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露地条播为对照,选择膜侧条播、地膜半覆盖穴播、地膜全覆盖穴播3种冬小麦不同覆膜与播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冬小麦覆膜与播种方式均较对照显著增产,分别较对照增产37.10%、50.20%、53.50%,适宜在庄浪县山地梯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临洮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即在当年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保护好地膜,秋季错开玉米根茬穴播冬小麦。该技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显著,玉米产量可达10 500 kg/hm2,小麦产量5 625 kg/hm2,可节约地膜和人工费投入1 000元/hm2,经济效益达4.0万元/hm2。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膜下条播是指进行冬小麦播种时,在播种机后面带铺膜机进行地膜覆盖,小麦出苗后一直在膜下生长,直到翌年3月份才揭膜,故又称冬小麦"前期全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创新和发明,通过地膜全面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还能够防止杂草生长,为玉米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上蔡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在田间起大小双垄,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该技术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农民容易接受。与常规地膜栽培技术的区别:一是覆盖方式由半膜覆盖变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不同覆盖处理对旱地小麦的增产效应,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全膜覆土穴播(PM)、液体地膜覆盖条播(YMF)]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产量,全膜覆土、秸秆覆盖、液体地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0.35%、15.02%、17.87%,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秸秆覆盖方式经济效益最高,为对照的2 8.3%,液体地膜、全膜覆土分别较对照增收21.8%、18.0%,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豆角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创新和发明,通过地膜全面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防止杂草生长,为豆角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山旱地区推广豆角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武山县豆角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通过覆盖不同颜色地膜,对秋覆膜、顶凌覆膜膜下进行除草,减少劳动量,推动旱作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正>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是在示范推广小麦半膜穴播栽培技术和膜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全膜覆盖膜侧播种技术之后静宁县稳步推行的又一项全膜覆盖旱作农业技术。一般年份可比露地小麦增产30%~40%,比膜侧沟播小麦增产15%~20%。在2008年特殊极度干旱年份,静宁县甘沟乡等山区梯田全膜覆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11.
正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通过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1技术优点1.1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mm左右的微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垄沟内,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1.2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是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临夏县的主要粮食型作物。临夏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少,农业用水紧缺。本文主要就甘肃冬小麦节水栽培技术发展进行分析,希望对同行有一定帮助。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节水栽培技术是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保护好地膜,不进行翻耕整地,直接播种下茬作物的一项新技术。它的技术核心是延长秋、冬季作物休闲期地面覆盖时间,集流保蓄自然降水,减轻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是在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冬小麦栽培新技术.镇原县于去年秋播在平泉镇文洼农业科技示范点示范种植0.365公顷,示范品种兰天7号,平均产量达到4 522.50千克/公顷,较膜侧沟播栽培3 508.50千克/公顷,增产28.90%;较露地条播栽培2 325.20千克/公顷,增产94.50%.经济纯收益达到2 898.20元/公顷,较膜侧沟播栽培多收1 216.80元/公顷,较露地条播栽培多收2 636.80元/公顷.这一栽培技术在小麦全生育期,集聚水、保墒、增温为一体,土壤水、热环境改善,而且光能利用率提高,与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相比,技术核心是:60厘米为一带→垄、沟宽各30厘米→垄上覆盖地膜→沟内种植3行冬小麦.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仅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保墒效果不好的地区有明显的作用,可减少水分蒸发,是农业节水新技术之一,具有集雨、保墒、增温、增产,操作简便及成本低等特点。本研究首先介绍玉米的生物学特性,而后介绍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优势,最后总结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区冬小麦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范围、术语和定义、目标产量、生产管理措施、播前准备、起垄覆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清除残膜等方面规范了半干旱区冬小麦全膜覆盖微垄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款冬花为目前国内外市场抢手的中药材,但完善的人工栽培技术较欠缺。本文从人工驯化、露地试种、地膜种植到全膜垄沟栽培,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款冬花全膜垄沟栽培技术,并分析了其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8.
旱地谷子全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本文概述了旱地谷子全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栽培技术环节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黑色全膜垄沟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黑色全膜垄沟穴播栽培是指整地起垄后用黑色地膜全地面覆盖,然后在沟内或垄上穴播作物的栽培技术,沟内穴播称黑色全膜沟内穴播;垄上穴播称黑色全膜垄上穴播。垄上播种有小垄单行(简称黑色全膜单行垄上穴播)和大垄双行(简称黑色全膜双行垄上穴播)两个模式,是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旱作冬小麦新技术。该技术整合了集雨、增温、保墒等增产要素,大幅度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有效解决了放苗和膜下杂草危害的突出问题,是对冬小麦全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的突破。该技术并可延伸运用于其它密植作物和灌区膜上沟灌节水栽培,在干旱半干旱区和灌溉区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干旱山区线辣椒全膜覆盖双垄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三年来双垄沟全膜覆盖技术在线辣椒生产中的试验示范表明,线辣椒全膜覆盖双垄沟较一般平铺膜能提高出苗率、增强抗病性,实现高产高效。从线辣椒全膜覆盖双垄沟增产原理、选地、选种、整地、覆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残膜处理等方面介绍了甘谷县干旱山区线辣椒全膜覆盖双垄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