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群咬尾症是猪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对外部刺激敏感,常出现不安,食欲减退.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成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还咬耳.  相似文献   

2.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 ,多头猪群居在一起 ,相互咬斗现象时有发生 ,一般以 2 0~ 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 ,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厉害。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 ,食欲不佳 ,影响增重 ,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还会引起死亡。咬斗现象发生的原因饲养密度过大或猪群过大 每头猪饲养面积不到 1m2 ,它们相互接触和冲突的机率大 ,活动受到限制 ,是发生咬斗现象的诱因。另外 ,猪有群序行为 ,对猪进行分群后 ,起初会相互撕咬 ,然后按体质的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 ,就难以建立位次…  相似文献   

3.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多头猪群居在一起,猪间常发生相互咬斗恶癖,一般在猪刚分群时为多见,尤以20~40千克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主要是咬头部和尾部,咬伤后有血液流出,猪对血液产生异嗜,逐渐在多头猪之间相互咬斗且越咬越烈。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食欲不佳,体重增加受影响。受伤严重的,如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多头猪群居在一起,相互咬斗现象时有发生。一般以20~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最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严重。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食欲不佳,影响增重,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还会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5.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多头猪群居在一起,这种环境下,猪易发生相互咬斗现象,这是猪的一种恶癖,猪刚分群时较为多见,一般以20-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主要是咬头部和尾部,咬伤后有血液流出,猪对血液产生异嗜,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厉害。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食欲不佳,影响增重,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受感染后还会引起死亡。该症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如不设法控制,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危害引起猪咬尾的因素很多 ,轻者把尾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肿和跛行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2 原因2 .1 品种和个体差异 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统一品种但体重差异大的猪 ,常出现互咬现象。如长白猪和新淮猪生活在一起 ,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 ,相互矛盾 ,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 ,…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地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采取一圈多头饲养的环境下.猪只相互发生咬斗的现象在猪刚分群时较为多见,一般以20-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主要是咬头部和尾部,咬伤后有血液流出,猪对血液产生异嗜,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厉害。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食欲不佳,影响增重,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伤口感染后还会引起死亡。猪的咬斗则直接影到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如不想法控制,将会给养猪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结合养猪生产实践,就猪的咬斗现象产生的原因与防制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韬 《四川畜牧兽医》2007,34(12):54-55
1 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多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 病猪起初躁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不振,眼光呈恶毒状,个别猪只相互咬斗,以后逐渐发展为多只咬斗,出现咬尾或咬耳现象。不断的咬斗会造成继发感染并引起骨髓炎、脓肿等。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被咬猪可因败血症而亡。该病多发于育肥猪,以25~40kg猪发病率较高。母猪咬尾症的发生率比去势公猪高。  相似文献   

9.
猪群咬尾症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邦才 《猪业科学》2017,34(3):133-135
猪场猪群发生咬尾症,不仅影响猪的形态、生长性能,尾根伤口能继发感染,引起脊柱化脓、骨髓炎,影响胴体在屠宰场的评级,严重者导致猪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洞口县开展对猪群咬尾症调查,调查652个规模化猪场,存栏猪39 944头,发生猪群咬尾症猪782头,发生率1.96%,死亡19头,死亡率2.43%,发生率,死亡率较2013年分别降低4.97、2.69个百分点;其中15~30 kg仔猪咬尾症发生数618头,占咬尾恶癖发生总数的79.0%;调查屠宰场收购4 763头猪中,因患咬尾症影响胴体评级的降级猪29头,占0.61%。并同时对猪群咬尾症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缺铁性贫血多发于3周龄左右的仔猪,10周龄以后很少发生。1993年1月28日,我市新民乡粮站饲养的130日龄育肥猪发生了罕见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经过:该粮站饲养了150头育肥猪,分9间圈舍饲养,圈舍为水泥地面。从断奶后至发病期间一直喂给上海某饲料厂生产的颗粒饲料,其间曾对猪群普遍补硒一次。1993年1月28日,猪群达130日龄,平均体重约40kg,有3个圈舍计16头猪突然发生相互咬耳朵、咬尾巴,井出现减食;次日又有2个圈的9头猪发生互咬,并有啃圈现象,严得的猪被咬断尾巴和耳根,兽医曾对病猪肌注青霉素、磺胺类药及亚硒酸钠VE注射液,但未见疗效,猪群仍发生互咬症状。发病后第3天总计有46头猪发生互咬,有4头猪被咬断尾巴,两头猪耳根被咬伤,死亡猪6头。临床症状:患病猪被毛粗乱,腹泻,皮肤干燥,耳尖、鼻端等可视粘膜苍白呈贫血状,病死猪死前呼吸困难。病猪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11.
王永 《广东饲料》2006,15(6):9-11
猪的咬尾症是猪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发生咬尾症的猪群,胴体品质降低,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本文对其病因及防治措施作介绍。1引发猪咬尾症的因素1.1猪只自身的因素1.1.1猪某些习性的抑制。猪有探究行为,猪在自然状态先是拱掘后才开始采食。集约化养猪场多为水泥地面,其探究行为长期受到限制时,攻击行为会增加,有的猪就会相互咬尾。另外,猪还有群居、争斗和领域行为,当猪饲养密度过大,其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攻击行为增加。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  相似文献   

12.
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 ,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2 0 %以上 [1] ,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 ,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猪咬尾症及其危害猪的咬尾症 ,是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红肿和跛行 ,降低胴体品质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集约化猪场如发…  相似文献   

13.
1猪咬尾症发生原因分析1.1猪的生物习性因素发病时至少存在这样一个个体较小母猪,啃咬其它猪的尾巴,并使其受伤或出血,猪嗅觉灵敏,喜欢舔食血液,咬猪对血液产生异嗜癖,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易吸引别的猪来啃咬,从而促进咬尾情况的恶化。咬伤程度从伴有轻度出血症状到反复啃咬引起严重尾伤。猪模仿能力很强,猪群发生咬尾时,如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18日,笔者在青铜峡市曲靖镇友谊村5队养猪小区作疫病调查时,发现该队养猪户柏某2圈育肥猪(共计14头,体重在30~60kg),由于相互咬斗,引起尾部部分脱落,有的甚至整体脱落,受伤处发炎肿胀,有1头死亡.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文仅就引起该病的原因以及在防治上的有关措施作简单介绍。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或饥饿)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组织坏死,甚至死亡,降低胴体质量,因…  相似文献   

16.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我们饲养的猪群,发生了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是猪群过密、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相互磨蹭、啃咬,一旦尾部出血就会被群猪咬舐;饲料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是猪咬尾的又一个因素。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民猪少见;后备猪比成年猪多发。发现猪咬尾时,应立即把  相似文献   

18.
汪应梅 《饲料世界》2003,(12):43-43
规模养猪场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比较轻者把尾巴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的时候,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下降。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新技术》2006,(2):53-53
集约化养猪,常遇到猪咬尾现象,往往一头先咬,全群互咬,严重骚扰猪群,影响生长发育。轻者把尾咬去半截,重者把尾咬光,甚至把尾根周围咬成一个坑。由于咬伤易引起感染和瘫痪症,甚至造成死亡,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征”“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的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