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筛选出对油茶炭疽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以油茶健康叶为对象,平板对峙法筛选,利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和gyr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测定其抑菌活性,并将该菌株与枯草芽胞杆菌Y13复配进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对油茶炭疽病菌拮抗作用效果较强的内生菌株为HBMC—B05;菌落为乳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中间有凸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菌株HBMC—B05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果生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fructicola,抑菌率可达到81.31%,对另外3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抑菌率可达到70%以上,对其他4种致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复合菌剂对油茶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59%以上。该菌株的抑菌具有广谱性,可为油茶病害的生物防治扩充菌种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J5挥发性物质对苹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gena等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活性。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菌株XJ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利用平板对扣法测定挥发性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并离体接种评价菌株XJ5挥发性物质对苹果褐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XJ5菌株挥发性物质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47.9%~84.8%,其中对苹果褐腐病菌的抑菌率最高为84.8%。SPME-GC-MS检测及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菌株XJ5分泌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十二醛(Dodecanal),具有抑菌活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2-壬醇(2-Nonanol)、2-乙基己醇(2-Ethyl-1-hexanol)和2-十一醇(2-Undecanol)。其中2-壬醇抑制苹果褐腐病菌的EC50为3.43 μg/mL,且XJ5菌液离体熏蒸与2-壬醇离体熏蒸均可有效抑制苹果褐腐病菌丝生长及病斑扩展,其对苹果褐腐病的离体防效分别在14.4%~71.2%和66.4%~97.6%,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炭疽菌Colletotrichum和链格孢Alternaria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真菌,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本研究选取13种萜类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胶孢炭疽菌、链格孢进行抑菌活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香芹酚、丁香酚、异丁香酚、枯茗醛、百里香酚对两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香芹酚对胶孢炭疽菌和链格孢的抑菌活性最强,IC50分别为40.89μg/mL和18.19μg/mL。本试验为植物精油和天然杀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炭疽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引起多种植物炭疽病。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菌中,侵染炭疽菌属真菌的病毒资源有待挖掘。本文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我国南部6个省份不同油茶园的40株油茶炭疽菌中的病毒进行了鉴定。经过同源比对分析,发现10种基因组类型均为正义单琏RNA的新病毒。它们分属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裸露病毒科(Narna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和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Botourmiaviridae)。本研究是我国南方油茶炭疽病菌携带病毒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炭疽菌属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信息,可为深入分析炭疽菌真菌病毒的多样性和分子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上的重要病害,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以山茶炭疽菌中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SNF1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CcSnf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山茶炭疽菌的营养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致病力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茶炭疽菌CcSnf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71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一个泛素相关结构域和一个腺苷酸感应器结构域。CcSnf1是果生炭疽菌CfSnf1和胶孢炭疽菌CgSnf1的高度同源物。该基因的敲除体菌丝生长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对不同碳源、细胞壁完整性因子和渗透压胁迫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侵染早期阶段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受影响,随后CcSnf1的敲除体对油茶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本研究表明CcSnf1在山茶炭疽菌的菌丝生长、产孢、胁迫因子响应、对特定碳源的利用和致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植物精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8种植物精油,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精油对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精油无抑菌活性,其他7种植物精油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香青兰和椒蒿精油的活性最强,在体积浓度为0.5 µL/mL时,香青兰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在95%以上,椒蒿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70%以上。在体积浓度为0.05 µL/mL时,椒蒿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在50%以上,香青兰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在35%以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技术对椒蒿精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a,a-二甲基-1,4-二氧-2-奈乙醛的相对含量最高,占比72.17%。本研究可为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绿色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皿对扣法和平板隔离对峙法研究了酵母菌0939-5对葡萄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根据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以活性炭处理检验其对葡萄灰霉病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酵母菌0939-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葡萄灰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为71.59%)及其分生孢子(抑制率为99.33%)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添加活性炭吸附后,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恢复了活性,显著降低了抑制作用。同时,酵母菌0939-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7种病原真菌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菌率达90.93%~94.00%。  相似文献   

8.
黄花棘豆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定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提取物对常见病原真菌的活性, 明确其中的有效成分, 以黄花棘豆为材料, 结合生物活性追踪法, 对黄花棘豆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 并利用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 黄花棘豆乙醇提取物对供试4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活性, 10 mg/m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率达到82.08 %; 粗提物萃取后的二氯甲烷相和乙酸乙酯相为其活性部分, 10 mg/m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30 %和83.13 %; 从合并后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相中分离、鉴定得到了6个化合物, 其中3-羟基-4, 9-二甲氧基紫檀烷、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和3-羟基-8, 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供试病原菌表现较好的抑制活性; 3-羟基-4, 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0.42 μg/mL, 3-羟基-8, 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值为27.09 μg/mL。黄花棘豆提取物对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紫檀烷类化合物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 具备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2株枯草芽孢杆菌对太子参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GH18和GH19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的病原真菌互隔交链孢霉菌(Alternaria alternata)、博宁刺盘孢(Colletotrichum boninens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进行了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H18和GH19对4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效果,菌株GH18无细胞滤液对互隔交链孢菌孢子的抑菌效果优于GH19。菌株GH18高温杀死菌体发酵液在浓度为2.0×10~8 cfu/L和2.0×10~7 cfu/L分别处理,对互隔交链孢霉菌、博宁刺盘孢抑菌率相近。处理3d的抑菌效果优于4 d;其发酵液的抑菌率高于无细胞滤液。菌株GH18高温杀死菌体发酵液在浓度为2.0×10~8cfu/L对互隔交链孢霉菌、博宁刺盘孢抑菌效果较好,胶孢炭疽菌效果次之。因立枯丝核菌气生菌丝生长旺盛,抑菌率较低,故不适合采用生防菌GH18和GH19进行生防。  相似文献   

10.
香蕉炭疽病是由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侵染引起的,是香蕉采后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中国香蕉的北运和出口。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炭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CY-14,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经初步鉴定,该放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其发酵液稀释10倍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达92.5%,同时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抗菌谱较广;其发酵液热稳定性较好,经100 ℃处理2 h后,体积分数为10%的发酵液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为55.7%,发酵液稀释1 000倍后仍可完全抑制香蕉炭疽菌的孢子萌发;CY-14纯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具有一定的防效,与对照药剂1 000 mg/L百菌清的防效相当。菌株CY-14作为香蕉炭疽病的生防放线菌,具有发现新型抗生素或者活性化合物的潜能,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将来自16个油茶品种的247个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多基因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7个C. fructicola多基因序列有21个单倍型,其中Hap2占总数的54.7%,Hap4占总数的34%,为两个主要的单倍型,来自所有16个油茶品种。基本上每一个油茶品种都存在C. fructicola独特的单倍型。遗传分化系数(Fst)表明不同品种来源菌株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对所有品种种群进行中性检测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发现小尺度空间的果生次盘孢菌经历大规模的种群扩张,群体间存在有效基因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品种的菌株散乱地分布在系统发育树中。  相似文献   

12.
为挖掘可用于防治梨炭疽病的生防资源,从江苏句容梨园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梨炭疽菌具有较强拮抗效果的菌株CL01。基于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该菌株被鉴定为奥托威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ottowii。CL01能够抑制梨炭疽菌菌丝的生长,受抑制的真菌菌落边缘菌丝变得稠密,分支增多,局部膨大,在PDA皿上抑菌带宽达(8.2±0.4)m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L01发酵液能够破坏梨炭疽菌细胞壁完整性,导致菌丝皱缩、塌陷。CL01发酵液还能够抑制梨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伸长,经发酵液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降至50%以下。用正丁醇萃取法提取的CL01发酵液粗提物对梨炭疽菌具有抑菌活性,抑菌带宽可达到(7.3±0.2) mm。CL01发酵液和发酵液正丁醇粗提物均可以有效抑制梨炭疽病斑的扩展,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62.0%和83.0%。此外,CL01还对多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拮抗活性,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海南橡胶园16份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6株拮抗木霉,通过对峙培养、非挥发性和挥发性物质及几丁质酶活测定,从中筛选出一株对橡胶树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均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T008;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长期共存,二者协同进化,互惠互利。在胁迫因素的影响下,内生菌群落组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对植物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病原菌胁迫对油茶树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解云南油茶受炭疽病菌侵染后,叶片内生微生物群落如何参与植物防御,本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炭疽菌生物胁迫下云南油茶病、健叶片内生菌群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基于Bugbase软件对菌群的表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炭疽菌侵染后显著提高了Chao1、ACE丰富度指数,而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则无显著变化。门水平上,病、健叶片上相对丰度大于1%的种类相同,但所有门的丰度都表现为病叶高于健叶。属水平上,病叶片中Methylobacterium(1.91%)属相对丰度最高,健康叶片中Pontibacter(1.41%)相对丰度最高。感病叶片中有5个特有属,健康叶片中有3个特有属。Bugbase菌群功能预测表明,云南油茶感病叶片内生菌菌群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氧化胁迫耐受增强;革兰氏阳性菌的相对丰度增加,革兰氏阴性菌相对丰度降低。可见,油茶炭疽病的发生改变了油茶树叶片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使少数抗病相关物种优势生长。研究结果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5.
黑斑病为薄壳山核桃重要真菌性病害,为了实现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绿色防控,本研究旨在筛选优良的内生拮抗菌株,为黑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生防资源。通过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和16S rDNA与GyrA基因分析,对薄壳山核桃内生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内生拮抗菌对黑斑病病原真菌(5属21种26株)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分离筛选到2株高效拮抗菌ZJJDZY和ZJJDYB,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平板对峙法测定结果表明,2株拮抗菌均对12种12株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1种4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2种2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4种7株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spp.和1种1株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具有拮抗效果。其中,对C. henanense PCZJJD18、C. sojae PCAHFY5、N. mesopotamica PCSCLZ2、A. alternata PCAHFY6、Phomopsis PCZJJD14 sp.的抑制率为最高,抑制率在57.1%~60.6%,且两株拮抗菌抑菌能力相似;不同浓度的拮抗菌对不同属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浓度为108 CFU/mL时,拮抗效果最好,随着浓度降低,拮抗效果显著减弱。该两个菌株对多种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具有较佳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探究油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以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9种植物的70种提取物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活性较好的提取物,并通过浓度梯度试验测定其抑菌毒力。结果表明,在提取物浓度为1 mg/mL时,臭灵丹石油醚萃取物和益母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油茶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54.48%和50.75%,经毒力测定其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7013和0.6246 mg/mL。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臭灵丹、益母草开发植物源抑菌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获得对建兰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放线菌,以野生山地兰花表层土壤为分离样本,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25株放线菌,初筛出6株对建兰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SVFJ-07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3.64%。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认菌株SVFJ-07为酒红链霉菌。该菌对多种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建兰炭疽病的室内防效为70.06%,田间防效66.27%~68.54%。可见,酒红链霉菌SVFJ-07对建兰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绒柏Chamaecyparis pisifera精油和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e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通过浸渍法测试了两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4龄幼虫及蛹的毒杀活性,采用人体局部涂肤法测试其对白纹伊蚊成蚊的驱避活性,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分析了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绒柏精油和日本扁柏精油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蛹的24 h LC50分别为47.66/152.33和73.11/205.06 μg/mL,对致倦库蚊4龄幼虫/蛹的24 h LC50分别为31.74/107.61和63.94/131.42 μg/mL。以1.5和2.0 μL/cm2剂量涂抹人体皮肤,绒柏精油、日本扁柏精油驱避白纹伊蚊的完全保护时间分别是3.24 h和0.78 h、5.45 h和1.86 h。经GC-MS分析鉴定出绒柏精油中含α-蒎烯(29.89%)、17-norkaur-15-ene(9.96%)、Δ-3-蒈烯(9.79%)等16种成分,日本扁柏精油含Δ-3-蒈烯(35.33%)、α-蒎烯(25.60%)、β-月桂烯(12.86%)等22种成分。可见,绒柏精油和日本扁柏精油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4龄幼虫及蛹有较强的毒杀活性,而且绒柏精油对白纹伊蚊还有很强的驱避活性,具有研发为环保型蚊虫防控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