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稻鱼共生是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广的一种农业模式,此项技术是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稻鱼共养,增加收入。受到此模式的启发,我们于2003、2004年在花溪区进行了鱼莲共生模式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鱼类:以草食性鱼类为主,配部分鲤鱼,鱼苗重约50 g/尾。莲种:藕莲品种为鄂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庆元县大力推广稻耳轮作、秸秆还田、冬闲田绿肥种植、稻鱼与稻螺共生种养模式、猪—沼—果(菜)三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等多种轮作技术与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期促进庆元县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稻田养殖鱼蟹的生态原理及国内外发展情况,论述了发展该模式的意义,并总结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发展鱼蟹生态共生模式的关键技术,包括生态条件、鱼蟹田间工程、水稻栽培、鱼蟹苗入田、鱼蟹饲养、稻鱼蟹共生田水位管理、水稻病虫害防治、鱼蟹病防治和安全防范、鱼蟹捕捞等,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鱼共生绿色防控单季稻病虫害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稻鱼共生对单季稻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对稻鱼共生和非养鱼纯种单季稻处理模式下,单季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田稻飞虱等虫害的发生情况及田纹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非养鱼纯种单季稻处理相比,稻鱼共生处理能够显著减少上述3种害虫的感染数量,降低田纹枯病的发病率,提示稻鱼共生是一种有效地单季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稻鱼共生结构,探寻解决稻鱼共生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法,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采用理化因子测定及数据分析法,测定了稻田土壤理化因子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使用采样测定法及生化指标对比法测定了稻鱼共生对双极水稻群体及本地鲫鱼产量的影响。最后分析稻鱼共生的生态效益,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物质循环速率,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的生态效益,应用优化后续的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生技术种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顺荣  陈海云 《农技服务》2012,29(8):966+968
总结了"稻+鸭+萍"、"稻+鸭+萍+鱼"、"稻+鸭/牧草+鹅"3种稻鸭共生技术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阐释稻鳖共生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稻鳖共生田(RT2)、5年稻鳖共生田(RT5)和8年稻鳖共生田(RT8)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比分析不同应用年限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结果】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明显提高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H,5年稻鳖共生田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P<0.05,下同),8年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以5年稻鳖共生田最高,8年稻鳖共生田最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为RT5处理>RT8处理>RT2处理。各样本检测到的细菌类群隶属于51门136纲192目337科557属和113种。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不同年限的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物种均匀度上,RT2处理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RT8处理则仅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4种菌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可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维持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增加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扩大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形成更稳定的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稻鱼共生,顾名思义是指稻鱼在同一环境中同时生长,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其特点是在稻田里养鱼,以稻田杂草和害虫为鱼饵,再以鱼粪为水稻肥料,形成"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青田稻田养鱼具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先民利用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并诞生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青田鱼灯"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三都县申报实施了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并以项目为纽带、以培训为手段、以示范为带动、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抓好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为探索了解不同鱼苗投放量对稻鱼共生效益的影响,以寻求效益最大化、技术规范化,为指导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规范,在2016年的水稻绿色增产增效项目实施中特安排了不同鱼苗投放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鱼菜共生种养一体模式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规模的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可靠的商业模式。鱼菜共生技术革新性强、可持续发展、产量稳定,尤其是在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有污染风险等开展传统农业有困难的地区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设施化,有效减少肥料使用量,在稳固蔬菜产量、维护粮食安全方面有突出贡献。小规模鱼菜共生系统以家庭为运营单位,有着建设先例丰富、施工简单、管理难度低、投资回报高等优势,适合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郊农业生产形态。城郊小规模鱼菜共生农场依托城郊交通方便、市场前景大的地理优势,能提高农民纯收入,培育新型高技术职业农民,为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致富路。本文以兰州市城关区三营村鱼菜共生试点为例,分析了鱼菜共生种养一体模式在高海拔干旱地区的具体应用,介绍其运行设施和模式、经济优势、社会效益,指出该试点存在的困难和瓶颈,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大面积实施稻鸭共生技术地区的稻田表面水和周围流域河水以及水生生物相。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田的表面水的EC、COD、T-N等值与传统栽培田水质相比普遍增高,稻鸭共生期间稻田排水易导致水质污染,为了防止周边水质的污染,需要彻底做好水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鱼菜直接共生型模式对叶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用了生菜、甘蓝、叶甜菜、苦苣、菜心5种叶菜,采用浮板种植,进行鱼菜直接共生型模式试验研究.每种叶菜3次重复,每个重复用100棵幼苗,测定5种叶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生菜的综合指标均优于其他4种叶菜.在这5种叶菜中,最适合鱼菜直接共生型模式的叶菜种类为生菜,可用于鱼菜直接共生型高效生产模式,并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情况,介绍了GIAHS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现状,总结了10年来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的经验,提出GIAHS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一升麦子掉鱼苗,红黑数来共百条;早稻花时鱼正长,烹鲜最好辣番椒。"这首清朝诗人徐容丛的《咏田鱼》描绘的就是稻鱼共生的农业生态景观。在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青田农民还保留着"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传统经验,并培育了地方特有品种"青田田鱼",青田田鱼具有食性广、生长快、抗病强、性情温顺、喜集群等  相似文献   

18.
范伟  陈斐 《农家顾问》2014,(4):46-47
<正>"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提高,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  相似文献   

19.
浙江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得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原因。同时,指出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市场问题、产业化问题、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农业文化消失问题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如加强全村生态规划,建立稻鱼共生自然保护区,打造稻鱼生产品牌,适度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浅谈侗族传统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抗风险功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经营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是我国南方侗族传统生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广大侗族地区在承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后,这种现代环境专家正在竭力推崇的"循环农业模式"正在快速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今天的黄岗侗寨,稻鱼鸭共生模式还在稳定地延续着。调查发现,这一独特的生计方式具有抗击自然风险的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