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鱼类越冬密度不断加大,导致越冬池缺氧的情况屡有发生。越冬池缺氧如果发现不及时或抢救措施不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冰下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 1.浮游植物 光合作用:水中的浮游植物通过透过冰层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种方式为冰封期不加注新水,无循环水的池塘水体增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地区寒冬期较长,冰层厚度达1米左右越冬鱼类将近有半年时间在冰下生活,由于冰下水体与大气长期隔绝使水体中需要的氧气不能从大气中得到补充。虽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补水中的溶氧,但其受气候、环境等情况的影响,使增氧速率较慢,且不能完全补偿由于池底层污泥过厚或冰面积雪过多  相似文献   

3.
秋去冬至,越冬期间鱼类管理非常重要,如何使鱼类安全越冬,提高越冬成活率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谈谈鱼类越冬期间死亡原因及对策,使养殖户以此为鉴。1原因1.1越冬水体的含氧量通常越冬池发生死鱼大都是因为水中严重缺氧,因而,维持水体较高的溶氧量是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在越冬期间必须特别注意水体溶氧含量的变化。越冬水体中的溶氧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产氧量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冰的透光度密切有关,而水体耗氧主要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因此,根据越冬水体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  相似文献   

4.
冬季天气寒冷,水温低,鱼类主要集中于池水底层,由于耗氧量增加,易造成底层水体缺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降低养殖成活率。下面介绍几种鱼池冬季补氧的办法。1.生物增氧 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放出氧气,是越冬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在冰封前,要有意识地向越冬池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但注水量不要超过池水的1/5。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可以施入尿素和过磷酸钙各0.5kg/亩~1.0kg/亩,提高水体的肥度,但不能施用有机肥,以免污染水质。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封冰前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降低越冬后期水体的溶解氧含量。2.注水补氧 …  相似文献   

5.
鱼类越冬池溶解氧含量过低会使鱼窒息死亡,但溶解氧含量过高是造成鱼类气泡病的主要原因;尤其在越冬中、后期池塘水质较肥的池塘,水中浮游植物含量过多,光合作用产氧能力高,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气泡病一般发生在越冬中期和后期,由于前期一般  相似文献   

6.
梁贺 《科学养鱼》2002,(12):46-46
一、越冬期间鱼类死亡的原因1.越冬池水中缺氧水中缺氧是造成鱼类冬季死亡的原因之一。缺氧的因素一是由于池水清瘦,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太少,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消耗。二是越冬池选择不当,鱼池面积过小,池内有机物、水草、杂鱼过多,这些常会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三是池水太浅,放养鱼的密度大,加之天气冷,冰层厚导致水中缺氧。四是污水或有毒物质流入,耗氧或产生有害气体,造成鱼塘溶氧不足。2.鱼体消瘦鱼在冬季身体消耗量大,长时间越冬,鱼的体重会减轻10%~15%,加之越冬前培育不好,在冬季体内积累的养分和脂肪不够…  相似文献   

7.
螺旋桨叶式增氧机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本机是在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自身的“增氧”机制基础上,突出底层水体增氧而研制出的新一代深水型增氧饥。在自然条件下,养鱼池塘水体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气液相面空气中部分的氧分子溶于水中;二是水体中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大量氧气溶于水中,而后者在池塘水体溶解氧来源中起主导作用。在正常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8.
鱼类越冬是东北地区池塘养鱼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任何失误都会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给渔业生产带来损失,因此掌握越冬期的增氧方法十分必要.通常情况下,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从空气中直接溶解,通过风浪的作用,使水和空气接触,空气中的一部分氧气就溶入水中,增氧机就是运用这个原理.二是光合作用增氧,这是主要来源,约占池塘水中溶氧的90%.三是补水增氧,利用自然的流水或是人工的注水来增加溶解氧.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生物增氧技术在鱼类越冬管理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时清除越冬池冰面积雪,保证冰面具有较好的透光度,使冰下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和作用得以充分进行,以补充由于鱼类和生物呼吸及有机物氧化分解等原因不断消耗的氧,从而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已成为越冬管理的重要措拖。然而,由于冬季工作环境恶劣,人工除雪劳动强度大,很难保证越冬池冰面积雪的及时清除,这样行之有效的生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冬季恶劣的天气,导致了辽源地区现有的鱼类越冬池塘、泡塘、水库、大水面等养殖水体冰封较差,“乌冰”现象严重。乌冰严重影响阳光透过冰层进入水中,从而大大降低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生物增氧的能力降到最低。水中溶解氧出现严重不足现象,会致使越冬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1.
浅谈珍珠蚌的生长与溶解氧,pH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角帆蚌或皱纹冠蚌等珍珠蚌与鱼类混养在池塘或河沟中,水域生态环境对蚌的成活以及珍珠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对珍珠蚌影响最大的是水中的溶解氧和pH值。溶解氧: 水体中溶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表层水面的溶解氧经风浪的作用传到水  相似文献   

12.
<正> 冰封水面,鱼栖水底。北方的鱼类越冬从11月初开始进入了漫长的冰下阶段,为了能使鱼安全越冬,确保成活,除了扫雪明冰,还应及时调节好越冬水体的水质。现介绍四点,供参考应用。1 调节肥度用化肥 由于鱼类得以生存的溶解氧主要来自池水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即生物增氧,所以调节好培养浮游植物的肥度十分重要。调节肥可用二胺,切忌用尿素,因尿素在分解中产生的尿素酶就是耗氧生物。具体作法是:先测水质,当每升水中浮游植物的个数少于两万时,或水的透明度高于50cm、水色显淡清色时,就用30kg/hm~2二胺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比较长 ,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 ,冰封期最长的可达150天以上 ,冰下水温低(约为1~3℃) ,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 ,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 ,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原因造成的。而产氧主要是由于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增氧 ,简单地说 ,就是根据具体情况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作为越…  相似文献   

14.
冰下增氧是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好或措施不当,会造成全池鱼类缺氧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北方采用的鱼类越冬技术主要是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采取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冰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更多氧气,以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提高鱼类越冬的密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郑亚平 《内陆水产》2004,29(1):34-34
一些中小型水域和池塘中,越冬鱼种死亡率高达15%-25%。不但使鱼种数量减少,而且影响来年成鱼的养殖,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就鱼种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如下。1鱼种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水体严重缺氧到了冬季,水体会严重缺氧。一是因为水中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减弱造成氧的供求失衡,产氧量小于消耗量;二是水体由于投饵、施肥及鱼类代谢废物积累,有机物多,大量消耗氧气;三是水中鱼种放养密度过大,引起缺氧;四是池塘保水性差,水位严重下降,造成缺氧。鱼种规格较小越冬期间,多数鱼类基本不摄食,不大活动,新陈代谢缓慢。…  相似文献   

16.
3.9浮游植物 也称藻类,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它是养殖水体是否达到"肥、活、嫩、爽"的主要生物学指标,藻类是养殖水体中最大的初级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许多海水养殖动物幼苗期的天然饵料,也是浮游动物及甲壳动物的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17.
韩素芹 《齐鲁渔业》2002,19(12):30-30
冬季天气寒冷,水温低,鱼类主要集中于池水底层。由于耗氧量增加,易造成底层水体缺氧,使鱼窒息死亡降低成活率。因此,冬季鱼池要及时补充氧分。下面介绍几种鱼池冬季补氧的办法。 一、生物增氧 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是越冬水体氧量主要来源。在冰封前要有意识地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作为引种之用,但注水量不要超过池水的1/5。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每亩可以各施0.5~1kg的尿素和过磷酸钙,提高水的肥度,但不能施用有机肥,以免污染水质。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封冻前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降低后期水体含氧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增氧机质量及市场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池塘养殖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统计 ,我国拥有淡水总面积约 2 .7亿亩。供养殖水面75 0 0万亩 ,其中池塘约有 2 0 0 0万亩 ,但在未使用增氧机前 ,即使是在传统池塘养鱼发达的太湖流域 ,最高亩产一直徘徊在 40 0 kg,其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水体的溶解氧。在鱼池中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于藻类、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大气对水面的自然扩散、转移。水中溶解氧的消耗 ,主要是鱼类、饵料生物、有机物、池底淤泥等。清晨是一天中溶解氧最低的时候 ,因为连水中溶氧的主要生产者藻类、浮淤植物在夜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而且自己呼吸也在消耗…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闽侯县、福清市两家淡水鱼养殖场先后发生了由粪便污染造成的鱼类死亡事件.通过调查证实两家养殖场受污染水体中的氨氮、非离子氨、总大肠菌群指标超标,其中闽侯县养殖场受粪便污染导致水中耗氧物质增加,消耗水中氧气致使鱼类缺氧而死亡,死亡区域水中溶解氧0.55~0.92 mg/L.福清市养殖场的养殖水体受粪便污染,水体中浮游植物利用大量氮磷营养物质迅速增长(9.58×107 ~1.05×108个/L),在白天光合作用下产生大量氧气,溶解氧超饱和,达180% ~ 183%,同时释放二氧化碳,引发pH升高(9.59 ~9.79).使得水体中大量NH4向NH3转化,造成水中非离子氨含量升高,致使鱼类死亡.本文分析这两起渔业污染事故养殖水体中各指标因子的变化情况,认为粪便造成养殖水体中的氨氮,非离子氨和总大肠菌群升高,但导致鱼类死亡的致死因素则是缺氧及非离子氨中毒.  相似文献   

20.
郑亚平 《科学养鱼》2003,(12):46-46
一、鱼种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1.水体严重缺氧。到了冬季,水体会严重缺氧。这是因为水中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减弱造成氧的供求失衡,产氧量小于消耗量;二是水体由于投饵、施肥及鱼类代谢废物积累,有机物多,大量消耗氧气;三是水中鱼种放养密度过大,引起缺氧;四是池塘保水性差,水位严重下降,造成缺氧。2.鱼种规格较小。越冬期间,多数鱼类基本不摄食,不大活动,新陈代谢缓慢,主要依靠积存在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规格较小的鱼种,因体内脂肪积存量也较少,经过一个冬季的能量消耗,到次年春天,鱼的体质严重下降,易引起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