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过17年不同刈割处理的内蒙古羊草草原羊草种群的叶面积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年刈割使羊草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轮休则能减弱下降趋势;隔几年刈割一次会促进羊草种群的生长,增加其叶面积指数;结实期和结实后期刈割,叶面积指数下降最大,开花期刈割次之,果后营养期刈割下降最小;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主要由刈割后种群密度的变化引起,平均单叶面积对其影响较小;分株叶片数的变化对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影响;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羊草营养枝高度、干重、密度和种群相对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与生殖枝高度和群落总生物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对醉马草防控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严重发生区域为研究对象,探究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醉马草的防控效果,以期获得适宜的防控方法。结果表明:不同防控方法在防控当年就对醉马草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可食牧草盖度、密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综合评价其防控效果,使用10%浓度草甘膦+皂粉(点喷)(H2)对醉马草的防除效果较好;建议在醉马草零星分布区采用人工拔除(W1),成片分布区采用高频刈割(W2);若想建立有益植物群落,则可直接补播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羊茅(Festuca vubra)(1∶1.5∶1)(S2);化学和物理防控后,也可辅助补播,以稳定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2~2019年对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8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及优势植物的盖度、频度及生殖枝高度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9年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植被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2019年,老鹳草、早熟禾、赖草、鸭茅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有了显著提高;地榆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虽有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化草原区是半干旱天然打草场的重要分布区,针对该区域的草场现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对科尔沁区天然打草场不同刈割频次下的草地植被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次不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刈割2次处理下的羊草生物量在群落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比刈割1次的减少了23.87%;而一年生牧草虎尾草和苣荬菜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生物量比刈割1次的分别增加了14.17%和12.98%;从产草量来看,刈割1次处理下的干草产量略高于刈割2次处理,而鲜草产量是刈割2次处理较高;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是刈割1次处理的净收入高于刈割2次处理,高出403.10元/hm2。由此可以看出,刈割2次处理减少了群落中的多年生牧草数量,促进了一年生牧草的繁殖,并且投入较高,因此,在科尔沁地区的天然打草场,1年刈割1次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更新和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7.
刈割方式对扁穗牛鞭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扁穗牛鞭草和白三叶混播草地在不同刈割方式下草地群落的密度组成变化、不同层次生物量和相对竞争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种群密度受留茬高度影响显著,对草层高度不明显,刈割时的草层高度30cm和留茬高度10cm的刈割方式对扁穗牛鞭草有利,此时相对竞争强度较低,扁穗牛鞭草的竞争能力较高,由于白三叶前期生长迅速,占据了地面的空间抑制了扁穗牛鞭草的生长,扁穗牛鞭草草层结构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最终被排挤出系统。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于2018年牧草返青期以刈割模拟家畜采食行为,对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进行了放牧强度(刈割率)为0、30%、50%、70%、90%的5级模拟放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休牧(未刈割)和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对黑土滩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而随着放牧强度(刈割率)加大,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当放牧强度(刈割率)达到90%时,垂穗披碱草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较休牧降低了41.0%、73.0%、87.4%和88.9%,研究结果认为返青期过度放牧利用会引起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快速退化。  相似文献   

9.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混播人工植被进行模拟采食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上升,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下降。②刈割时间和频率对草地牧草的再生性能影响极显著,随刈割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群落优势植物的再生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早期刈割和适宜的刈割频率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适宜的留茬高度对羊草割草地的牧草生长与牧草营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刈割时期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经济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设置3个刈割时间,4个留茬高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时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ADF和NDF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留茬高度2 cm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 cm(P<0.05),但与留茬高度5 cm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下群落粗蛋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与醉马草的竞争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紫花苜蓿与醉马草两者之间的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单株生物量、相对产量(RY)和竞争平衡指数(CB)均显著高于醉马草的对应指标,竞争效应参数相对产量总和(RYT)显著小于1;随着各处理种植密度的增大,上述指标愈加明显。在4,8和12株/盆密度条件下,醉马草单株总生物量比其在单种处理时对应密度下的单株生物量分别降低了38.5%,41.4%和56.0%,而紫花苜蓿单株生物量在混种时降低不明显。说明紫花苜蓿对醉马草具有持续的强烈的竞争抑制作用,在长期的竞争演替中,醉马草可能被紫花苜蓿替代。  相似文献   

12.
宋娅丽  王克勤 《草地学报》2018,26(4):971-977
修剪高度的差异会影响冷季型草坪草的生长,探究合理的修剪高度可为草坪草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两年生长季(2012年和2013年)草地早熟禾(8年生)草坪的外观质量(TQ)、地上部分生物量(AB)、光合作用(Pn)、总呼吸作用(Rtotal)和碳水化合物(TNC)等指标,探讨了修剪高度对冷季型草坪草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大气温度高于23~24℃时,不同修剪高度7.6 cm (高修剪高度,HM)和3.8 cm (低修剪高度,LM)下的早熟禾TQ、AB和Pn均降低,与HM相比,在LM下下降更显著。在7—9月的高温条件下,早熟禾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R高于Pn;但在美国新泽西州较冷的季节(5—6月) Pn高于R。研究表明,较低的修剪高度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降低了草坪草Pn,季节性温度变化下可以通过改变修剪高度影响成熟草坪草的生长,从而缓解高温对草坪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0.7%和0.9%的盐溶液处理带内生真菌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不带内生真菌醉马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品种'侠客岛'(Island)和'猎狗6号'(Hound 6)种子,测定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苗高、胚根长等指标,并建立相关函数方程确定4份种质材料对NaCl的耐受值,探讨单盐NaCl对4份种质材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特性,明确种子萌发阶段及幼苗生长阶段对单盐NaCl胁迫的耐受程度并进行综合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羊茅品种'侠客岛'和'猎狗6号'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胚根长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根冠比则与之相反.轻度盐胁迫(0.1%和0.3%)对于两种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有促进作用(P<0.05).种子萌发阶段的带菌醉马草、不带菌醉马草、'侠客岛'和'猎狗6号'的耐盐适宜浓度分别为0.70%、0.60%、0.37%和0.49%;耐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8%、0.72%、0.46%和0.61%;耐盐极限浓度分别为1.02%、0.91%、0.61%和0.87%.幼苗阶段的带菌醉马草、不带菌醉马草、'侠客岛'和'猎狗6号'的耐盐阈值分别为1.23%、1.01%、0.44%和1.09%.综合耐盐性为带菌醉马草>高羊茅'猎狗6号'>不带菌醉马草>高羊茅'侠客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松嫩平原割草地的割草地段和休闲地段的单优势种群落和混生群落,以及多年休闲封育地段火烧处理的单优势种群落和混生群落计3种生境6个群落的取样测定,研究了寸草苔种群生殖分株在开花期和籽实成熟期的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的时空动态.从开花期和籽实成熟期,寸草苔生殖分株高与分株生物量变化幅度具一致性,分别平均增长了211%和207%;穗长平均增长了9%,但穗生物量则增加了152%.生殖分配在开花期空间变异性较小,籽实成熟期增大.寸草苔种群生殖分株的生殖分配与分株高和分株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多数种群是在开花期以后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控制试验探究醉马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不同埋藏深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醉马草出苗速率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1cm和2cm埋藏深度时出苗速率最大,同时发芽势(86.67%、72.22%)和萌发指数(1.83、1.66)均显著高于其他埋藏深度(P<0.05);醉马草种子在0~8cm埋藏深度范围内萌发率均在66.67%以上,但是出苗率在1cm和2cm埋藏深度时最高,分别为90%和88.78%,当埋藏深度≥4cm时会抑制出苗,埋藏深度9cm时不再萌发;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醉马草茎长、幼根长和幼苗总长都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总茎长在4cm埋藏深度时最长(116.71cm),幼苗总长在2cm埋藏深度时最长(192.23mm),幼根长度在1cm埋藏深度时最长(97.37mm),而根茎比则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总之,醉马草种子萌发出苗最适埋藏深度为1~2cm,当埋藏深度为9cm时种子不再萌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人工草地高效生产和稳定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于2002~2017年8月中旬(生物量高峰期)刈割前进行刈割频次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ein. cv. Caoyuan No.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16年连续刈割划分为刈割前期(第1~5年)、中期(第6~11年)和后期(第12~16年)。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3种牧草的平均高度、总密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均降低(不含一年刈割一次);其中,在刈割前期和中期对刈割响应不明显,且有所滞后,在刈割后期响应较为明显。(2)长期刈割使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发生明显改变。在刈割前期,各刈割频次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差异不明显;从刈割中期开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呈随刈割频次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含一年刈割一次)。(3)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羊草+草原2号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的长期刈割利用以一年刈割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亚热带地区暖季型草坪夏季易受丝茅入侵影响的问题,通过设置4个修剪频次(0~3次·月-1),对取代试验设计形成的5个丝茅侵入量(10%、20%、30%、40%、50%)的细叶结缕草草坪,进行留茬高度7 cm,连续3个月修剪处理后,测定丝茅和结缕草地下和地上相对产量、相对产量和、攻击力、竞争平衡指数等竞争参数,分析丝茅和结缕草的株高、分蘖数、叶数、生物量和根茎比等生长参数,以密度、质地、叶色、均一性、草层高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对草坪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研究修剪频次对不同丝茅侵入量下结缕草竞争力、单株生长及草坪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修剪频次对丝茅和结缕草的地上和地下竞争参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修剪增加了两种植物地上部分的拮抗作用,2~3次·月-1修剪则降低了地下部分的拮抗作用。2)结缕草地上部分受修剪频次和丝茅比例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1次·月-1修剪可提高结缕草地上竞争力,2次·月-1修剪可提高其地下竞争力,修剪频次和侵入量协同作用增加了丝茅对结缕草的根系攻击力。3)修剪频次和侵入量对丝茅和结缕草的后续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5),1~2次·月-1修剪增加了两种植物的分蘖数和叶片数,2次·月-1修剪下结缕草的分蘖数和叶片数增加约40%,丝茅比例≥10%下结缕草生物量降低,≥20%下结缕草分蘖减少,≥30%下结缕草株高增加而叶数减少,修剪频次是影响结缕草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根茎比的主要因子,丝茅侵入量主要影响结缕草的单株生物量。4)修剪频次主要影响草坪的密度、高度和生物量,丝茅比例主要影响草坪的质地、叶色和均一性(P<0.05),≤10%丝茅比例和2次·月-1修剪下草坪综合质量高于其他处理,草坪质量主要受修剪频次影响,丝茅比例影响次之。5)1~2次·月-1修剪可显著提高受丝茅入侵的细叶结缕草的地上或地下竞争力,促进结缕草分蘖形成,降低草坪高度,提升草坪密度和质地,但修剪无法改变结缕草相对丝茅地上、地下竞争力弱的特点,故控制丝茅侵入量≤10%和2次·月-1修剪是夏季结缕草草坪养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醉马草种子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脱氢酶和酸性磷酸脂酶的活性均随保存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根苗长也随着保存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种子可溶性糖泄露随着保存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值随着种子保存年限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电导率与种子劣变程度显著相关;与不带菌植株相比,内生真菌侵染可以促进醉马草的发芽,增加根苗长,减少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脱氢酶和酸性磷脂酶的活性,从而有效缓解醉马草种子的劣变过程,延长种子储藏年限。  相似文献   

19.
大武地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育期、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年动态和4龄人工草地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草地早熟禾生育期为134d,生育期到第2年以后趋于稳定;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年动态曲线呈倒“V”字型,地上植物量和盖度在2龄时达到了顶峰,分别为626.5g/m^2和94.7%;高度在3龄时达到最大,为74cm,然后逐年下降;4龄青海草地早熟禾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的季节动态曲线呈“单峰”型,盖度和高度在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3%和70.6cm,地上植物量干重的最大值为546.2g/m^2,出现在8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