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壤微生物量磷变异很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的方法(25℃,培养90 d),研究有效磷含量比较低的石灰性土壤,加入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秸秆四种不同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其碳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充足的条件下,土壤和秸秆磷素状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比较小,但显著地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随碳源物质磷素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微生物量碳磷比降低。在土壤有效磷含量比较低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磷素营养主要受制于秸秆含磷量及其分解进程,反之,土壤微生物磷素营养受秸秆的影响则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内不同退耕年限(1、2、3、4、5、8、15、24、31年)退耕地为对象,分0~10、10~20、20~30、30~40 cm 4个土层,调查分析退耕地在自然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在不同土层、不同退耕年限的动态变化以及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全氮、速效钾、有效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有效磷的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均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其相关系数较全氮和速效钾更高;(2)土壤微生物量在不同深度的土层内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其变化规律是不一样的;(3)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土层越深,土壤微生物量越低,并且,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设施菜地磷肥过量施用,以便为设施蔬菜土壤磷肥施用限量标准制定及磷肥增效调控方法建立提供数据支撑,以山东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并采集150个设施蔬菜温室,其中种植年限0-4年50个(样本n=50)、4-9年40个(n=40)、9年以上60个(n=60),每个样点共采集土壤剖面(0~30 cm,30~60 cm,60~90 cm)3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及微生物量磷及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剖面深度在0~30 cm,30~6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均呈现增加趋势,而微生物量磷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土壤剖面土层的加深,各年限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但种植年限9年以上设施土壤0~90 cm土壤剖面中微生物量磷约为20 mg/kg,且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多年种植后深度为30~60 cm,60~90 cm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有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种植年限0-4年,4-9年时设施土壤有效磷与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正相关,且呈对数函数关系;而种植年限在9年以上时二者呈二项式函数关系。结果表明,集约化设施蔬菜土壤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磷素累积增加,深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且磷素淋洗风险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玛纳斯河流域盐碱化弃耕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开垦前后土壤基本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弃耕地开垦后土壤有机碳较开垦前增加24.1%。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开垦后较开垦前显著增加。从土层来看,开垦前后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均随土层加深呈现下降趋势。开垦后土壤全磷和全钾较开垦前显著增加,开垦前后土壤全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7 mg/kg和0.8mg/kg;全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2.9 mg/kg和24.8 mg/kg。土壤碳、氮、磷在整个土壤养分循环中是相互耦合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中性紫色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介于200~600mg/kg,除垄作耕翻(稻油)处理外,基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其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的利用方式不利于增加微生物量碳,说明微生物量碳可用作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适合于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3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氮生物量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差异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对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樟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碳氮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1)樟树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为樟树林>混交林>马尾松林,均呈显著差异(P<0.05);(2)林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比例有显著的影响。各类土壤微生物比例特征为:细菌为樟树林>马尾松林>混交林,真菌为混交林>马尾松>樟树林,放线菌为混交林>马尾松>樟树林;(3)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征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樟树林,其平均含量分别为543.01、421.48、370.95 mg/kg;微生物生物量氮特征则为:樟树林>马尾松林>混交林,平均含量分别为37.28 mg/kg、23.20 mg/kg、15.12 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线性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时期(10年、20~30年、50年以上)马尾松次生林下土壤养分、微生物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但含量峰值点分布有所不同。(2)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总数量为:恢复50年以上>20~30年>10年,均呈显著差异(P<0.05)。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最多,为20.11×104~521.11×104 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的50.25%~89.43%;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3)恢复50年以上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时期的(P<0.05)。(4)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全氮和有效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喀斯特坡耕地不同微地貌类型与土壤养分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网格取样法对不同微地貌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微地貌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不同,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1.14~191.34 g/kg,土壤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50~3.58 g/kg,土壤全磷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7~1.31 g/kg,土壤全钾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7~36.4 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0.96~320.88、1.47~3.91、94.61~226.76 mg/kg,其大小关系均表现为土面>土槽>土窝>土被。相关分析显示,在研究区域内,地形因子与微地貌土壤养分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与微地貌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延安南部县区烤烟主栽区土壤理化性状,在延安市宜川县、富县和南泥湾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烟地进行土壤分析,土壤分0~30、30~60、60~90 cm三个层次进行取样。分析其p H值、有机质、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深度为0~30、30~60、60~90 cm时,酸碱度平均值分别为p H 7.00、7.11、7.37,因此土壤越深越偏碱性。所有土样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2 g/kg左右,在土壤深度为0~30、30~60、60~90 cm时,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88、21.93、28.89 g/kg。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在有所增加。有效磷含量平均为76 mg/kg左右,在土壤深度为0~30、30~60、60~90 cm时,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2.92、69.51、76.50 g/kg,在不同的土层中有效磷的含量差异不大。铵态氮含量的平均值为130 mg/kg,在土壤深度为0~30、30~60、60~90 cm时,铵态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6.95、143.35、129.25 g/kg。在不同的土层中有铵态氮的含量差异不大。硝态氮含量的平均值为91 mg/kg,在土壤深度为0~30、30~60、60~90 cm时,硝态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2.96、96.92、73.46 g/kg。硝态氮的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所减低。  相似文献   

10.
熏蒸剂对土传病原菌的防效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熏蒸剂对2种土传病原菌的持续防效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影响,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和BIOLOG的方法研究氯化苦(chloropicrin, PIC) 40 mg/kg、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 DMDS) 40 mg/kg以及PIC+DMDS(8+32) mg/kg对镰孢菌属(Fusarium spp.)、疫霉菌属(Phytophthora spp.)的长期抑制效果,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培养98天时,PIC 40 mg/kg对镰孢菌属和疫霉菌属仍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维持在98%、55%以上,而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已恢复到对照水平。与DMDS(40 mg/kg)相比,PIC+DMDS[(8+32) mg/kg]处理对镰孢菌属和疫霉菌属的持续抑制作用都有很大提高。在恢复培养28天时,PIC+DMDS[(8+32) mg/kg]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已恢复到对照水平。DMDS(40 mg/kg)处理对镰孢菌属和疫霉菌属的抑制效果较差,但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也相应较小。  相似文献   

11.
旨在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改良及对提高烟叶品质的影响。以牡丹江地区暗棕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不同梯度水平的试验,测定了生物质炭施加到植烟土壤3个关键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C/N。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在烟株生长的3个关键期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63.25%、58.00%、69.81%,3个时期最大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是对照的2.29倍、2.79倍、2.01倍。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土壤微生物C/N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个时期降低幅度分别为24.06%~28.90%、29.37%~43.47%、20.64%~34.44%,其中1200 kg/hm~2生物质炭和5.5 kg/hm~2氮肥配施对土壤碳氮比降低效果比较明显。由此可知,通过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烟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中氮素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山东枣庄石榴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山东省石榴主产区(枣庄市峄城区)土壤肥力状况,采用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对枣庄市峄城区万亩石榴园15个果园的土壤有效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园土壤pH范围在6.78~7.42之间,其平均值为7.17,适合石榴生长;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变化范围为7.88~13.89 g/kg,平均值仅为10.93 g/kg;土壤碱解氮变化范围为15.80~77.20 mg/kg;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5.48~140.33 mg/kg,平均值为36.75 mg/kg;土壤有效钾变异变化范围为57.0~262.0 mg/kg,平均值为169.0 mg/kg。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有效磷缺乏过量并存,有效钾含量处于适宜和丰富水平。为此,认为试验区石榴园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氮供应,根据园地情况调控使用磷肥、钾肥。  相似文献   

13.
冬种黑麦草对6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母质发育的土壤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roum Lam.)作为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周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微生物量碳、氮影响显著(P<0.05)。其中板页岩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为450.8mg kg-1;河沙泥微生物量最低,为60.8 mg kg-1,由大到小排列为:板页岩>紫土>花岗岩>红壤>石灰岩>河沙泥。不同取样时期内土壤微生物性状有显著差异(P<0.05),种植黑麦草各处理比对照(冬闲)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所有处理表现出相似的微生物量周年变化趋势:水稻成熟期高于分蘖期(P<0.05),晚稻生长季节大于早稻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受土壤类型、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种植制度的综合影响,微生物活动与作物生长有关。冬季种植黑麦草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P<0.05),在有机质分解快、有效养分含量低的土壤中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炭对牡丹江植烟土壤改良及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生物质炭在改良植烟土壤和提高烤烟品质研究中的可行性,以牡丹江市宁安县黑土为供试土壤,研究了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C/N、土壤微生物、烟株生长发育和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与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1800 kg/hm2生物质炭后,可以提高植烟土壤C/N 31.79%,其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是对照的3.8倍。施加生物质碳烤烟生长优势比较明显,株高、有效叶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烤后烟中总糖和烟碱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中施加1200 kg/hm2生物质炭使烤后烟中钾含量提高11%,施加2400 kg/hm2生物质炭使烤后烟中总糖含量提高5.40%。施加1800 kg/hm2生物质炭烤后烟茄酮的含量为对照的1.97倍。综合研究表明:植烟土壤中施加1200~1800 kg/hm2生物质炭后,可达到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烟株大田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烤后烟产质量的三重功效。  相似文献   

15.
Upland red soil has strong acidity and low fertility, different woodland types produce varying impact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nematode communities.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soil, 2 different types of woodland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oil properties and nematode communities compared to waste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chestnut forest soil were the highest, 16.41 g/kg and 0.46 g/kg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ppeared in wasteland soil, and basal respiration of wasteland soil was 28.36 mg CO_2/kg·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2 soils(p <0.05). The nematode abundance also reached the peak in wasteland soil. Three types of soil exhibite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dominant trophic group in wasteland soil was herbivores,while omnivores/predators and bacterivores in forest from farmland and chestnut forest soil, respectively.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woodland on ecological indices of nematode communities was not consistent. Degradation trends of soil properties and nematode communities were presented in the 2woodland types compared with wasteland soil. These results are instructive for the local woodl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土壤磷素富集问题,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琯溪蜜柚’主产区福建省平和县典型果园剖面土壤磷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果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都明显比对照剖面含量高,富集系数最高达289.1,且表层土壤(0~20 cm)有效含量远大于作物施磷与否临界值。(2)土壤可溶磷含量层次性很明显,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下降,各层次比自然土壤剖面大,其富集系数最高达152.0。(3)土壤可溶磷随有效磷增加而提高,1、2、3、11号剖面表层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分别为101.99、90.59、68.54、56.03 mg/kg,而自然土壤剖面7和12号表层土壤添加到400 mg/kg水平时,还没出现土壤可溶磷素大量流失状况。(4)提出了通过测土配方,优化肥料元素比例,停施或降低磷肥施用量;施用磷素活化剂,配合采用果园生草土壤管理方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设施土壤中Cd与PAEs复合污染效应,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设施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脱氢酶活性对Cd-PAEs复合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移栽后20 d,施加低浓度Cd(≤2.0 mg/kg),可使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设施和大田土壤中分别增加了42.7%和96.5%。移栽后20 d时,施加PAEs(40,80 mg/kg)使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56.2%和46.7%;移栽后30 d时,施加PAEs(40,80 mg/kg)使大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39.8%和提高了21.6%。Cd处理使大田土壤脱氢酶活性降低,但并未使设施土壤脱氢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施加高浓度PAEs(80 mg/kg)使大田土壤的脱氢酶活性提高了33.6%,但却使设施土壤脱氢酶活性降低了40.0%。Cd-PAEs复合效应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协同作用,但土壤脱氢酶活性则产生了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