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集经营管理相似的4个不同海拔(410、630、810、980 m)漾濞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果实,测定漾濞泡核桃果实相关性状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漾濞泡核桃果实性状在凤山县不同海拔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4个海拔漾濞泡核桃变异幅度最大的性状是单果核仁质量(范围为2.72~10.01 g,变异系数为24.59%),三径值变异幅度最小(3.03~3.78 cm),其次是单果质量(9.12~17.98 g),壳厚(0.86~1.44 mm),出仁率(42.12%~59.12%)。综合分析,随着海拔增高,核桃品质逐渐提升,海拔980 m的三径值最大(3.58 cm),单果平均质量最大(14.09 g)、单果果仁平均质量最大(7.14 g),平均果壳厚最薄(1.10 mm),果实平均出仁率最高(54.73%),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发掘四川核桃的特异种质资源和培育核桃新品种。通过对四川不同地区穗状核桃资源调查与果实品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穗状核桃种质资源分布广泛,收集了阿坝州黑水县、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顺庆区和蓬安县、成都市新津县等地的资源6份。(2)穗状核桃均表现为结果多、呈串状或穗状,多数为3~8个,4~6个居多,最多可达12个。(3)在生长结果方面,PAXH结果枝、营养枝的生长量最大,HSLH、HSZML和SQLG的顶枝结果率、侧枝果枝率均在50%以上;穗状核桃丰产性较好,HSLH,HSZML和CTYM均为0.40 kg·m~(-2)以上。(4)坚果单果重平均为12.09 g,出仁率平均为53.14%,壳厚平均为0.13 cm;果实外在综合表现为HSZMLHSLHSQLGPAXHXJPXCTYM。(5)核仁脂肪平均含量为67.47%,HSZML最高,为70.76%;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5.35%,HSLH最高,为17.90%;水分平均含量为2.49%,HSLH最低,为1.08%;在油脂成分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差异较大,PAXH油酸含量最高,为32.20%,XJPX亚油酸和亚麻酸最高,分别为64.40%和10.90%;果实内在品质综合表现为HSZMLHSLHXJPXCTYMSQLGPAXH。因此,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分析,HSZML、HSLH的果实外观与内在品质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华东野核桃果实性状、核仁成分及其相关性,为其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皖南华东野核桃资源为对象,测定其鲜果单果质量、果皮厚度与坚果单果质量、壳厚度、出仁率等果实性状及坚果核仁成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华东野核桃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大部分变异系数大于10%,其中,坚果壳厚度变异系数最大为43.92%。对坚果核仁成分的测定表明:核仁中脂肪含量最高,蛋白质次之,总糖含量较低;对脂肪组分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达92.68%。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坚果单果质量与核仁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华东野核桃果实性状及核仁成分的综合分析及评价发现,单株编号10和8的鲜果大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所受试单株中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进一步育种的遗传资源。[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华东野核桃果实核仁成分,发现其核仁脂肪酸含量高于薄壳山核桃、山核桃,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高,表明其核仁是值得开发的一种新食品资源。该研究结果为华东野核桃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选择适宜鄂西山区栽培的早实核桃品种,分2次共引进15个品种(系)在宜昌海拔1 200 m、145 m建立比较试验园,2005~2007年调查15个核桃品种(系)及乡土品种鄂西薄壳核桃的坚果质量、三径值、壳厚、出仁率、取仁指数、坚果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等主要指标。结果表明,引进品种(系)出仁率在40.9%~59.9%,脂肪、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乡土核桃品种的91%、101%~103%;坚果品质比原产地有所下降;云新7914号坚果品质在2个海拔间无明显差异;辽宁1号、中林5号在海拔145 m试验点栽培,坚果品质达到国家优级标准;清香、鲁光、辽宁1号在海拔1 200 m试验点栽培,坚果品质达到国家1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查清甘肃省内核桃资源的种类、类型、特点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现状,筛选具有优良和特异性状的实生单株,为甘肃省核桃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4—2018年,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行业推荐、产地报优等方法,分析了甘肃各地的核桃地理分布情况、种质资源类型与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所调查和收集的资源坚果的表型性状和核仁营养成分,筛选出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核桃资源。【结果】甘肃核桃的分布地位于北纬32°46′~39°49′、东经39°43′~35°32′;横跨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4个气候带,有陇南南北秦岭山地、陇东丘陵沟壑、陇中及陇中西南部、河西走廊等5个自然分布区域,其垂直分布于海拔849~2 034 m的地域内;调查并收集了地方种质资源658份,初步建立了甘肃核桃种质资源信息库,完成了对甘肃核桃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对246份核桃坚果样品的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坚果形状有12种之多,其单果质量为3.70~20.94 g,横径为23.00~40.87 mm,分别有58.0%和93.3%的坚果样品达到了国家特级及Ⅰ级标准;核壳厚的变幅为0.79~3.10 mm,有利于生食或加工的薄壳及较薄壳资源占调查样株总数的57.1%。核仁检测结果显示,有1株高脂肪和2株高蛋白质资源;核仁中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ω-6)和α-亚麻酸(ω-3)的含量之和为78.3%~53.9%,说明甘肃地方核桃资源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初步探究了甘肃核桃的起源与历史,认为甘肃核桃由原产于陇南白龙江流域和经"丝绸之路"引入的两部分组成。【结论】筛选出了15类53株具有优良和特异性状的实生单株,为甘肃核桃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商洛紫仁核桃是商洛市自主选育的特色核桃新品系,核仁皮紫红色,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花色苷和鞣花单宁成分含量极高,在核仁种皮中含量分别为1.65%和4.10%;生长势旺盛,树体强壮,坚果圆球形,三径均值31.55 mm,平均单果重10.44 g,出仁率51.11%,壳厚1.13 mm,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3.77%、64.89%、15.65%,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54.7%。该品种具有早实特性,性状遗传稳定,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鄂北引种栽培的10个核桃品种坚果的外观品质,并分析测定部分品种核仁的脂肪、蛋白质、矿质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元丰、晋龙3号和辽核4号综合品质较优,其外观品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中林5号坚果较小,脂肪含量较低,但出仁率高、口感好,可以作为授粉品种使用;当地野核桃果径小、单果质量小、壳厚、内隔壁骨质、出仁率极低,无直接经济利用价值,但蛋白质含量高达26.1%,可用野核桃与核桃进行杂交,选育抗性强、高蛋白含量的核桃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3年来对漾濞泡核桃(Juglans Sigllata Dode)在不同海拔基地的品质进行观测,简要分析了海拔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漾濞泡核桃出仁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海拔在1804~2081 m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梯度升高,脂肪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梯度降低;横径、单果重、壳厚度未发现显著性影响和规律的变化趋势。此结果可为大理州、云南省乃至国内漾濞泡核桃建园选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实核桃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河北省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核桃园栽植的18个薄皮核桃品种(品系)在河北省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这18个品种(品系)的物候期、枝类组成、坚果三径、壳厚、单果质量、出仁率、核仁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核桃品种(品系)其性状不同:供试的18个核桃品种(品系),其壳厚不等(0.70~1.28 mm);出仁率以似品种为最高,达66%;单果质量介于10.22~14.13 g之间;脂肪含量大于65%、蛋白质含量大于20%的品种有绿岭、绿大、绿波、辽宁1号、V 1、V 2、V大、V小、元丰、礼品2号和似;各品种果实成熟期的差别明显,其中绿早果实成熟期最早,在8月1日即已成熟,较其它品种(品系)早30~40 d。  相似文献   

10.
以盛果期"绿岭"核桃树为试材,研究了短期更新处理和常规更新处理下不同病害级别核桃(Juglans regia)坚果品质。结果表明,随着病害级别增加,坚果直径、单果质量、壳厚呈降低趋势;短期更新的出仁率以大病果最高,轻病果、好果次之,常规更新的出仁率以好果、轻病果、大病果较高;短期更新的核仁脂肪含量以大病果、轻病果、好果较高,常规更新的核仁脂肪含量则以轻病果和好果较高。经相关分析,坚果直径、单果质量与病害级别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91~-0.970之间,壳厚、出仁率、核仁脂肪含量与病害级别无显著相关。修剪更新以短期更新为宜。  相似文献   

11.
斑皮桉5个种源光响应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皮桉(Corymbia maculata) 5个种源的苗木为研究材料,采用Li-6400测定其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各种源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C_i)、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光强梯度变化的趋势一致。种源20598和20772光饱和点较大(分别为1 571.43、1 550.00μmol·m-2·s-1),但光补偿点较高(分别为45.05、36.92μmol·m-2·s-1),其利用强光能力最强,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差;种源20884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最低(分别为1 350、1.28μmol·m-2·s-1),利用强光的能力差,弱光的能力最强;种源20772属于高净光合速率、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类型,种源20599属于较高净光合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类型,种源20884属于中等净光合速率、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种源20598和21075属于低净光合速率、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类型。通过分析斑皮桉5个种源的光合特性,引种和栽培时可根据栽植地的地形、地貌选择适宜的种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的种实特性,对融水贝江河林场1.5代杉木种子园27个杉木无性系球果产量、形态特征及种子性状等11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7个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7个杉木无性系球果产量达到了显著差异,球果形态特征及种子性状达到了极显著差异,27个无性系球果产量、球果特征以及种子性状之间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球果产量(77.74%),其次是果体积(50.31%)、发芽势(40.41%)、单果重(37.54),发芽率(35.80%)、优良度(26.75%)。不同无性系的球果纵径、球果横径、单果重、果体积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发芽率与发芽势、优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涩粒率呈显著负相关;发芽势与优良度极呈显著正相关,与涩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球果产量与球果形态特征及种子性状相关性不显著。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初步筛选出8个球果产量和种实性状兼优的无性系,可作为高世代种子园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3.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多穗柯(Lithocarpus ploystachyus)棕色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碱液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对多穗柯提取液中棕色素含量的影响,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并确定了多穗柯棕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NaOH溶液的浓度为0.8%,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8h,液固比55︰1。采用该工艺条件,提取2次,多穗柯棕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值为0.792,而理论预测多穗柯棕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值为0.795,与理论预测值的误差为0.4%,证明采用响应面法得到的优化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以15个桉树(Eucalyptus spp.)无性系为研究对象,调查2.5、3.5、4.5年生无性系试验林的胸径和树高,研究其生长性状。结果表明,历年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根据4.5年生的生长量分析,基于Q型聚类初步筛选出6号、8号和14号等3个优良无性系,它们的生长量均达到甚至高于对照的生长量。本研究可为该地区无性系进一步选育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发越南抱茎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资源,运用GC-MS对其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普通油茶(C.oleifer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越南抱茎茶油脂中,饱和酸的含量较高,与不饱和酸的比例接近1∶1,棕榈酸达到43.81%~45.23%,与普通油茶油脂差异较大。在油茶籽油生产中,不能将两者混在一起,以免影响油茶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合理施肥方法,以江南油杉播种苗木为材料进行试验,分析了15种不同施肥方法对江南油杉苗木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处理15(50%沼液)以外,其他14种施肥处理的江南油杉苗高、地径、地下鲜重、地上鲜重、地下干重、地上干重、总生物量、根颈粗、小根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清水)(P<0.05),而对江南油杉苗期最大根长增长不显著。15种施肥处理对江南油杉地上部分的增长量的促进效果明显大于地下部分的增长量。15种施肥处理中以处理4(0.5%复合肥+0.1%尿素)对江南油杉半年苗苗高、地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效果最好,分别为22.750cm、3.095mm、2.341g,分别是CK的340%、242%和618%倍。  相似文献   

17.
红心杉(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广西重要的特色杉木种质资源,从挂果量、球果大小、苞鳞生长形态、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宽比和单果鲜重等方面,对广西融水县红心杉专营种子园中的39个无性系的结实特性及球果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心杉挂果量具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苞鳞松张、苞鳞紧包和苞鳞反翘3种形态在不同无性系中分布均匀,同一无性系的球果苞鳞形态较稳定,多数无性系球果类型为中果苞鳞紧包型。母树树体大小与苞鳞生长形态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高大母树和矮小母树球果主要呈苞鳞紧包和反翘,中等母树球果主要呈苞鳞松张和紧包。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宽比和单果鲜重在不同无性系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sy73和sy90球果体积较大,sy75和sy92球果体积较小,两者形状接近圆形,多数无性系球果体积中等呈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红心杉(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子园不同无性系的种子品质性状和遗传差异,提升种子园管理要求和技术,从出籽率、千粒重、优良度、涩粒率、空粒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苗木生长量等方面对不同无性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心杉各无性系出籽率和种子品质遗传差异极显著(P<0.01)。出籽率为3.0%~9.0%,60%以上的无性系出籽率大于5.0%;优良度为33.3%~83.3%,69%以上的无性系优良度大于50.0%;发芽率13.0%~78.0%之间,无性系平均发芽率为46.8%。总体来看,出籽率及种子发芽情况良好。无性系平均空粒率为6.7%,而平均涩粒率达37%,且有75%以上的无性系涩粒率大于30%,种子品质受涩粒率的影响较大。根据无性系间的遗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降低涩粒和空粒含量,有利于提高红心杉种子园种子的整体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苗木的扦插繁殖技术,提高穗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培育优质金花茶苗木,进行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的单叶单芽扦插以及不同插穗(单叶单芽与两叶两芽)的扦插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长调节剂中,R2(IBA 500 mg/L+NAA 200 mg/L)处理的单叶单芽插穗扦插效果最好,其生根率、1级不定根、根系效果指数均为最大。单叶单芽插穗生根率高达96.33%,比两叶两芽插穗生根率高29.66%。2种插穗类型扦插成活的苗木移栽18个月后,单叶单芽扦插苗保存率达到了100%,其扦插苗的地径、总鲜重、一级侧根数量以及主根粗显著大于两叶两芽扦插苗。今后在生产上可采用生长调节剂R2(500mg/LIBA+200mg/LNAA)处理单叶单芽插穗进行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20.
合理施肥是保证林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高效栽培的主要因素。以根肥和叶面肥为材料,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林下金花茶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秋枫林下金花茶树高、地径及冠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金花茶花蕾个数及花产量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对林下金花茶花的产量增产有促进作用,但施肥量与花产量并不成正相关关系;不同施肥处理对金花茶功能叶中氮、磷、钾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金花茶功能叶中氮的含量最高的是B3(4、5、8月施根肥,9、10月施叶面肥),B3与B4(4、5、8月施根肥,10月施叶面肥)功能叶中磷的含量相等且均高于其他处理,B4功能叶中钾的含量最高。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金花茶生长、开花及叶片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B4的综合评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施肥处理对林下金花茶的生长及开花均有一定影响,综合评价最好的施肥方式为4、5、8月施根肥,10月施叶面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