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最为主要的沟道工程,具有滞洪、拦沙、蓄水、淤地等多重功能.众多淤地坝组成的坝系,在拦截泥沙、淤地增收、蓄水滞洪、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可发挥显著效益.本文通过对永和县川口小流域片坝系效益的全面分析,可为全省淤地坝的效益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称钩河流域坝系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动态监测、拦沙蓄水监测、坝地利用及增产效益监测、坝系工程安全监测。通过监测工程的实施,准确评价坝系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市今后建设安全运行、相对稳定的小流域坝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提高坝系及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和生产的水平,保证坝系工程整体质量与效益的全面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3.
2007年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的"小流域坝系监测评价技术研究"项目选择黄土高原地区12条小流域坝系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坝系降雨量、淤积量、输沙量以及小流域坡面治理的动态情况。通过对小流域坝系把口站、典型淤地坝的长期及定点观测,采取典型调查、普查和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取了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动态和拦沙蓄水、坝地利用及增产效益等信息。对上述监测成果进行初步分析,并针对监测项目中存在的技术力量薄弱、数据归纳分析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淤地坝建设的水土保持效益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坝系示范工程水土保持观测,分析了小流域淤地坝及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动态变化、拦沙蓄水效益和淤地坝的增产效益。结果表明: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沟道条件差异,5 a间淤地坝拦沙量差异显著,呈现出先大幅度减小,后小幅度增加的趋势;与梯田和坡耕地比较,淤地坝的平均增产效益分别达到36.4%(梯田)和78.9%(坡耕地)。提出了坝系观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促进完善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研究科学成熟的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方法,为精确获取淤地坝拦沙量,实现淤地坝安全运行和拦沙效益发挥提供实践支撑。 [方法]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总结分析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沙淤积遥感监测方法。 [结果] 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获取淤地坝拦沙淤积量的原理和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无人机正射测量、无人机倾斜摄影、无人机载LiDAR等遥感方法的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及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结论] 相较传统人工调查方式,遥感监测技术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具有较大优势,可满足不同的拦沙淤积监测需求,是未来淤地坝拦沙淤积测量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坝系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在沟道中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为目的的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体系。坝系建设,就是在一条小流域内合理布局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体系,做到遇洪能拦,遇旱能灌,淤地能种,水多能排,防洪保收。为总结晋西多沙粗沙区坝系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沟道坝系建设,在对小流域典型坝系进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坝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合理确定坝控规模、建坝密度、建设时序和大中小型淤地坝的比例,是保证沟道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坝系群体最佳效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荫子沟小流域监测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荫子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平均侵蚀模数达7 700 t/(km2.a),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2.9%。2005年对流域坝系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在已建成的淤地坝中,只有上甘沟骨干坝产生了少量淤积,其他坝均无拦沙、输沙和蓄水情况发生;流域坝地利用及增产效益未出现;坝系工程安全性能良好。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做好监测前的准备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不可死搬教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费用提取的比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淤地坝坝系的形成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使黄土高原地区产汇流及输沙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研究淤地坝坝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蓄洪拦沙中的作用,选取位于黄河中游的岔巴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坝系形成前后相同量级洪水的产流产沙情况进行对比,并结合流域淤地坝发展情况,对该地区淤地坝坝系的水土保持蓄洪拦沙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和揭示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在库坝工程影响下的水沙变化情况,以期为揭示近期黄河水沙量锐减的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拦泥减沙效益居各项水保措施之首,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小流域坝系工程的监测分为两个时段,即建设期和运行期。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淤地坝工程基本情况、淤地坝工程建设情况、淤地坝的安全稳定性、淤地坝工程防治效果等。主要监测指标有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主体工程基本情况、设计审批基本情况、建设管理基本情况、工程数量和质量、坝系安全性和稳定性、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相似文献   

10.
济源市砚瓦河流域坝系工程共建设浆砌石淤地坝46座,其中骨干坝6座,中型淤地坝12座,小型淤地坝28座。济源水保所从2006年开始在砚瓦河下游入黄处设立监测站,共进行了5年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输水输沙监测、拦沙蓄水用水监测、增产增收监测和社会、生态效益监测。据监测分析:坝系延长了洪峰历时,削减了洪峰流量,拦截了泥沙,减少了洪水自然灾害,减轻了沟道侵蚀,同时改变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工程的水保作用与防洪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地区以骨干坝、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工程、小流域坝系,在拦泥淤地、防洪保收、水资源利用、灌溉、养殖、人畜饮水、改善交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水土保持重要措施。沟道工程的防洪实践证明,只要形成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以小多成群的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坝系,完全可以保证沟道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明确次暴雨条件下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利用岔巴沟流域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泥沙沉积信息,结合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淤积状态下淤地坝淤积深度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的最大淤积深度和平均淤积深度由高到低为堵塞坝(1.07 m,0.62 m)>水毁坝(0.72 m,0.53 m)>完好坝(0.70 m,0.45 m)>淤满坝(0.19 m,0.15 m)。(2)不同淤积状态下坝地淤积深度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拟合不明显; 堵塞坝和水毁坝坝地淤积深度与B值(坝地面积与坝控流域面积之比)呈指数负相关,相关指数分别为0.73,0.71。(3)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平均拦沙模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堵塞坝(14 274 t/km2)>完好坝(12 480 t/km2)>水毁坝(11 725 t/km2)>淤满坝(3 350 t/km2)。综上所述,暴雨条件下,堵塞坝具有高效的拦沙作用,但小库容坝地极易产生较大的淤积深度,从而对坝体产生威胁; 堵塞坝和完好坝的合理配置是流域高效滞洪拦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密云水库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合理配置北京密云水库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方法]基于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1)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量差异明显,与裸地相比较,耕地、人工草地、封禁荒草地和林地的减沙率达63.88%~99.63%;(2)梯田比坡耕地措施小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了95.62%,起到了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3)采用水平条和鱼鳞坑措施林地小区的减沙率分别为83.56%和96.53%,具有十分明显的减蚀作用;(4)与人工草地相比较,封禁荒草地的侵蚀产沙量减少了98.25%,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结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干扰以及合适地配置梯田、鱼鳞坑和水平条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纪录的泥沙沉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拦蓄泥沙的同时,也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该研究根据流域历史降雨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小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体中放射性同位素137Cs含量,研究了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泥沙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小流域在淤地坝建设初期,侵蚀产沙强度很大,其后产沙强度由强变弱,呈显著降低趋势,淤地坝内沉积泥沙的70%来源于沟间地;微小流域与较大流域在泥沙来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坝系要达到相对稳定,最基本的条件有3个:一是相对稳定系数必须大于或等于一定的允许值,这是坝系要达到相对稳定的关键;二是有足够的防洪能力;三是坝系工程安全无病险。同时也应该满足以下条件:2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标准下坝地作物可以保收;当淤地面积达到设计的可淤面积时,坝地平均淤积厚度<20cm。其控制方法主要是:合理布设坝系规模与建坝顺序;实现对暴雨洪水的均衡分配;坚持坡面治理,提高流域治理度;布设排洪渠,以防坝地积水及超标洪水;加强日常养护。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对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今后淤地坝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方法]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库和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近16a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淤地坝研究区域、研究方法、淤积机理等方面论述了淤地坝研究的重要进展。[结果]16a来,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在拦沙功能效益客观评判方法、坝体加高修复等方面的难点或争议性问题。[结论]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主要举措,多年实践证明其已经取得明显的水土保持成果。今后国内学者还需继续拓展淤地坝的研究深度,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区域对比研究,不断提高淤地坝的科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适合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沟道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的新方法,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水保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沟道74个不同坝型的淤地坝为基础,将其看作小流域的沉沙池,同时结合实地调查测量与分析计算,利用淤地坝赋存的泥沙信息获得不同级别沟道的土壤侵蚀量。[结果](1)在地形复杂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沟道对应的淤地坝控制面积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2)土壤侵蚀模数调查值较设计值显著降低,造成淤地坝空坝率上升,使淤地坝长期保持负效应。[结论]利用闷葫芦坝淤积量推算坝体控制面积土壤侵蚀量,方法简单合理。同时小流域坝系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相互印证,可较准确地确定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  相似文献   

18.
冯伟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5):231-234
[目的]研究新时期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为各地政府提供相关决策参考。[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分析了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特点、模式与经验。[结论]民间资本逐步成为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补充,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提高了治理效益。要推进这项工作,还需从政策优惠、建设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