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舟蛾赤眼蜂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closteraePangetChen)是淮北地区自然界的优势赤眼蜂种之一,于70年代首次发现。多年来我们对该蜂的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舟蛾赤眼蜂主要以柳毒蛾卵为越冬寄主。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  相似文献   

2.
安徽阜南县生防所经过多年研究,初步明确了舟蛾赤眼蜂寄生于柳毒蛾卵内,以预蛹态自然越冬。从1974年以来,应用舟蛾赤眼蜂防治豆天蛾、玉米螟、稻苞虫等,计5  相似文献   

3.
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寄主范围广,治虫效果好,大田放蜂防治玉米螟、豆天蛾、棉铃虫、稻苞虫、收效显著,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赤眼蜂。据调查,在淮北地区,该蜂主要以柳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在淮北一年二代)卵为越冬寄主,其寄生的高峰期为十月上、中旬(昼夜平均气温17.1~18.4℃),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辽宁等地,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第1~3代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人工繁殖释放后,玉米螟卵被寄生率达94.09%,玉米被害株率仅为8.2%,防治效果良好。据北京和辽宁试验,玉米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柞蚕卵,仅可寄生于米蛾卵中。为扩大人工繁殖寄主的范围,我们试验用蓖麻蚕卵进行繁蜂,获得了成功。现简报如下。蜂种来自北京市农科院,原寄主为米蛾卵。蜂种于1979年12月27日羽化雌蜂518头,雄蜂243头,当即接种于蓖麻蚕蛾剖腹卵中,供试卵727粒,结果卵寄生率为21.45%(156粒),子代蜂发育历期15天(12月27日~1月11日),羽化率为85.25%(143粒),平均每卵出蜂16.07头,其中雌蜂占80.85%,子代蜂寿命为7天。以后用蓖麻蚕产出卵继续繁殖,经第二、三、四代,寄生率逐渐稳定和提高。现将第四代寄生情况列入表1。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发育的外环境及其出蜂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自然群落常是分散的,在田间、林区和果园等地飞翔活动,寻找寄主卵,利用其产卵针管产卵寄生于许多种害虫卵内,使害虫卵的胚胎不能发育,从而取得消灭害虫的效果。赤眼蜂卵在害虫卵内进行胚胎发育,然后经过幼虫期、予蛹期和蛹期,生长发育到成虫,羽化后的赤眼蜂咬破寄主卵卵壳,从出蜂孔中爬出来,进行其成虫期的活动。由此可见寄主卵就是赤眼蜂发育的外界环境,也就是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小生态环境。近年野外调查研究已证实杨雪毒蛾(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  相似文献   

6.
1975年在芜湖市郊发现一种蝶蛹寄生蜂,风蝶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对菜粉蝶蛹寄生率很高。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1.生活史据六年来在芜湖市郊野外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该蜂11月上旬以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进入蛹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均有羽化的成蜂出现。一般羽化后经20分钟即行交尾。交尾后12小时即可产卵。雌蜂产卵于即将化蛹的老熟菜青虫体内。被寄生的菜青虫仍即化蛹。卵期1—2天。幼虫在寄主蛹内吸取汁液。3—5天后寄主组织被破坏而致死。幼虫食尽寄生体内全部营养物质后便化蛹,  相似文献   

7.
荔枝泥蜂透翅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研究,对荔枝泥蜂透翅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基本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生活史。此虫在广西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寄主蛀道内越冬,4月下旬至6月初为成虫羽化期,5月至6月上旬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卵孵化期。提出了荔枝泥蜂透翅蛾的初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福建果树新害虫——桃小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福建首次发现桃小食心虫严重蛀害李果,是福建果树害虫新记录。1990-1993年的研究表明,该虫在福建永泰李产区1年主要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卵期7.7天;幼虫期长达10个月左右;蛹期13.4天;雌蛾产卵前期4.6天,产卵量81.2粒;雌蛾奉命11.4天,雄蛾9.7天。4月中旬为越冬幼虫出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5月上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孵化蛀果盛期。第一代少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米蛾卵为寄主的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6℃,相对湿度83~86%条件下的羽化历时为7.5天,羽化后1天内为羽化高峰期,羽化期内前3天为羽化盛期,其羽化数量占总羽化量的88.77%。羽化雄蜂率平均为26.68%。在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期喂蜜补充营养条件下,其寿命延长1~2天,每头雌蜂平均产卵量提高5~15粒。雌蜂寿命为O.5~7.5天,平均寿命为3.6天。雄蜂寿命为O.5~5天,平均寿命为2.4天。羽化后3天内雌、雄蜂死亡率分别为52.5%和84.4%。除7.5%的雌蜂不产卵外,每头雌蜂产卵量为1~111粒,平均为55粒。其产卵期为0.5~7天,羽化并接种后12小时内为产卵高峰期,占总产卵量的62.25%。同时发现玉米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寄生6~9小时即可产出体内绝大部分的卵量。  相似文献   

10.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两个品系的寄生行为是有影响的。尽管两种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繁蜂寄主 ,但用米蛾卵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比用麦蛾卵繁蜂更好。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在米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分别为 75.90粒和 67.00粒 ,明显高于在麦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用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 ,将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各 20头进行5d的逐日寄生试验 ,结果表明 :每日平均的寄生卵量、子代羽化率、子代发育历期以及子代性比均随寄生日期的推延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在国内分布广泛,食性杂,主要为害枣类、芝麻、月季花、桑等。该虫1年发生3代,主要以成虫在松、柏树上越冬,部分以卵越冬。用辛硫磷、杀灭菊酯、1605等农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乔旭 《中国生物防治》2011,27(2):280-283
广肩小蜂Eurytoma sp.是花椒波瘿蚊Asphondylia zanthoxyli bu & Zheng的重要寄生天敌.广肩小蜂1年发生3代,以蛹在花椒波瘿蚊为害形成的虫瘿内越冬.第2年花椒发芽后在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第2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成虫产卵于花椒波瘿蚊幼虫为害后形成的虫瘿内;孵化后外寄生于花椒波瘿蚊幼虫,将寄主幼虫吃光后化蛹.越冬代寄生率达48.39%,第2年花椒发芽前剪除虫瘿枝可有效保护广肩小蜂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发生规律及产卵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 et Lu在青岛地区的发生情况,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踏查法调查该虫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寄主范围,并采用套网袋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其年生活史及成虫产卵习性。结果表明,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寄主有27种,其中木本植物25种,草本植物2种。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春天5月初孵化,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7月1日至8月10日;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9月23日至12月4日。第1、2代卵的高峰期分别出现于7月25日和10月30日。成虫产卵对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具有明显的嗜好性,且喜将越冬卵产在东向和南向枝条上,不仅可产卵于新生嫩枝,也可以产卵于叶片主脉。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青岛乃至山东地区山东广翅蜡蝉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云南锦斑蛾Achelura yunnanensis是近几年在云南樱花Cerasus serrula上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本文通过林间调查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首次明确了云南锦斑蛾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云南锦斑蛾在昆明地区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将卵散产于寄主植物树干的树皮缝或皮孔处,卵期15~17 d,6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多为8龄(44%)、9龄(47%),少数10龄(9%)。低龄幼虫食量较小,高龄幼虫食量大增,有吐丝下树转移为害的习性。9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小枝或枯枝落叶层结茧越冬,越冬期长达6个月。成虫飞翔能力弱,具有较弱的趋光性。  相似文献   

15.
玫瑰瘿长尾小蜂( Torymus bedeguaris )为中国新记录种, 是玫瑰犁瘿蜂的主要天敌之一, 单寄生, 其生活史与玫瑰犁瘿蜂吻合性极好, 寄生率最高可达94.0%, 平均寄生率为78.6%; 在兰州一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玫瑰犁瘿蜂虫瘿内越冬, 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 7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 雄虫先于雌虫羽化, 雌雄比为2.2∶1。  相似文献   

16.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番茄青枯病发病严重田块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高效拮抗菌株,命名为W12和W118,经16SrDNA基因鉴定均属芽胞杆菌属;用PCR扩增的方法扩增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结果表明W12和W118含有合成bacillomycin、iturin和fengycin三种抗生素的基因;将2株拮抗菌用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混合菌株防控效果最好,3次灌菌后防控效果达到62.3%,单独施用菌株W118较单独施用W12防控效果好,3次灌菌后防控效果达到56.7%。  相似文献   

17.
红尾追寄蝇是马尾松毛虫幼虫期的重要寄生天敌,主要寄生5~6龄松毛虫,第1、2、3代松毛虫寄生率分别为21.37. 44.95和0.71%。该蝇在湖南年发生5~6代,以蛹在土内越冬。95%以上的卵产于寄主胸足上,每寄主体上的着卵量为1~33粒,最多出蝇11头。当着卵量在7.5~20粒时,寄主陆续在幼虫和蛹期全部死亡;2.5粒时有3%的寄主仍能存活。寄蝇种群数量变动与当年5月气温成正相关,与7年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叉斑巨齿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武汉地区叉班巨齿蛛以成蛛和幼蛛越冬,一年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一代平均75天左右,第二代49天左右,第三代45天左右,第四代66天左右。 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雌蛛有护卵习性。单头产卵袋数最多11个以上;每个卵袋平均卵数为134粒,最多有277粒。单雌平均产卵量883粒,最多1,261粒,平均孵化率70%左右。  相似文献   

19.
矢尖蚧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矢尖蚧蚜小蜂在重庆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幼虫越冬。田间虫口7月上旬至翌年8月发生最多,9月中旬和11月中旬为高峰期,每叶虫口分别为14.3和15.7头。但是,寄生率高峰出现在7月,达70%;其次为9、10月。寄主越冬期间寄生率仍达17~25.6%。为了保护天敌,建议柑桔园喷洒农药防治矢尖蚧,以在蚜小蜂发生量少的季节(5~6月)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