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优化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覆土技术,以泥炭为覆土材料,研究泥炭覆土搅拌时间对覆土物理结构以及对双孢蘑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证实,随搅拌时间的延长,泥炭覆土充气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充气孔隙度与双孢蘑菇产量高度正相关,但是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大小及商品菇率高度负相关;覆土容重与双孢蘑菇产量高度负相关,但是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大小及商品菇率高度正相关。搅拌时间较短的覆土(5~20 min),双孢蘑菇总产量较高,且每潮菇产量更均匀,更有利于工厂化生产。搅拌时间较长的覆土(40~120 min),双孢蘑菇子实体较大,但是会降低双孢蘑菇的总产量以及影响每潮菇产量的均匀性。本试验条件下泥炭覆土最适搅拌时间为10 min,双孢蘑菇3潮菇总产量34.5 kg/m~2,商品菇产量27 kg/m~2。研究初步揭示覆土物理结构对双孢蘑菇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为优化覆土技术及筛选优质覆土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采后贮藏期间极易发生表皮褐变,其中涉及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索双孢蘑菇采后褐变涉及的分子机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双孢蘑菇HMG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并对AbHMG蛋白特性,以及AbHMG基因在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期间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FAM注释结果在双孢蘑菇中鉴定到13个AbHMG转录因子,编码序列长度425~1 881 bp,编码141~62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15 996~69 651,等电点5.12~11.13,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AbHMG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所有AbHMG蛋白均为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蛋白。双孢蘑菇贮藏期间表皮L*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表现为表皮褐变程度加深,同时双孢蘑菇子实体相对电导率和呼吸强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AbHMG7、AbHMG9和AbHMG13基因在双孢蘑菇贮藏后期的表皮样品中显著上调表达。双孢蘑菇中共鉴定到13个HMG转录因子,其中AbHMG7、AbHMG9和AbHMG13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相关的转录调控进程。  相似文献   

3.
探讨双孢蘑菇采后贮藏适宜的CO_2体积分数,减少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发生,为双孢蘑菇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在5℃低温和95%相对湿度的低温冷库中,经过不同CO_2体积分数的贮藏,研究其对双孢蘑菇失质量率、硬度、白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速率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随着CO_2体积分数的升高,延缓了失质量率的上升和硬度的下降,能显著(p0.05)抑制双孢蘑菇的呼吸速率,使可溶性固形物和酶活性变化缓慢。CO_2体积分数为20%时,能有效抑制双孢蘑菇呼吸速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并且在减缓双孢蘑菇硬度、白度、可溶性固形物下降方面效果最好,能极显著(p0.01)地延缓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正原江苏省农药检定所等单位研究人员评价了甲基硫菌灵对季节性栽培双孢蘑菇褐腐病的室内杀菌活性、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97%甲基硫菌灵原药对双孢蘑菇和蘑菇疣孢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甲基硫菌灵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抑制率在5.99%~33.02%之间,对蘑菇疣孢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在1.18%~34.90%之间,其有效抑制中浓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涂膜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提高贮藏质量延长保鲜期为目的,探讨了双孢蘑菇的最适贮温,采用海藻酸钠、琼脂和魔芋涂膜液等对双孢蘑菇进行涂膜及优化。结果表明:双孢蘑菇的最适贮温0~3℃,采用涂膜法可延缓褐变进程,保鲜质量好;在相同条件下,双孢蘑菇采用海藻酸钠涂膜的保鲜效果最好。海藻酸钠涂膜双孢蘑菇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用量0.8g/100g水、蔗糖酯用量0.7g/100g水、涂膜时间4min。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贮运保鲜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双孢蘑菇是世界性栽培的重要食用真菌之一,其保鲜期短是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的瓶颈。从适时采收、修整分级、及时预冷、包装、适温贮藏、保鲜剂处理、运输等方面总结了双孢蘑菇的贮运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点走访食用菌产业部门分管部门、菌包加工企业及典型种植户等方式,对兵团第六师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双孢蘑菇的栽培已初具规模,但存在栽培技术水平低、菌种生产单位较少、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从加大双孢蘑菇规模化生产、菌种科研攻关、技术培训和制定栽培技术标准等方面对兵团第六师双孢蘑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著名食用菌之一。栽培双孢蘑菇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近几年来,我所经过反复栽培实践并结合外地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与其它的食用菌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需要覆土。覆土是双孢蘑菇生产中重要的措施,即在双孢菇培养料表面覆盖一层土粒,以用来防止培养料中的水分过度蒸发,稳定培养料的湿度,改善培养料的通气状况,促使菌丝体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土粒对菇体能起到支撑作用,覆土层中有臭味假单菌,从而促进双孢蘑菇子实体的大量形成。本文介绍了双孢蘑菇覆土的作用和种类及覆土时的注意事项及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0.
真菌-细菌生物膜(FBB)在制备高效生物肥料接种剂和生防制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FBB的形成机理非常有必要。以双孢蘑菇和恶臭假单胞菌UW4为对象,研究了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在双孢蘑菇-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用PDA平板培养双孢蘑菇菌丝,在距离菌丝尖端边缘处涂布UW4菌悬液,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比涂布超纯水的对照组提高10.85%,同时,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均可观察到UW4能够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使用ACC合成酶抑制剂氨基氧乙酸(AOA)抑制双孢蘑菇菌丝ACC的合成,则UW4不能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此外,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也不能形成菌膜。趋化试验发现,UW4可趋化ACC,趋化强度与双孢蘑菇菌丝分泌物中的强趋化物谷氨酰胺和柠檬酸类似,且ACC最适趋化浓度的趋化强度高于谷氨酰胺和柠檬酸最适趋化浓度的趋化强度。而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不能趋化ACC。转录组测序分析ACC对UW4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ACC能够引起UW4中趋化和运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的上调或下调。以上结果表明,ACC是假单胞菌趋化双孢蘑菇的一种强趋化物质,同时是产ACC脱氨酶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形成菌膜的关键信号物质。  相似文献   

11.
分析桑树冬伐高度对春季桑叶产量、桑枝叶片数、发枝条数等产量指标和桑叶粗蛋白含量、含水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为桑园冬季剪伐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在桑园冬管时期设定5个不同处理剪伐高度(5、25、45、65、85 cm),以本地冬伐高度5 cm为对照.在剪枝60天后、小蚕饲养前,测定桑叶产量、发枝条数、枝条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叶际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分析和比较,明确叶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对中国知网收录的114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21篇文献进行相关分析。叶际微生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年平均英文文献数量总体高于中文文献数量,美国、中国和德国的发文量居于前列。其中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合作最为紧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最多。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并且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较多。该领域中白志辉(Bai Z H)的发文量最多,且各作者所在团队内部合作较为密切;虽然英文文献中白志辉和金德才(Jin D C)所在团队间有紧密合作,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在中文文献中还是在英文文献中各团队间仍缺乏合作。关于叶际微生物,CNKI和WOS中的文献均对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展开了研究,中文文献目前只倾向于探究叶际微生物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和重金属污染方面的作用,但整体研究尚浅,而英文文献则更为广泛且深入地探讨了微生物与植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关于叶际...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烤烟生长及根际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烟苗生长和根际磷钾养分的影响,采用根箱培养技术,设置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配施、不施肥(对照)4种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中,烟苗的生物量、磷钾吸收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倍、1.5倍和1.7倍。在烟苗根系附近,土壤有效磷钾的含量低于远根区,说明烟苗的吸收速率大于土壤供应速率,合理施肥成为调节烤烟根区磷钾营养的重要手段。根际Ca-P和O-P含量比较稳定,为土壤潜在磷源。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烟苗根际有效磷的含量,近根区的Al-P、Fe-P显著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有机无机配施增强了烟苗利用Al-P、Fe-P和有机磷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倡化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合施用,对于保持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提高磷钾利用效率、促进烟苗的生长发育和生产优质烤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崇明金瓜是崇明地理标志产品,其营养丰富、色味俱佳,为延长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期,更好地促进金瓜采后产业发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应用实践,对影响金瓜贮藏保鲜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对金瓜的传统堆藏、架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贮藏保鲜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为崇明金瓜采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系统全面地研究‘嘎拉'苹果组培苗移栽过程中根茎叶的解剖形态变化,为今后的组培苗移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苹果试管苗驯化移栽过程中根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根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逐渐分化,在维管柱中央形成若干排列成链的导管。茎的厚角组织细胞层数逐渐增多,细胞排列变得整齐紧密。茎的维管束逐渐形成环状条带,条带的厚度不断增加。苹果组培苗驯化移栽初期,叶片的栅栏组织发育不完全,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很低,仅为0.41。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发育逐渐完善,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明显增加且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海绵组织细胞间隙逐渐变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变大。移栽3周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为0.74。气孔的形态由移栽初期的突出于表皮细胞之上变为下陷于表皮细胞之下,气孔的开张度和气孔密度均逐渐变小。苹果组培苗移栽3周后其气孔密度下降为187个/mm2,这与移栽初期的气孔密度252个/mm2差异显著。苹果组培苗驯化移栽过程中,苹果组培苗根茎的主要变化是维管束组织的形成和健全,叶的变化是向着光合能力的提高和防止水分过度散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草型湖泊中,水生高等植物受到湖体内高营养刺激而大量生长。虽然植物的大量生长在短时间内降低了湖体营养盐,提高了透明度,但当水生植物进入衰亡期,其残体在水力和生物的作用下腐解,释放大量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加剧湖水中的富营养化状态。腐解后的植物残体会变成泥炭沉积于湖底,易使湖底升高,水位降低,加速湖泊的沼泽化进程。过多的水生植物残体极容易对水生态的平衡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详细介绍了水生植物残体在湖泊中的分解机制与影响,探究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在植物残体降解中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为植物残体降解修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常规施氮条件下,根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产量达8 288.3kg/hm 2,且根施肥效果优于叶面肥;减氮15%条件下根施肥和叶面肥配合施用能有效缓解减氮对水稻产量的降低作用,较减氮15%处理显著增产3.2%。根施肥和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同时,增加抽穗后叶片向穗的氮转运量,进而提高其氮回收利用率和氮生理利用率。水稻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叶片(除分蘖期茎鞘外)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后茎鞘和叶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施用有机水溶肥能维持水稻营养生长期较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强抽穗-成熟期氮素向穗转运能力,促进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The best‐yielding and most stable cultivars are identified by growing cultivar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stability of grain‐quality traits has been les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than the stability of grain yield. High‐oleic hybrids of sunflower have been available on the Argentinian seed market for several years.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these genotypes is scarc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were (i) to compare, us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the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high‐oleic hybrids for grain yield and oil and oleic acid contents, and (ii)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in selecting stable or adapted genotypes with high grain yield and high quality.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results for grain yields and oil and oleic acid contents of 35 high‐oleic sunflower hybrids from 17 comparative yield trials conducted over 2 years in Argentina. Stability was estimated using two methods: Fisher's protected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test, which compared hybrids with the best‐yielding hybrid in each environment, and the test of relative yield (RY), which uses standard deviation as the measure of stability. Adaptability was estimated using Piepho's method of ‘multiple comparisons with the best’. These three methods can be applied to unbalanced data. Piepho's method made little discrimination amongst the hybrids. The LSD and RY tests coincided in classifying the hybrids as stable and unstable in 85 % of cases for grain yield and 76 % for oil cont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st convenient method depend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of variability of the evaluated trait. Results from the LSD test depend on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cultivar is tested. The RY method is valuable for classifying some cultivars as high‐yielding and stable, avoiding the problem of high‐yielding environments biasing the general average. Use of both methods together could be effective for classifying hybrids when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s is adequate.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提高荞麦产量和品质的施肥技术,运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法,研究了现蕾期和盛花期喷施锌、硼微肥对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锌、硼肥显著提高了荞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降低了总黄酮含量,单施锌、硼肥的最高浓度为60和45mg/L,配施锌浓度为60mg/L、硼为30mg/L;适宜喷施时期为现蕾期;锌、硼肥配施对籽粒蛋白质和产量形成具有增效性,对籽粒总黄酮的形成具有拮抗性,有效减轻了总黄酮的降低程度。由此可知,适量的锌、硼微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荞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现状、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是实现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优势向基因资源优势转变和作物分子育种的基础。本文对中国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主要作物基因发掘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1)创制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基因发掘材料,包括基于中国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基于优异资源的遗传分离群体和基于人工诱变的突变体等;(2)基因发掘技术和方法有所突破,尤其是在针对基因特点整合各种基因发掘技术、改进基因/QTL的生物统计算法等,提高了基因发掘的效率;(3)作物农艺性状的标记与基因定位已成为常规遗传研究方法,初步定位了一批抗病、抗逆、优质、养分高效、高产相关基因/QTL,其中,有500多个基因已精细定位;(4)以水稻为代表的作物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在国际上受到瞩目,在主要作物中已克隆了300多个基因,其中,在目标作物中验证的基因数超过70个。在国际作物基因发掘高效化、规模化及实用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中国作物基因发掘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作物分子育种的需求,与国际作物基因发掘也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不同作物基因发掘研究进展不平衡、发掘基因的数量还相对有限、已发掘的基因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基因不多。针对中国基因发掘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各国以及跨国生物技术公司争夺基因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中国作物基因发掘应重点提高基因发掘效率,加强重要基因克隆及基因的价值评估,以生物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基因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