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下种花、种草,在林下养鸡、养猪……依靠森林,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还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才能,把种养做大、做活,实现林、农、牧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在广西,已初步形成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产品加工、林下旅游等四大类型,以及林药、林茵、林花、林草、林禽、林蜂、藤芒加工、林下休...  相似文献   

2.
《云南林业》2015,(1):18
"十二五"以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各地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的探索与推广,获得可喜成绩。一是建立了多样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形式。全省各地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采摘及加工、森林资源采集及加工、生物质能源和森林景观利用,初步形成了以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等为重点,涉及林药、林菌、林花、林果、林菜、林草、林禽、林畜、林蜂、林景等领域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林、农、牧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沂水县林下经济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水县实施的林下经济增绿富民工程,发展模式主要有林菌、林禽(畜)、林虫3种,其中林下食用菌主要是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4种,禽畜主要包括鸡、猪、兔,林下昆虫养殖主要是金蝉、蚂蚱。调查结果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最高增收196元/m2,效益显著,是一条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4.
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循环经济,该文阐述了林下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模式,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为例,论述了适合其发展的五种林下经济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禽(畜)模式、林-特色养殖模式和林-游模式,同时对其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业》2013,(2):50-50
为有效解决好林业长期和短期受益的问题.破解林业大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林场按照“长期得林、近期得利、长短互补、持续发展”的经营思路.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前提下,发挥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种养户”的经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概述了林下经济概念、特点和现实意义。结合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和森林休闲观光4种类型,其中林下种植细分为林药、林菜、林菌、林果、林粮、林草6个模式;林下养殖细分为林蛙、林禽、林畜、林蜂、林蟹5个模式,指出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淳安县山核桃林下按产前期、投产期、盛产期三个生长阶段的7种林下经济栽培模式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山核桃林下经济栽培模式应该针对山核桃不同生长阶段及立地条件进行具体设计,对盛产期山核桃宜采用林+畜、林+草、林+茶、林+药等栽培模式;投产期宜采用林+畜、林+药、林+桑、林+茶等栽培模式;产前期宜采用林+药、林+桑、林+茶等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都匀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相关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匀市森林资源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各地区初步形成了包括林茶、林禽、林畜、林苗、林菜、林粮、林药、林菌为主的8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以螺蛳壳保护区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墨冲镇形成的林下花卉种植以及林下养殖业为案例,重点介绍了其发展过程、典型特征以及取得的成效。都匀市各地区探索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内多年来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践,对林下经济进行了定义,即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提供非木材林产品为目的的现代林业产业;依据长白山区特色资源,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四个方面,阐述了长白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林-菌、林-参、林-果、林-蛙、林-蜂、林-菜重点模式,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山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后,林民获得了林地生产经营自主权,林农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林下立体式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林药、林禽、林畜、林花和林下产品培植加工等多种发展格局。目前,全州林下经济主要形成了林药产业、林禽和林畜养殖产业、林菌培育产业、林木花卉产业、林下产品培植加工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等6个特色产业,全州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16.7亿元。林药产业:全州林下中药材有三七、石斛、重  相似文献   

11.
林药复合模式是林下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关于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林地环境对药材的影响,林下药材种植对周围环境、林木的影响,实施林药复合模式所取得的经验及成效等方面,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就林药复合模式的品种选择、技术要求、种植规模及质量控制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森林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工作的分析, 对城市森林布局优化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主要包括城市森林布局优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于城市森林布局优化的典型模型和方法, 并对城市森林布局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论述景德镇市防护林的发展动态与现实意义,各主要河流林地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提出防护林管理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空间数据库,制作出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布图。研究区内包括7种景观类型: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永久性河流、道路、森林、沼泽化草甸。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森林和草本沼泽两种景观类型占主导优势,占所有景观类型面积比例高达93.52%;景观的破碎化指数较高,影响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是火灾,道路的修建也影响了区域景观格局,加大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重点退耕还林区5年植被恢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省退耕还林5年的植被恢复情况,对重点退耕还林区进行了植被恢复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主要退耕还林模式以乔木纯林模式为主,如:橡胶、槟榔、按树和木麻黄等,但也有少量的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各造林树种5年的保存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其中橡胶树的保存率〉92%,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木麻黄与小叶桉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橡胶与槟榔,5年郁闭度达到0.7-0.8,生态效益明显,但槟榔和橡胶生长速度较慢,郁闭度只有0.3-.4;退耕地草本生长茂盛,草本盖度与抚育频度和方法有关,无除草措施草本盖度可高达100%,有抚育措施草本的高度与盖度将会显著降低,过度控制草本的生长,将会严重影响退耕还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是提高森林质量的主要措施和有效手段.文章在掌握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广东省森林经营现状做了详细调查,全面了解全省森林经营的主要内容,总结当前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并对森林经营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基本思路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采用ArcGISIO.0空间分析模块划分该地区集水区的森林,并通过Frag+stats3.3对帽儿山林场集水区从斑块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其中,景观格局指标包括:斑块面积、面积比、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分维度等。研究结果表明:软阔混交林是帽儿山林场集水区主要的森林景观类型,是其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次是硬阔混交林,柞树林,白桦林等,景观资源丰富。该地区景观特征的研究为帽儿山集水区森林景观规划、森林景观生态系统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对改善帽儿山集水区地区森林结构、更好地实现森林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和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杉、松人工林混生天然檫树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人工营造檫树纯林存在的问题 ,而营造混交林又难以调控密度和混交比例。通过调查南平市巨口乡 8年生的半天然杉檫、松檫混交林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措施下 ,松檫、杉檫混交林生长优于杉木、马尾松纯林 ;在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合理的密度条件下 ,混交林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收到较好混交效果 ,应充分利用这种人工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混交林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南瓮河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以森林和草本沼泽为主;森林沼泽和道路呈增加趋势,而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永久性河流变化较小,呈现缓慢的减少趋势,森林群落呈现退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在增大,破碎化程度在提高;森林采伐和道路修建等人为干扰是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之一,火灾引发的森林及沼泽湿地大面积过火是湿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