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为了探究栽植密度对洛川旱塬苹果苗木质量的影响。试验设立15个不同栽培密度处理,包括5个行距水平(30 cm、40 cm、50 cm、30 cm×3+50 cm×1和30 cm×1+50cm×1)和3个株距水平(10 cm、15 cm和20 cm)。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株距增加,基砧的移栽成活率有显著提高,而嫁接率和成品苗率则与株距和行距无显著相关性。另外,对苹果苗木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在相同行距条件下,随着株距的增加,苹果苗木的株高有所增高,径粗和侧根数也有明显的增加。建议结合实际生产操作,在洛川旱塬生态条件下,苹果苗木繁育的栽培密度40 cm×20 cm或40 cm×15 cm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行株距与水稻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为江苏稻区水稻生产选用适宜行株距提供科学依据,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不同的行距、株距处理:CK(30 cm×12 cm)、R1(30 cm×14 cm)、R2[(20 cm+40 cm)×12 cm]、R3(25 cm×14 cm);R4(30 cm×1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温度、剑叶光合特性、冠层光辐射(PAR)透过率、反射率、截获率及产量的影响。与常规对照处理相比较,R2、R3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9.96%和46.69%,但R2和R3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R2处理种植密度与常规处理一样,因为设置了宽窄行降低了冠层温度和表层光截获率,且提高了光透射率,从而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最终提高了产量。R3处理通过降低行距和增加株距的办法,获得了2.84%种植密度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和有效穗数,最终提高了产量。在不改变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宽窄行处理有助于改善行间小气候,增加行间通风透光性,提高水稻对高温环境的耐性,从而提高产量。此外,适当降低行距和提高株距的R3处理提高...  相似文献   

3.
苹果矮化中间砧对接穗品种枝条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苹果矮化砧对接穗品种枝条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探讨苹果矮化砧致矮关键部位及其致矮机理,以不同致矮能力的Y系苹果矮化砧及其中间砧嫁接植株为试材,以野生山定子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苹果矮化砧对接穗品种1 a生枝各组织尤其是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Y系苹果矮化砧1 a生枝髓部半径、近皮部导管面积、导管平均面积、木质部厚度/韧皮部厚度均显著小于乔化砧,而近皮部导管密度、韧皮部厚度/枝条半径均显著大于乔化砧;Y系苹果矮化中间砧接穗品种1 a生枝髓部半径均大于或显著大于乔化砧,近皮部导管面积/筛管面积、中部导管面积/筛管面积、近髓部导管面积/筛管面积、导管平均面积/筛管面积大体小于或显著小于乔化砧。由此可知:Y系苹果矮化砧可使接穗品种1 a生枝的导管面积/筛管面积变小、木质部生长减弱、韧皮部生长加强。宏观上,Y系苹果矮化砧对接穗品种有趋同作用。Y系苹果矮化砧致矮关键部位可能是木质部。苹果矮砧品系不同,致矮关键部位可能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土壤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该地区玉米合理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密度D1(6.75万株/hm2,常规密度)和D2(8.25万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株距配置,分别为H1(60 cm等行距,常规行距)、H2(80 cm+40 cm大小行)和H3(38 cm或34.5 cm匀播,行距与株距相等),共D1H1(当地常规种植)、D1H2、D1H3、D2H1、D2H2、D2H36个处理,对各关键生育期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分布、有效贮水量的变化、阶段性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随着剖面的加深而提高,D2H1在灌浆中期和成熟期0~200 cm具有最高土壤有效贮水量;各处理阶段性耗水量均为拔节期—抽雄期最高,其次是抽雄期-灌浆中期;D2 H 1处理在全生育期耗水量最低,成熟期实际产量达9612.86 kg/hm2,最高水分利用效率30.49 kg/(hm2·mm).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看,在等行距种植基础上,可将密度提高至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正> 在农作物种植中,经常需要计算株距,有的农户文化程度较低,利用老公式计算比较麻烦,由于株距不准确,密度很难掌握,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在老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简便公式,能准确的求出株距,很受农户欢迎.公式是:株距(尺)=亩面积(平方尺)÷亩株数÷平均行距(尺)例如:种郑单二号玉米,每亩要求4000株,四尺带种二行玉米(即平均行距为2尺),问株距是多少?依公式得出  相似文献   

6.
苹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合理建园无公害苹果生产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建园。海拔500~1 200 m,年降雨量450~800 mm,年日照时数2 200 h以上,年均气温8~12℃。土质以砂壤土和壤土为宜,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依据不同的土地条件,采用不同的砧木和密度。平地乔化砧普通型品种宜采用3 m×4 m株行距,乔砧短枝型品种应采用2~3 m×4 m株行距,矮砧短枝型品种宜采用2 m×3 m株行距。山地乔砧普通型品种宜采用3 m×4 m株行距,乔砧短枝型品种宜采用2 m×3 m株行距。栽前施足有机肥,根系要修剪并消毒。栽后要防抽条。根据栽植…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平地或缓坡地上种植柑桔比较常见的密度有2m×3m、2m×4m、3m×4m(株距×行距)等。其行距一般都在3m宽以上,每亩行距的空地面积有0.6亩以上。柑桔在幼树期间,树冠小,根系浅,根系群范围小,在幼树行间间种短季作物不会与柑桔幼树争夺养分,还能充分利用行间空地,增加收入,以短养长,促进幼树生长,为早产丰产打好基础。1间种短季作物的好处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短季作物收益中,能够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柑桔果树上来,增加对果树的物化投入,达到以种植短季作物养活长期作物的目的。夏季可作为柑桔幼树果盘的活…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找出最佳栽培密度,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扣经济效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增加株行距有利于单株或单丛的生长发育;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在构成产量的三因素中,株距贡献率最大,行距次之,双株略低于行距.栽培管理及育苗成本是株距>双株>行距.最佳密度组合为(20cm×lOcm) 双株.  相似文献   

9.
主要探讨山药在大田大面积生产时的合理栽培密度,包括合理的株距、行距。从通风透光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株距、行距对最终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其中,商品性按等级分为4级,一级为直径8 cm以上,二级为直径6~8 cm,三级为直径4~6 cm,四级为直径4 cm以下。根据最终经济产量计算出各种密度下的光能利用率,最高为0.459%。从商品性而言,等级为二级的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占26.9%;等级为三级的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占73.9%;由此可见,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栽培密度下,较大直径所占的百分率均为最高。表明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时产量最高,山药的商品性也最好,为晋山药大田大面积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秦艽大田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无病虫感染的种苗为试材,设置行距(101、52、02、5 cm)、株距(15、20、253、0 cm)各4个水平,共16个密度组合。移栽2~3年后的秋季9~10月采挖,称其干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株行距为10 cm×15cm和25 cm×30 cm的组合产量均较低,不利于秦艽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株行距为15 cm×20 cm2、0 cm×15 cm1、0 cm×30 cm和10 cm×25 cm的4个组合的经济效益最好,产量分别为3 295.203、280.203、270.153、336.45 kg/hm2,净产值分别为49 886.74、9 511.704、9 260.45和46 171.20元/hm2。[结论]移栽秦艽种苗时,株距保持在10~20 cm,行距保持15~30 cm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农学关于“干早半干早地区农业学术讨论会”的情况报告2(1)陕西渭南垦区旱田杂草调查及草害的研究2(5)西北黄土高原农田降水生产潜势及开发2(37)试谈渭南县历年棉花平均亩产与气候的关系以及高产稳产的基本栽培措施2(71)园艺蔬类植物产品的标准命名试论乔化砧苹果栽植的合理密度早熟桃新品系介绍2(81)·3(l)4(18) 植物保护棉蚜蜜露研究初报1(49)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Celaslr、:。;洲l。她Nax.)作用方式的初步研究1(75)桔树的爆皮死树问题研究3(17)不完全菌分类在前进—兼论黑盘抱目的分类问题4(1)西北农学院校园内白粉菌(Powde1’y Mildews…  相似文献   

12.
以高粱A2雄性不育系(CMS)A2V4,A2TX622;相应的保持系B2V4,B2TX622;恢复系1383-2,晋粱5号及用恢复系与不育系组配成3个杂交种(A2TX622×晋粱5号,A2V4×1383-2,A2V4×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进行A2类型高粱后代花粉碘染色率与田间自交结实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RT与R0.25,R0.75和R1.0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RT=1.188×R0.25+0.906×R0.75+0.915×R1.0。品种间存在差异。A2V4×晋粱5号F2群体的回归方程为RT=-21.407×R0.25+3.966×R0.75+0.930×R1.0;A2V4×1383-2 F2群体的回归方程为RT=0.988×R0.75+0.928×R1.0;A2TX622×晋粱5号F2群体的回归方程为RT=1.247×R0.25+1.184×R0.75+0.931×R1.0。  相似文献   

13.
野生百合种植密度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豫南山医引种的野生百合,经过了12年的人工栽培试验,完全证明了野生百合改家种是可行的。同时,在进行种植密度试验工作中,表现出较为合适的种植密度有如下3个,即①株行距(11×22)厘米,②株行距(12×22)厘米,③株行距(13×22)厘米  相似文献   

14.
<正> 1 园地选择 美硕桃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种植。不宜在黏重的士壤上栽植。 2 栽植密度和时期 一股株距4米、行距5米,也可株距2.5米、行距5米。北方以春栽为好,南方以秋栽为好,也可春栽。华北地区春栽一般在3月20日前后进行。秋栽适宜在落叶前后进行。 3 整形和修剪技术 按4米×5米定植的桃园,宜采用三主枝开心形;按2.5米×5米定植的桃园,可采用二主枝开心形。幼树冬剪  相似文献   

15.
<正>1.建园试验地建在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的土地,pH值为7.2~8.0,海棠作砧木,授粉品种为金冠。栽植密度:株距×行距(6米×4米),定植前挖定植沟深、宽各80厘米,每亩施用农家肥7500千克,加普钙1000千克,混表土回填入定植沟,株行距按前定方案进行。定植时理顺根系,露出嫁接口,灌足定根水,加膜覆沟保水保温确保成活。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苹果研究室栽培试验区12年生乔化密植凉香苹果为试材,研究间伐、控冠处理对凉香苹果郁闭园树体叶片净光合效率、有效相对光照度比例、果实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处理凉香苹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效相对光照度比例、果实产质量显著提高;控冠处理凉香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效相对光照度比例、果实品质比对照不处理略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果实果个显著减小,质量显著下降。确定出乔砧密植凉香苹果栽培中,3 m×4 m的果园,进入盛果期树采用间伐方法是乔化密植郁闭园改造提高苹果产质量的比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皖南生态条件下 ,香料烟采用均株栽植 ,株高叶大 ,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 ,叶片较薄 ;而采用宽窄行栽植 ,宽行叶片过大 ,窄行叶片又过于密 ,透光不好 ,叶片薄 ,这 2种栽植行式均不利于烟叶质量的提高。香料烟采用宽行密株栽植行式 ,适当增加行距、缩小株距 ,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烟株生长 ,缩小叶片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烟叶质量的提高。选用香料烟品种Samsun ,在栽植密度 2 2 .5万株 /hm2 条件下 ,行株距以 40cm× 10cm(每穴单株 )为宜  相似文献   

18.
王宝松 《农家致富》2006,(21):36-36
4.造林密度(1)四旁栽植。一般在乡村路旁、水旁渠旁单行造林,一边1行,株距4米;路面宽度8~10米或者大型河堤,一边2行,株行距均为4米,三角形交叉栽植。如果营造小片林,则株行距6米×6米。(2)农田林网栽植。一般泡桐的行距不小于50米,单行的株距4米,双行的株距4~6米,行距不小于5米,林网网格面积50~100亩。  相似文献   

19.
棉株理论果节数为A(A+6m-3)/6,迟打顶比早打顶果节数多9m(m+1)/6。合理密度为96*104/[A(A+3)](株/667㎡),行距为4.5A㎝,株距为1.543(A+3)㎝,丰产性状标准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利用数学图象来表达林分密度与林分其它测树因子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动态规律,适时适量地调整林分密度,于1983—1985年,根据全省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林的分布、立地及起源的不同,分别编制了林分密度管理图共九份。图中的标准密度管理线,是利用抚育间伐定位试验地,观测数据中产量最高的密度—蓄积(ha)数据拟合方程而成;最大密度线选用M_m=A_i·N_m~(-B_1)式;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选用M~(-1)=A_1+B_1·N~(-1)及式M~(-1)=A_2+B_2·N~(-1);自然稀疏线选用M=[A_i·(B_1+1)·(B_1/(B_1+1))~(-B_1)]·[1-N/N_0]·N~(-B_1)式;密度管理线选用M_p=P·M_m式。该密度管理图精度,等树高线为95.4%,等直等径线为9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