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山西蝽总科昆虫多样性,本研究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动物地理区系的角度,在对多年标本和现有标本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山西省蝽总科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山西省蝽总科(Pentatomoidea) 已知6科53属93种,分别为全国的33.33 % 、31.18 %和7.7%,科、属种类丰富;种相对不丰富。蝽总科寄主植物大都局限于禾本科农作物、果树和环境绿化类乔木。动物地理区中, 中南部盆地蝽总科物种丰富,晋北部盆地相对种类少;中南部山区物种丰富,北部山区相对较少。山西省蝽总科科、属、种种类的差异及南北地理区分布的差异,与山西的地形、地貌、气候的特殊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花园君子兰(Clivia gardenii)是君子兰属著名的常绿草本植物。本试验首次研究了花园君子兰的叶绿体基因组。其叶绿体基因组的长度为158 156 bp,包括86 307 bp的长单拷贝区域(LSC),18 231 bp的短单拷贝区域(SSC)和26 809 bp的反向重复区域(IRs)。总的GC含量为37.96%。注释了130个基因,包括86个编码基因,36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其中20个基因位于IR重复区,包括7个编码基因,9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选择石蒜科的12个物种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采用全长基因组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C. gardenii和C. miniata形成一个单系群,表明花园君子兰和大花君子兰亲缘关系最近;并且和Hippeastrum、Leucojum、Narcissus、Lycoris等属形成了姐妹群。这些物种也形成了一个单系群,代表了石蒜亚科。本研究结果为君子兰的育种及叶绿体基因工程等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测定分析了叶甲科(Chrysomelidae)15种昆虫mtDNA_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在获得的390 bp序列中,198个核苷酸位点为多态性位点(约占50.8%),序列间碱基差异平均值为18.9%,A T含量为72.7%,碱基转换呈现明显的TC偏向性,颠换主要以TA为主,转换/颠换(R)值为0.8。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该15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跳甲亚科(Alticinae)和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的亲缘关系较近,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与前两者的关系较远。萤叶甲亚科中瓢萤叶甲为最早分化的类群,长跗萤叶甲属(Monolepta)、凹翅萤叶甲属(Paleosepharia)、长刺萤叶甲属(Atrachya)能形成姊妹群。克萤叶甲属(Cneorane)和守瓜属(Aulacophora)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蛋白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的置信值高于核苷酸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中国丛藓科苔藓植物42个不同样品的rps4序列进行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rps4总长度为562 bp,其中包含201个变异位点,132个信息位点,碱基之间的转换与颠换比为1.77,平均G+C含量为27.5%,遗传距离值最小为0,最大的是小墙藓属与扭口藓属为0.3。基于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贝叶斯树分为3个大支,分别为毛口藓亚科、扭口藓亚科及丛藓亚科,同时支持毛口藓亚科为一并系群,扭口藓亚科为一单系群,表明rps4基因比较适合于研究中国丛藓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学。  相似文献   

5.
天牛分类一直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天牛分类研究中得到应用,此文综述了包括同工酶电泳、RAPD分子标记、PCR、核酸序列分析等技术在天牛近缘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天牛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天牛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天牛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天牛分类一直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天牛分类研究中得到应用,此文综述了包括同工酶电泳、RAPD分子标记、PCR、核酸序列分析等技术在天牛近缘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天牛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天牛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天牛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是豆科苦参属的一种灌木,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生态功能。由于其野生种群濒临灭绝,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此外,对于市场需求而言,野生越南槐资源非常有限,市场上存在许多掺假产品。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在分子水平上鉴定越南槐及其掺假品的方法。叶绿体基因组是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植物分子鉴定的重要遗传标记来源。在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越南槐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结果显示,越南槐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2 234 bp,共编码126个基因即8个rRNA基因,37个tRNA基因,80个CDs基因和1个假基因(rps16),GC含量为36.40%。重复序列分析共检测到68个复杂重复序列和145个简单重复序列。边界分析结果显示,在越南槐中由于IR区的微收缩,导致JLA边界的rpl2和trnH基因丢失。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出3个变异热点区(trnT-GGU-psbD, rps18-rpl20和trnA-UGG-trnI-GAU),pi(π)>0.05。基于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苦参属物种聚为一个单系支,支持率达100%。本研究对越...  相似文献   

8.
《种子》2020,(9)
为合理利用和开发玉屏县木本植物资源,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其野生木本植物的区系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野生木本植物共有86科235属521种,其中,裸子植物占总科、属、种的8.14%、3.83%、2.30%;单子叶植物占总科、属、种的3.49%、5.53%、4.80%;双子叶植物占总科、属、种的88.37%、90.64%、92.90%; 2)木本植物的生活型以灌木和乔木为主,常绿型的占主要地位,林木资源较丰富; 3)木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多,温带性质突出,特有成分不明显; 4)区系较原始,存在古老残遗物种; 5)与邻近6个地区的聚类结果表明,玉屏县与通道县的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泸沽湖的区系关系最为疏远。  相似文献   

9.
应用AFLP技术对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同属于沿海蝗区的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玉田种群间的关系较近,属于内涝蝗区的河南汝南与属于河泛蝗区的河南兰考、濮阳、武陟种群间聚为一类,但关系相对较远,而有一定地理隔离的河南灵宝种群单独为一类;同时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几种槭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槭属植物的8个种(含变种)核糖体 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扩增出约750bp左右的的序列(包含完整的ITS1、5.8S和ITS2序列及部分18S和26S rRNA基因片段。各样品的 ITS1长度为221~236 bp,ITS2 为 231~237 bp,含有多个特异性信息位点。并利用 ITS 序列为依据对8种槭属植物系统发育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8种槭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为挪威槭嫁接生产中适宜砧木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5—2006年在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白粉菌寄主植物,发现白粉菌寄主植物23科43属52种植物,其中7种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27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寄主植物;使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的白粉菌寄主植物达25科47属57种。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33株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并进行了致病力和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48.5%、21.2%、30.3%。河南省同一地区内不同分离物间致病力差异明显。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萎病菌强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强,弱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弱,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离物在72h时对棉苗的平均致萎指数分别为63.82、52.38、45.83。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分离物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黄萎病菌分离物分泌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所致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晨  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41-145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时期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省内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收集河南省18个地市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测算并系统分析了三大粮食作物河南省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省内18地市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省存在比较优势差异,共有水稻优势产区3个,小麦优势产区 9个,玉米优势产区13个。  相似文献   

14.
2010-201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河南省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情况。从河南省15个地市发病鸡场采集病鸡组织样品309份,采用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病毒,并利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和RT-PCR试验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类病毒的总检出率为26.54%,其中NDV、IBV和AIV(H9)的检出率分别为11.00%、3.88%和11.65%。2010年10月NDV和IBV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30.00%、15.00%,2011年1月AIV(H9)检出率最高,为43.24%。2类病毒混合感染的检出率达3.24%。表明2010年7月-2011年4月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以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河南省部分地区普遍流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合感染。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河南省3种主要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以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内的253个样地为对象进行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1)水平结构上,有木本植物86种,隶属于47科70属,重要值较高的有19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0.56:1,乡土种和外来种分别占32.56%和67.44%,乔木树种平均胸径为8.64 cm,77.27%集中在5~15 cm;(2)垂直结构上,公园的乔灌草比为14.52:14.97:48.83:100,49.01%的样方为二层结构;(3)群落季相和健康状况上,43.08%的样方仅在2个季节有景可观,平均生长势好(4~5)和差(1~2)的植物分别占24.42%和20.93%。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典型植物群落,并提出今后滨海盐碱地公园绿化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优质专用小麦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气候区划指标和相应等级。利用河南114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GIS技术各气候要素进行了网格推算。采用专家打分法,将全省划分为强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强筋中筋过渡区、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中筋弱筋小麦过渡区和弱筋小麦适宜种植区5个分区,并对各区域的特点及建议进行了分别评述。  相似文献   

17.
对母猪不发情的原因调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不发情导致的不孕是困扰养猪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深刻认识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在豫北三市进行了专项调查,先天性、饲养性、繁殖技术性、气候与水土性、衰老性和疾病性等原因均可造成母猪不发情。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统计,调查结果表明:饲养因素占54.95%,先天因素占6.5%,气候与水土因素占6.59%,繁殖技术因素占4.3%,疾病因素占27.47%。通过对母猪不发情原因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的办法,实践证明,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明显改善母猪不发情状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近30年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性变化,揭示花生生产格局演变规律,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全省花生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利用1990—2018年河南省统计数据,采用生产重心、产地集中度、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随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花生生产由最初的集中走向分散,且生产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豫中、豫东等传统花生产区在花生主产地市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豫南地区在河南省花生生产中重要性越来越大,该地区拥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和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已成为河南省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且优势在逐步增强。科技支撑和政策引导推动了各区域花生的生产,且导致各市发展差异化显著。例如豫南地区优势逐步增强,豫西地区小幅发展,而豫东和豫中的优势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ELISA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内源多胺、激素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用以研究了枇杷的内源多胺、激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果实发育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胚珠发育过程中,Spd含量最高,Spm次之,Put最低。果肉中的3种多胺含量是Spd最高,Put次之、Spm最低。胚珠和果肉的快速生长阶段多胺含量快速上升;果实发育早期的(Spd+Spm)/(Put)和(Spm)/(Pas)比值变化在花后26d到34d达高峰期,而这也正是果实膨大较快的时期。枇杷幼果Spd含量较高时也是GA1+3含量较高时期,GA3/ABA比值较高时也是果实快速生长期,说明内源激素与多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近年来对阜阳市蝗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蝗总科昆虫有34种,分隶于6科28属。对阜阳市蝗总科昆虫区系的分析表明:广布种为14种,占41.1%;东洋种为11种,占32.4%;古北种为9种,占26.5%。从动物地理区划的角度来看,阜阳市地处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过渡带,且略处于两界中轴的南侧,故呈现为广布种很多,东洋种略多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