪藏对苗木的高生长和径生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分析了红松播种留床苗、移植苗、嫁接苗和容器苗四种不同造林苗木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应选择移植苗作为低成本造林苗木,其中苗龄为2-2的移植苗苗木质量最佳。采用红松容器苗嫁接培育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红松苗的经济效益,但造林成本较高,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红松换床育苗培育年限较长、费工、占地,所以目前各地多采取留床育苗。红松播种一般每亩播种量都在400斤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每亩当年可产幼苗20万株左右。经过二年留床之后,满三年生时每亩只能产合格成苗8万株左右。大约有60%的幼苗,在二年留床过程中由于生存竞争而被淘汰。三年留床合格成苗,虽然苗高、地径都达到了出圃标准,但生长纤弱、径高比小、根系不健全(见照片1),所以造林成活率很低。我场在1979年利用红松留床苗造林,因苗木质量不好,成活率仅有50%左右。  相似文献   

4.
红松播种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对红松育苗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松育苗最佳播种期为地表5cm深处温度高于10℃,培育2年生播种苗的播种量为0.5 kg/m2、培育3年生留床苗的播种量为0.34 kg/m2,大粒种子出苗早并且苗木整齐,每天15:00浇水对苗木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5.
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山河屯林业局,红松在床苗越冬过去多采用传统的全床覆盖防寒土方法,但其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主要是用土量多、用工量大、成本高,而且还容易损伤苗木。通过对红松在床苗越冬若干次防寒保护措施的研究试验,发现遮阴网防寒方法较科学,具有方便实用、成本低、苗木损失少、便于苗圃作业等优点,值得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红松留床苗的生理干旱,多出现在秋旱、冬雪少的年份,如果越冬防寒管理不当,发病更为严重。此病在撤除防寒物后开始呈现病态,发病时,针叶由梢开始变黄,逐渐全部针叶绿色减退,枝、叶抽皱,顶芽  相似文献   

7.
国营宽甸县太平哨林场苗圃从1958年开始培育红松苗,对二年生留植苗,每年都在5月上旬进行第一次追肥,5月下旬第二次追肥,其追肥方法,每10m~2用硫铵0.5斤,先用清水50斤溶化后喷在床面上,再用120斤清水喷苗,这种常规追肥方法,不仅费工费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留床苗不同密度与苗木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在孟滦林管局八英庄苗圃监测了 2 a生落叶松留床苗不同密度与高、径生长和径高比的关系 ,1994~ 1996年又在龙头山苗圃也做了不同密度的留床苗试验 ,结果近似。为提高苗木质量 ,确定合理留苗密度 ,指导生产 ,应用于生产有较大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五台山森林经营局通过对落叶松切根换床苗的育苗、造林连续7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切根换床苗比留床苗根系发达、顶芽饱满,对环境适应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且可减少抚育次数,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10.
在五台山森林经营局通过对落叶松切根换床苗的育苗、造林连续7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切根换床苗比留床苗根系发达、顶芽饱满,对环境适应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且可减少抚育次数,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为了做好香榧瘿螨(Eriophyes sp.)的防治工作,通过对香榧瘿螨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香榧瘿螨在松阳1年发生5~9代,通过吸食枝叶质液,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危害香榧。全年有5—7月、9—10月2个高发期,用洗衣粉加尿素或洗衣粉加机油配制成"洗尿合剂"和"机油合剂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同时介绍了哒螨灵、阿维菌素、绿颖等的防治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松苗立枯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泡底土、非耕作层土、草炭、落叶松干叶混锯末、牛粪水5种材料做覆土盖种的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樟子松苗立枯病效果最好的是松干叶混锯末小区,其次是泡底土小区;防治红松苗立枯病效果最好的是泡底土小区,其次是草炭小区。同时,这几种覆土材料对苗木的苗高、地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池杉幼苗移栽解决了播种苗出苗不齐,断苗,间苗浪费,以及1年生苗移栽出辅周期长,留床苗造林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的问题,于播种当年4月下旬至5 旬进行移栽,成活率达到98%,当年地径生长比播种苗显著增加。用此法培育大苗,可以2年出辅,苗木质量与3龄移栽苗相同而优于留床苗,[造林成活率分别比3龄移栽苗,2龄和3龄留床苗高1.8%,8.3%和11.6%。  相似文献   

14.
最近从甘肃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获悉,今年全省剩余各类应出圃苗木15亿株,除部分针叶树用于培育大苗外,部分作为留床苗保留下来,目前留床苗达到7333.3hm^2。预计明年将有3.8亿:株苗木失去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松植苗造林一般多为秋起苗、春造林。但红松苗木在越冬贮藏阶段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根部霉烂或苗木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着采取春季现起苗、现造林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造林成活率平均每年达到90%以上,最高的达到96%。红松现起苗、现造林的成活率之所以高,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春起苗木保持着旺盛的生机。红松苗原床覆土防寒越冬时,苗木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土壤结冻前,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减少,苗木的呼吸作用也在逐渐减弱;翌年春…  相似文献   

16.
1987年和1988年,经用6种引诱剂对黄脊竹蝗的成蝗进行了趋性试验,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对尿粉合剂、盐粉合剂、尿素粉合剂有一定的正向趋性,但以尿粉合剂的正向趋性最大,可作为成蝗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红松疱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引起的传染枝干部病害,主要危害二十年生以下的红松林。该病在黑龙江省和我省本溪、抚顺、丹东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一九七五年统计,本溪和抚顺地区红松幼林的发病面积高达二万亩左右,严重地块的发病率达60%以上,病株死亡率高达40%左右,目前正在迅速蔓延。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林业,防治红松疱锈病已成为当前迫切任务。我所(草河口试验林场)于一九五八年开始对红松疱锈病进行调查和观察,在防治试验方面曾先后应用过升汞、石硫合剂、五氯酚钠、二硝基磷甲酚、氨基磺酸钙、敌锈  相似文献   

18.
红松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了探讨红松苗分级造林的效果,于1973年春进行了红松苗分级造林试验,现将栽后五年的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苗圃造林苗(日本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病害早期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通过不同药剂配比的防治对比试验,探索了科学合理的用药与配比以达到培育丰产壮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优良园林树种红果罗浮槭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果罗浮槭的1年生苗和留床苗与移植苗的对比研究,1年生苗平均高可达到51.13cm,平均地径可达到0.671cm;4年生留床苗平均高可达到295.8cm,平均胸径1.778cm,平均冠幅86.7cm;4年生移植苗平均高257.9cm,平均胸径1.436cm,平均冠幅77.9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