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为了解新疆北疆地区硬蜱携带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现状,选择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设计嵌套式引物,建立了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伯氏疏螺旋体套式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2018—2019年在新疆北疆6个地区采集的硬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带菌率检测。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15.17%(81/534),其中青河县阳性率最高,达23.64%(26/110)。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及重视北疆地区莱姆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动物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 LD)是由蜱叮咬传播的一种动物源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新发现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1975年Strer在美国康涅狄克州莱姆镇从一些“少年红斑性关节炎”的儿童中发现了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畜共患病。1977年耶鲁大学的学者描述了该病的全部临床表现,1980年将该病命名为莱姆病。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4.
李希强 《动物保健》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5.
李希强 《兽医导刊》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6.
吴代圣 《内蒙古畜牧科学》2010,(11):171-171,177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分布广泛,能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对莱姆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兔疏螺旋体病 疏螺旋体病亦称莱姆病,是由经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以叮咬性皮损、发热、心肌炎、脑炎和关节肿胀疼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莱姆病(lyme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有慢性游走性红斑(ECA),同时伴随发热多汗、头疼、颈强直、肌疼、关节疼等症状。通过对该病的现状的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开展有关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内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由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新发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播。该病分布广泛,全世界至今已有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了该病,而且发病区域仍在继续扩大,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自从1986年调查发现东北林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以来,现已证实29个省(市、区)的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并从病原学上证实其中至少有19个省(市、区)存在该病的自然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动物宿主的调查证实,牛、马、羊、狗、鼠等均存在莱姆病感染,不同地区及不同种动物莱姆病感染存在较大差异。论文从莱姆病的病原分类、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传染源和分子生物学等几方面阐述了莱姆病在中国的流行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莱姆病的流行及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以蜱作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e,Bb)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分布广泛,能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对菜姆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我国已有的4种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以进一步阐明莱姆病在中国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通过筛选扩增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获得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用于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PCR方法,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07 bp。该方法可检测出10 pg的阿氏疏螺旋体(Ba)、1 pg的伽氏疏螺旋体(Bg)和0.01 pg的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b)的3种不同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的OspA基因组DNA,表明其敏感性较好,适用于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状况的调查。本研究从我国7个省采集到的667只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类鉴定表明这些蜱分属革蜱属、血蜱属、牛蜱属和扇头蜱属。PCR检测所获数据表明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4%(10/264)、6%(11/137)、31.4%(59/185)和31%  相似文献   

13.
蜱传性疾病--莱姆病螺旋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姆病是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病,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可使皮肤、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受损。本文综述了莱姆病螺旋体的形态、种下分类、生化特征、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研究进展蔡宝祥(南京农业大学210014)莱姆病(Lymedisease,简称LD)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简称Bb)引起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此病首先由Steere[1]于1975年在...  相似文献   

16.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地理环境、媒介物种、宿主动物等有密切关系。目前伯氏疏螺旋体分型方法主要有血清学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分型。本文主要对伯氏疏螺旋体的国内外分型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莱姆病(Lyme Dl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以硬蜱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由于本病最初(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故名莱姆病。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莱姆病在我国也有广泛的分布,至少有23个省、  相似文献   

18.
莱姆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一种经硬蜱传播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及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受损的疾病,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和肢体瘫痪。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许多地区是该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莱姆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莱姆病的病原体,因其培养周期长、抗原结构复杂给莱姆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对莱姆病病原体的直接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一些新的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通常以硬蜱为传播媒介,在人和动物中广泛流行,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文就莱姆病的病原、流行概况、传播媒介及动物感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防制措施作了概述。1975年,Steere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现了一种儿童中罹患的特殊的关节炎,由于最初在莱姆镇发现,故名莱姆病。1982年,Burgdorferi和Barbour从硬蜱体内分离出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蜱及蜱传病的防控新策略,了解病原与媒介硬蜱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对长角血蜱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影响进行了研究。将不同浓度梯度的伯氏疏螺旋体显微注射到长角血蜱体内,分不同的时间段提取蜱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蜱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对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HLcyst-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3(HLcyst-3)、卵泡抑素(FRP)、凝血酶抑制剂(Hemalin)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存在时间和剂量相关性,感染后第4天显著诱导了长角血蜱HLcyst-1基因的表达,抑制了Hemalin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