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谢信     
尊敬的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中国蜂业》杂志社:我叫雷志强,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峁洼村沟圈社村民,是贫困户家庭,喜欢养蜂。我是2018年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蜂业》杂志社联合开展向贫困地区50户养蜂困难户赠送种王和《中国蜂业》杂志社活动的受益者。在养蜂过程中,正需要好的种蜂王和科学知识及技术指导的时候,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蜂业》杂志社送来了种蜂王和《中国蜂业》杂志,真是雪中送碳,使我百感交集。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蜂业》杂志社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脱贫致富,使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关爱。您们传递了社会主义的正能量,我要向您们学习,帮助更多愿意养蜂的贫困户,传授给他们养蜂技术,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蜂业》2007年第7期看到王汉生蜂友的批评文章,我表示接受。因为蜂友们和我是一个心情,都是为了养蜂技术的提高和养蜂事业的兴旺。我们国家地域这么大,我更同意王汉生蜂友提出的养蜂技术应因地制宜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杨玉梁 《中国蜂业》2007,58(8):42-42
2007年5月10日,我被单位推荐到济南市的赵宝江先生养蜂场学习养蜂和蜂疗技术。在赵先生处,有众多学习养蜂的书刊,而我却被《中国蜂业》杂志深深吸引。《中国蜂业》杂志内容丰富,具权威性、专业性、全面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一体,这促使我迫切要求单位订阅《中国蜂业》杂志。通过书本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的养蜂和蜂疗技术大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杨玉梁 《中国蜂业》2007,58(8):42-42
2007年5月10日,我被单位推荐到济南市的赵宝江先生养蜂场学习养蜂和蜂疗技术。在赵先生处,有众多学习养蜂的书刊,而我却被《中国蜂业》杂志深深吸引。《中国蜂业》杂志内容丰富,具权威性、专业性、全面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一体,这促使我迫切要求单位订阅《中国蜂业》杂志。通过书本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的养蜂和蜂疗技术大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颜志立 《中国蜂业》2012,(7X):40-41
<正>在那十几年里,我深得《中国蜂业》杂志编辑部黄文诚、李继庸、陈谋、孔凡昌、王彦姿等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最初的困难阶段,这是我终身铭记的。1978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从一所中学调入当时湖北最著名的国营农场养蜂场。在此之前我对蜜蜂十分陌生,连蜂蜜也很少吃,只是在初中上学时曾读过杨溯的散文《荔枝蜜》。到蜂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急找养蜂书刊。十分遗憾,在那个知识匮乏年代,我只得到一本刚邮发不久的当年第一期《中国蜂业》,是双月刊。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找不到前一年的期刊,因为蜂场仅为每个养蜂组各订一本,场部余数不多;每个组都舍不得将以前的《中国蜂业》"割爱"于我,连借阅都困难,我只能紧盯住以后新到的刊期。随后不久,蜂场领导又赠送了一本老版的《养蜂手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3,(6X):14-14
<正>我从1972年开始养中蜂,在初养阶段是一无所知,后来朋友提醒去邮局订了一份《中国蜂业》(当时名为《中国养蜂》)。那时候,还是一本季刊杂志。通过学习,我对养蜂知识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从此与《中国蜂业》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学习,《中国蜂业》成了我学习生活的朋友,养蜂的指南。  相似文献   

7.
关振英 《中国蜂业》2010,61(6):24-24
<正>我开始养蜂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中国蜂业》(原名《中国养蜂》)伴我已有30多个春秋,我无论是在理论基础知识上,还是在管理技术水平上,都不断有所提高,都是《中国蜂业》这位良师益友帮  相似文献   

8.
武保安 《中国蜂业》2012,(7X):15-15
<正>《中国蜂业》编辑你们好:我叫武保安,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岭东村人,现年60岁,从开始养蜂到现在已经有45个年头。《中国蜂业》杂志(原《中国养蜂》),已伴我走过30多个春秋,这30多年的杂志我至今保存完好。杂志使我无论理论知识,还是管理技术上,都在逐渐提高。每次杂志邮来,我都顾不得吃饭、睡觉,一定要一口气看完,好的文章还要细读数遍。她成了我亲密的朋友,忠诚的老师,交流的伙伴;她充实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丰富了我的业余爱好,让我吸取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帮我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为我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帮我排忧解难,伴我一生,助我成功。我和《中国蜂业》的不解之缘还得从头说起。1966年,我刚满16岁,从学校毕业就参加了集体生产队劳动。我们村在一个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当时除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退休职工,今年68岁,爱好养蜂,因没有从师,只能靠养蜂书籍和《中国蜂业》(原《中国养蜂》)为老师。在长期养蜂生涯中几起几落,曾因管理不当,加上治螨时使用了假螨扑,导致40多群意蜂全场覆没。这几年在第一老师《中国蜂业》的指导下,决心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0.
徐传球 《中国蜂业》2012,(7X):51-52
<正>养蜂给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不但使我维持了八口之家的日常生活,还成了孩子们的学费来源。回顾起来,是数千百万"空军"帮了我的忙,是《中国蜂业》使我走向了专业化养蜂的道路。回顾我的一生,从一个严重的肺结核病人到一个年过古稀、快乐健在的老人,是《中国蜂业》(原《中国养蜂》)使我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和蜜蜂结缘1957年,正读高二的我,突然口吐鲜血,咳嗽不止。湖南衡阳市肺科第三医院诊断结果为:右肺有二个中型空洞,为开放型肺结核。医生说我得静养七、八年,我听后感到前途暗淡、非常痛苦,对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曾一度不想活下去了。  相似文献   

11.
刘汉国 《中国蜂业》2012,(2X):18-19
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满族自治县素有"枫叶之乡"之美称。作为"枫叶之乡"的一名养蜂者,我在《中国蜂业》上看到了西联杯"家乡美"征文,这激起了我对昔日养蜂往事的回忆,也让我对今后养蜂事业发展寄予无限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扶贫公告     
<正>2017年《中国蜂业》杂志社与吉林蜜蜂育种场共同开展"扶贫赠王赠杂志"活动。本活动对扶持贫困地区养蜂困难户走上致富之路,带动偏远地区养蜂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蜂农们反映很好。2017年吉林省蜜蜂育种场和《中国蜂业》杂志社继续联合开展"向贫困地区50户养蜂困难户赠送种王和《中国蜂业》杂志的活动"(赠2017年杂志)。请  相似文献   

13.
扶贫公告     
《中国蜂业》2012,(33):16
2013年是《中国蜂业》杂志社与吉林蜜蜂育种场共同开展"扶贫赠王赠杂志"活动的第14年。本活动对扶持贫困地区养蜂困难户走上致富之路,带动偏远地区养蜂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蜂农们反映很好。2013年吉林省蜜蜂育种场和《中国蜂业》杂志社继续联合开展"向贫困地区50户养蜂困难户赠送种王和《中国蜂业》杂志的活动"(赠2013年杂志上旬刊)。请符合扶贫条件者见到"公告"后及时向吉林省  相似文献   

14.
何庆彪 《中国蜂业》2012,(7X):49-49
<正>养蜂业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作用以及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被社会所认同,要怎样发展养蜂业?《中国蜂业》应起核心推动作用,同时呼吁政府部门加快促进和完善对中国养蜂业的支持政策。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村办养蜂场养蜂并有幸结识了《中国蜂业》杂志。在湖北荆州种蜂场蜂具门市部我购得一本1969年的《中国蜂业》杂志,1972年开始订阅。偏僻的乡村加上转地放蜂,每年很难收集到当时一年6期全部杂志,但作为初学养蜂者,其中很多理论的介绍,特别是关于蜜蜂生物学方面的小经验和国外养蜂的报道使我  相似文献   

15.
张新军 《中国蜂业》2012,(7X):38-38
<正>1992年,我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我所在的大别山区将军县红安县熊家坂农场有4个养蜂场,当时养蜂场的蜂产品没有销路,我便回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行业杂志和现代养蜂技术书刊等,开始与《中国蜂业》杂志结下不解之缘。伴随我入行后来,我正式进入了养蜂行业,并组建了湖北省红安县大别山蜂业公司,开始了养蜂业和蜂产品加工研究与开发之路。也是在1992年起,我正式增订了《中国蜂业》杂志,一直到现在,它伴随着我走过了20多年历程。当时,大别山蜂业公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1995  相似文献   

16.
薛运波 《中国蜂业》2012,(7X):36-37
<正>与《中国蜂业》的初次邂逅1978年,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2分之差只好从大学门口擦肩而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能再参加高考,回乡务农当了2年农机手。1980年6月得知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招收养蜂学员时毅然放弃了拖拉机,选择了小蜜蜂,开始了学习养蜂,此时的我还不满20岁。当时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刚刚成立了2年。我和单位都处于养蜂事业的起步阶段。这时候在敦化小牡丹林场非常偏僻的蜜蜂育王交尾场初次见到《中国蜂业》(原《中国养蜂》杂志)1980年第1期,之后我们就结上了不解之缘,她一直陪伴我  相似文献   

17.
我订阅《中国养蜂》的时间不长,只有2年;我养蜂的年限也不长,断断续续养蜂6年。过去学养蜂一靠朋友,二是去书店购买养蜂书籍,现有养蜂书籍10余册。2003年订阅报纸时看到有《中国养蜂》杂志,于是就订了2004全年的杂志,拿到后,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如获至宝。杂志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很多内容过去书籍没有提到。有关蜜蜂生物学、蜂群管理、养蜂机具、蜂业天地、编读往来、问题解答、蜂产品医疗等栏目都是最好的栏目。她给我们养蜂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中国养蜂》教会了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是她使我养蜂逐步走向成熟。举…  相似文献   

18.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07,58(1):42-42
《中国养蜂》更名为《中国蜂业》已一年,这本凝聚着几代编辑人员心血的刊物,虽然只是“蜂业”与“养蜂”一字之改,却改出了蜂业人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蜂业》2019年第6期《谈谈建立在达尔文理论基础上的养蜂法》文章中,第一句说:"从自然选择的进化角度来理解蜜蜂生物学是我们应具备的最基本观点,但这种观点很少应用于养蜂管理中。采用进化学的观点来认识养蜂并将其用到养蜂生产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蜜蜂病害发生与发展规律,最大限度提高养蜂水平,增加蜂产品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养蜂生产中。"  相似文献   

20.
张传盈 《中国蜂业》2013,(3X):13-13
<正>尊敬的社长:我是一名退休已5年整的教师,现年66岁。我从17岁开始养蜂(1964年6月),至今已经有49个春秋了。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岁月中,《中国蜂业》以及改名之前的《中国养蜂》对我的养蜂事业起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了我几十年养蜂事业的顺利持续发展。我从1972年开始订阅贵杂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有很多人订阅了杂志报纸,也许会出于工作繁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的耽搁,不一定保证期期都能认真阅读。与这些人不同,我订阅的杂志每一本每一篇都要认真研读,我也因此吸收并记载了许多养蜂专家、师傅们的先进经验,不仅应用于自己的养蜂实践中,我还帮助过一大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