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大2419小麦是长江流域主要优良品种之一。湖北省推广这个良种的面积,已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产量高,增产显著。但自推广后,由于良种繁育推广制度不够健全,所以目前在生产上出现不少变异退化的类型。如植株变高。秆色变红(紫),穗型变小,小穗密度变稀变密,长芒变短芒(或无芒),芽鞘颜色变紫,幼苗生长习性变匍伏性或半匍伏性等,尤其是种子中出现红粒种更为普遍而明显。为了了解南大2419种子中红粒种的特征、特性、产量等与南大2419原种的区别,为南大2419的选种、留种和良种繁育提供依据,我场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家蚕良种繁育实行3级繁育4级制种制度。原原种、原种繁育担负着扩大蚕种繁殖和选留母种继代的双重任务,原种又是繁育一代杂交种的种子。为此,只有搞好原原种、原种的繁育工作,才能为大面积茧丝生产提供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一代杂交种,并且延长推广的优良蚕品种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优良蚕品种在茧丝生产中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业科学》2011,(11):1956+2157
<正>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2005年5月,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具体部署的新疆农科院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以原原种繁育田、种子加工及配套设施建设、良种繁育推广为核心任务,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加速良种应用和转化为目标,以生产小麦原原种、原种,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承担试验为主要功能。构建了集科研、良繁、种子加工、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等  相似文献   

4.
<正> 我场位于栖霞县方山,属柞蚕二化性区域.主要繁育柞蚕原原种和原种,原原种自繁自用,原种供本省使用.建场初期,因技术水平低,微粒子病毒感染率高,产量低而不稳.在不断总结育种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改进放养方法,加强柞蚕场(柞岚)基础建设,综合防治蚕的病虫害和严格执行优中选优的措施后,种质不断提高,种茧检验从1965  相似文献   

5.
<正> 良种繁育任务,一是加速繁育种子,二是保持良种的种性。按国家标准局批准的作物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定,繁育作物原种一般采取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方法。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三年三圃制。自1987年我场被定为省级种子基地后,小麦的提纯复壮一般采用穗行圃和原种圃二年二圃制。这样生产原种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1988年我场收获穗行圃556亩,除选部分优行进入穗系圃外,大部分经选择后进入原种圃。这样1989年收获原种圃1万亩,穗系圃559亩,穗行圃579亩。在二年中原种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增加了效益。但  相似文献   

6.
为健全小麦原种生产基地的管理规范化,提高小麦原种产量及质量,总结了小麦基地原种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括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和田间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2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三圃一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原种)、原种圃和良种田。目前和田地区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即穗行圃、穗系圃、(生产原原种)—原种圃(生产原种),供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行的小麦种子生产程序主要有2种:3级种子生产程序和4级种子生产程序。3级种子生产程序的主要缺点是种子分级不分代;4级种子生产程序虽有很多优点,但其生产用种仍为良种,在继承以上2种种子生产程序优点并克服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3级种子生产程序: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最大优点是取消了良种级别,实行生产用种原种化,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用种质量。在目前小麦原种生产中,田间去杂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应积极推广免去杂技术.对原种纯度的要求≥99.95%。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场从1985年开始建设商品种子基地,发展原种生产。目前已实现了小麦、绿豆(中绿一号)生产原种化,玉米制种杂交化,大豆良种化。形成了良种生产、检验、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济实体。四年来,共繁育和推广各种农作物原、良种200多万公斤。其中小麦原种150多万公斤,玉米杂交种25万公斤,中绿一号绿豆原种5万公斤,大豆良种20万公斤,共盈利28万元。良种推广面积30万亩以上,预计可增产粮食1000多万公  相似文献   

10.
赵晓 《河南农业》2014,(11):9-10
<正>目前,桑蚕的繁育制度是3级饲养,4级制种。即在饲养原原母种时择优选留母种,同时生产原原种,饲养原原种生产原种,饲养原种生产普通种。原种繁育,担负着繁育良种、保护种性、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良性状,确保质量,逐步改善存在的不良形状。原种繁育是家蚕良种繁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选择是保持和提高原种种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科协自1989年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脱毒的“鲁引1号”马铃薯原原种(微型小薯)至2000年严格进行系统繁育后,累计已推广种植10万亩,1996年经临沂市科委测产验收较不脱毒马铃薯种薯平均增产66.77%。经过连续11年引进、繁育脱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行的小麦种子生产程序主要有2种:3级种子生产程序和4级种子生产程序.3级种子生产程序的主要缺点是种子分级不分代;4级种子生产程序虽有很多优点,但其生产用种仍为良种.在继承以上2种种子生产程序优点并克服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3级种子生产程序: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最大优点是取消了良种级别,实行生产用种原种化,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用种质量.在目前小麦原种生产中,田间去杂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应积极推广免去杂技术.对原种纯度的要求≥99.95%.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育成的水稻品种繁育方法都是采取三级良种繁育制度,即原原种、原种、生产一级种。原原种由育种者繁育,原种由本所试验场繁育,生产一级种由本所繁种基地繁育。多年来一直是坚持这样的良种繁育制度,津稻1187育成后同样采取上述繁育制度。一、原原种的繁育(一)津稻1187于1979年育成,当年的稳定系全部收获,测产后保存在干燥器里,根据试验和繁种需要每年取出一定数量供试验和繁种用。当保存的种子少了就放在一个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规小麦品种在推广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遗传普通和混杂现象,使其种性退化失去原有的生产性能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了一种改良小麦原种繁良法——穗行穗系原种繁育法。并且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繁育程序和繁育规程,以便与同行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15.
甘蓝亲本防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承刚  王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370-5371
[目的]探索甘蓝亲本防退化技术。[方法]以“春魁”甘蓝父母本为材料,选取培养10d后的无菌苗茎尖为诱导材料镑种在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芽分化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研究采用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甘蓝原种。[结果]诱导出的不定芽在2种分化培养基内幼苗长势均良好,在MS+6-BA2.0mg/L+NAA0.2mg/L培养基中幼苗增殖倍数为3—5倍,且生成大量根系:在MS+6-BA2.0mg/L培养基中幼苗增殖倍数可达到5~7倍,没有根系生成。2个亲本利用组培繁殖植株的种子产量高于常规繁殖植株的产量,9701—2和HT502亲本组培繁育的种子产量分别比常规繁殖的高16.8%和39.1%。[结论]采用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甘蓝原种,可减少甘蓝原原种用量,提高繁殖系数和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6.
选优提纯、繁育原种就是从优良品种中选出具有原品种优良特征特性的典型植株,不断地繁育出纯度高、质量好的种子,用以定期更新生产上利用的普通种子。繁育原种是良种繁育体系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保证品种纯度和种性,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一项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繁殖117A原原种,最理想的供繁种芥酸含量在0.5%以下,不育率在50%左右;最佳的繁殖群体是个体结构较大的117A群体;人工成对兄妹交和隔繁选株均是原原种繁殖最有效的方法,并用前法繁殖一级原原种,每5-6年繁殖1次,每次繁殖2-3kg种子干燥低温贮存;每年以一级原原种采用后一方法繁殖二级原原种,并以之作为原种繁殖所用原原种的一条主要的供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多年来小麦原种生产上采用的“三圃制”生产技术规程存在着繁育周期长、种性易偏移、操作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等局限性,易造成生产与销售脱节,三、四年后生产出的原种有的已进入淘汰期,造成生产上的浪费。为此,从1999年起,我市对豫麦41号、豫麦49号、豫麦58号、周麦H号等小麦推广品种的原种生产采用了“一圃制”的技术程序。实践表明,此种力一法是保持品种优良特征特性、加快小麦新品种原种生产速度、提高新品种繁殖系数、增加种子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加速了我市小麦种子产业…  相似文献   

19.
原种是育成品种的原始种子,或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品种,经过原种生产方法和程序生产的达到原种标准的种子。一般将育种者提供的最原始的、具有最好典型性的一批种子称为原原种。用原原种直接繁殖出来的种子称原种。原种必须符合以下标准:典型性一致,主要特征、特性符合原品种的典型性。原种的田间纯度不能低于99%;由原种长成的棉株,其生长势、抗逆性、丰产性和纤维品质的各项物理指标,均需保持原品种特点。原种是每一轮繁殖种子群体的开端,必须坚持高标准。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我市烟草种植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而且良种逐渐退化。为了生产优质烟叶,1988年许昌市政府决定将许昌市农场建为烤烟原种繁育基地。两年来,我场开发烤烟原种繁育田250亩,繁育出NC89、8277、G80等烟草原种2558公斤,推广面积51万多亩,经验收所生产的种子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